楊興
內(nèi)容摘要:散文,尤其是文藝性很強的抒情散文,作用于人的不僅僅是文學語言的銖積寸累,而是給人高層次藝術素養(yǎng)的熏陶。因而學習和欣賞抒情散文的意義實在不小,本文談談個人的淺見。
關鍵詞:抒情散文 欣賞 想象
輕盈自由的散文,因它的自身特點,人們視其為文學樣式中的一種獨立文體。學習散文,尤其是文藝性很強的抒情散文,作用于人的不僅僅是文學語言的銖積寸累,而是給人高層次藝術素養(yǎng)的熏陶。因而學習和欣賞抒情散文的意義實在不小。
先者有言,美的音樂要有音樂的耳朵。欣賞美的作品難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靈?眼睛用來對欣賞物的第一步照射,深入的將是心領神會,達到這個要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維的廣闊。
《石榴》在其他樹木都不想爭妍斗艷的五月卻開起了花。
《牽?;ā返奶俾麩o時不回旋向上,有著驚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蕩”接受建國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奉獻于人的“風姿”,給人們帶來長久的思索。人們熟悉的物,熟悉的景,經(jīng)過作家深邃的思考,發(fā)掘出一個個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現(xiàn)文章的主旨,而作者傳遞閃光的信息又恰是透過一個個由文字組成的畫面。因此學習這類文章,應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脈胳,捕捉蘊含于畫面的真正含義,達到與作者共鳴的良好效果。
當然,文學欣賞存有差異。同一作品,不同經(jīng)歷、閱歷會有令人驚奇的爭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優(yōu)秀作品,最終為眾多讀者喜愛。教師的任務,是使學生經(jīng)有音樂的耳朵,對事物的美,力求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所謂想象,稍作抽繹,應要求學生有相對的心靈感應,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學可以此為立足點之一,把作品提供的內(nèi)容化成一個畫面,使之映顯在腦屏幕上,然后從不同角度揣摩,獲得初步感知,繼而鳥瞰畫面全景,從整體構成的聲色并俱的畫景中擴大自己的思維,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展開豐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散文,讓學生體味文中的藝術魅力是教學的主旨。教師循循善誘,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然后產(chǎn)生畫面。思維閘門打開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文中,畫中之景,有靜有動,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這樣教學,收效良好。
自古以來,人們對竹的吟誦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來詠蓮那樣,頌竹常常離不開對它高風亮節(jié)的贊嘆。如今,我們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搖撼于風雨中,沐浴在金色里。這里我們先讓學生以文字的表達為特寫鏡頭,看到那老竹,那新竹,那砍剩下的粗壯的竹樁,那伸向藍天的細柔的竹梢。
農(nóng)家竹園伴隨學生度過十幾個春秋。挖筍、松土、砍竹、編竹、兒時的樂趣喚起了他們的想象。追思處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品嘗深藏畫面的意味。教師摒棄按部就班的分析,加以適當點撥,學生便領會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陳代謝這一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借景抒情,晴雨竹圖,聯(lián)系一定的社會內(nèi)容,對作者表現(xiàn)的新老兩代交替的獨特感受也完全領悟??梢哉f《竹》反映的思想前無古入,因為歷史賦予它嶄新的內(nèi)容,作者又以嚴謹?shù)乃妓鳟a(chǎn)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題。普通的竹,通過想象,經(jīng)過思考,其竹情竹趣表現(xiàn)得別有風味。學習《竹》,學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氣,對文章新穎的立意恍然大悟?!p析作品時,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豐富。
打開思維的匣蓋,追索畫面的立意,學生一旦領悟到獨辟蹊徑的主題時,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學好這樣的作品,不僅增加語言文字的基礎知識,更可貴的是導到思想上的啟迪。長此以往,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豐富,情感也更趨高雅。學生通過學習,提高了鑒賞與習作能力。一位學生在課外習作中,以家鄉(xiāng)的石板橋為對象,提煉它的內(nèi)在品格。普通的石橋,每天迎送人們往返,忍受一定負荷而默無聲息。學生展開了想象。人們都把教師比作蠟燭、春蠶、園丁,把教師比作溝通學生與知識的橋梁不是更有新意?這一比喻,除想象細膩,再一次說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題,在抒情散文的閱讀和寫作中已十分明了。
教師教學,交給學生開啟思維的鑰匙。教學中,多留想象余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為了豐富學生情感,拓寬思路,展開想象,讓他們多看這類作品,并加以指點分析,這是一條學習和提高鑒賞能力的途徑。
(作者單位:貴州省銅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