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亞男
內(nèi)容摘要:《木蘭詩》是中學教材的一篇重要課文。在教學中到底應教什么,怎么教,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20個課例,擬就其在課堂教學中“實際教了哪些內(nèi)容”做一個相對全面的綜述和評議。
關(guān)鍵詞:《木蘭詩》 教學 綜述 評議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這個故事充滿傳奇色彩,鮮明的人物形象易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中有一定數(shù)量需要積累學習的文言詞匯;篇幅適宜,易于記誦;這都成為其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理由。本文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20個課例,擬就其在課堂教學中“實際教了哪些內(nèi)容”做一個相對全面的綜述和評議。
一.綜述
從20個課例來看,《木蘭詩》的教學目標定位主要有四:1.能自己讀準字音,熟悉并背誦全詩,知道課文內(nèi)容并能大致復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文言翻譯能力,體味詩的情感;2.體會恰當詳略敘述和成功運用排比、對偶、夸張等修辭的表現(xiàn)力量,培養(yǎng)處理題材和運用修辭方法的能力;3.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認識木蘭的形象特點;4.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除此之外,還有的老師將目標定為:1.大致了解北朝民歌的相關(guān)知識,包括其記敘內(nèi)容、寫作手法、語言特點等,體會民歌剛健清新的特色;2.能借助課后注釋、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常識和常用的字詞句的讀寫、翻譯;3.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4.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5.引導學生樹立男女平等的意識。
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大多落實到以下幾個方面:或是以積累重要文言詞語為中心,掌握古今詞匯的不同意思,理解課文內(nèi)容;或是賞析木蘭的英雄形象,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或是掌握“互文”、“復沓”、“對偶”、“排比”等句式特點,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理解詳略得當、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或是注重語感的訓練。第一,教學內(nèi)容重在積累重要文言詞語,掌握古今詞匯的不同意思,理解課文內(nèi)容。此文入選語文教科書的理由是基礎性強,有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詞匯需要積累,其中重要的是掌握古今詞匯的不同意思。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檢查學生對字詞讀音的預習情況,請同學們提出不懂的問題,加以點撥解決,落實部分字詞,如:機杼(zhù),可汗(kè hán),鞍韉(ān jiān),轡頭(pèi),燕山(yān),鳴濺濺(jiān),鳴啾啾(jiū),胡騎(jì),戎機(róng),金柝(tuò),著(zhuó),傍地走(bàng)。接著分類積累文言詞匯,如通假字: 對鏡帖花黃:“帖”通“貼”,貼,粘貼。古今異義:①爺:古義指父親;今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②走:古義為跑;今義行走。③但:古義為只,副詞;今常用作轉(zhuǎn)折連詞。在對基礎文言詞掌握之后,理解課文內(nèi)容,分析課文結(jié)構(gòu),明確:第一部分(1—3段),替父從軍;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戰(zhàn);第三部分(5—6段),凱旋;第四部分(第7段),結(jié)尾附文。最后再把握木蘭的形象,體會木蘭的精神。
第二,教學內(nèi)容以賞析木蘭的英雄形象,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精神。首先介紹《樂府詩集》;之后再疏通本詩的基本字詞;然后分析木蘭形象,再讓學生舉例我國歷史上的巾幗英雄,像穆桂英、梁紅玉等;最后拓展延伸,在對木蘭的形象進行深入分析,假如你是木蘭十年征戰(zhàn)時的戰(zhàn)友,請寫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蘭的形象,或者假如當年的木蘭來到我們身邊,你將怎樣歡迎她?還將怎樣跟她當面交流?
第三:還有一些教師把重點落到掌握“互文”、“復沓”、“對偶”、“排比”等句式特點,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理解詳略得當、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在聽寫詞語,正字正音,加強基礎訓練基礎上,老師介紹排比、對偶、反復、互文等多種修辭手法。例如:互文,也稱互文見義,指上下文中相關(guān)詞語互有省略,而意義上則互有補充,從而使文辭簡潔精練。古詩文中由于字數(shù)、平仄、對仗、押韻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見義的表達方法,在有限的字數(shù)內(nèi),表達完備的意義,增加語句的內(nèi)涵。如王昌齡的《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等于說“秦時漢時的明月,秦時漢時的關(guān)”。然后把學生分成六組,讓學生比一比,看哪組先找出文中的修辭手法,找的最快最多的小組獲勝。之后再學以致用,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句子。如(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2)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3)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4)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之后再分析一下這首詩在敘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簡詳略的安排,哪些詳細寫,哪些簡略寫?這樣處理有什么作用?在內(nèi)容上和在結(jié)構(gòu)上分析。最后品味這首詩的語言特色并感受其特點。
第四,有一些教師把訓練語感作為主要內(nèi)容。重點分析文章朗誦技巧。比如,有的案例中,教師先讓學生聽配音朗讀,然后根據(jù)配音朗讀,學生齊讀;在學生齊讀后,老師指導閱讀,師生討論歸納朗誦注意點。如: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語調(diào)輕、語速緩);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體現(xiàn)憂心忡忡);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問者急切);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語速逐漸加快)等。然后進行朗讀接力賽。(各組成員每人一段,人數(shù)不夠回答過的可以再讀一段,看哪個組讀的最準確、流利,最先完成的小組獲勝。)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后,老師進行背景知識簡介,如:樂府詩簡介、木蘭從軍的時代背景。之后再重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在學生自譯過程中,學生提問不懂的句子,老師出示重點詞語,學生給于解釋。如: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憶、愿為市鞍馬、旦辭爺娘去、朔氣傳金柝、出郭相扶將、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等。最后讓學生復述課文,在不斷地反復朗讀之后,讓學生試著當堂背誦。
二.評議
1.關(guān)于《木蘭詩》互文修辭教學討論。
《木蘭詩》教學中一個值得考慮的重要問題是互文修辭,這是比較復雜的一個問題。
有些教師認為互文過于復雜,不宜對初中學生講解,只滿足于把握詩句意譯通順就行了。
但有的老師認為,《木蘭詩》中的互文手法有五、六處之多,有些地方倘不簡要講講互文的特殊翻譯方式,學生就會直譯出情理不通的荒唐句意來,如有的學生把“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譯成:將軍經(jīng)過上百次的戰(zhàn)斗,戰(zhàn)死沙場,而壯士則在多年戰(zhàn)爭后勝利歸來。似乎戰(zhàn)死沙場的全是軍官,而得以生還的則是士兵。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因此要使學生能正確翻譯這類句子,就必須扼要地講明互文的概念,使學生懂得互文的句意基本相同,相互呼應,彼此映襯補充,它們結(jié)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當然互文又分好幾種,上面提到的屬虛指的數(shù)量詞、方位詞組的互文。詩中“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屬于意義上合指的互文;“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則是包孕式互文等等,這些比較復雜的修辭手法,就不必向?qū)W生講了。
2.關(guān)于《木蘭詩》的教學方式的討論。
有的老師認為《木蘭詩》的教學方式應以誦讀為主,比較典型的有魏元石的《“倒背如流”和<木蘭詩>教學法》(《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10期)和鐘東明的《<木蘭詩>課堂教學實例》(《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2期)等,都強調(diào)在誦讀基礎上領悟文意。
而有的老師認為《木蘭詩》的教學方式應以對話式教學為主,2003年關(guān)于《木蘭詩》閱讀的一個明顯變化就是誦讀的中心地位有所下降,而對話的位置明顯提升。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鐘靜、劉樹朋的《<木蘭詩>微型教案》(《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03年第10期)
3.關(guān)于《木蘭詩》的思想感情教學傾向方面的討論。
有的老師認為,《木蘭詩》這首敘事詩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個云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戰(zhàn)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后,她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表現(xiàn)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和對親人的責任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純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
還有些老師認為,木蘭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為她既有女兒情懷,更具有英雄氣概的古代杰出巾幗英雄形象,在代父從軍中,看到了她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也有些老師從男女平等角度來看木蘭的精神。
但陳紅軍老師認為,《木蘭詩》的情感教學,還應從美學角度來看,木蘭不僅是一個枯燥的“英雄”形象,或“英雄”概念。詩歌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jié),在贊揚木蘭高貴的品質(zhì);運用樸素自然的口語,精妙絕倫的律句,以及譬喻的新奇幽默,使人物躍然紙上。從運用手法和語言上,皆給人以美的感受。
參考文獻:
[1]周銀玲,《木蘭詩》創(chuàng)新教學談,文學教育,2011.07.
[2]李翔,《<木蘭詩》教學漫議,盆城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第三期.
[3]王彤,《木蘭詩》教學設計,文學教育,2010.05.
[4]陳煥鈞,《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教學研討,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5]劉霧春,必須重視中學文言文中的“互文”教學,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 ,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6]張霽虹,孫雷,當窗理云鬢 對鏡貼花黃-《木蘭詩》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研評析,黑龍江教育·中學版 2004.10,2011.07.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