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峰
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時,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黨的一大考慮到黨員數(shù)量少和地方組織不健全的情況,決定暫不成立中央委員會,只設立由三人組成的中央局,負責人稱書記,并推舉陳獨秀為書記。二大、三大雖然選舉產(chǎn)生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但中央領導機構仍然是中央局,負責人稱委員長,到四大時改稱總書記,四大通過的黨章規(guī)定: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須互推總書記一人總理全國黨務,各級執(zhí)行委員會及干事會均須互推書記一人總理各級黨務,其余委員協(xié)同總書記或各級書記分掌黨務。
“總書記”建制經(jīng)歷了五個時期。
1.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總書記
中共四大設立了總書記,但對于總書記的產(chǎn)生方式,黨史學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選舉產(chǎn)生,第四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出陳獨秀任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總書記兼中央組織部主任。二是中央任命,中央局決定陳獨秀任中央總書記兼中央組織部主任。學術界大都傾向于后一種觀點,總書記“總理各級黨務”,既負責決策,也負責日常工作。不過從四大通過的黨章和陳獨秀當時的威望來看,黨內(nèi)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是符合史實的,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選舉出來的總書記,是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總書記,而不是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很多人認為五大第一次選舉出總書記,無疑是錯誤的。
2.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中共五大時黨員發(fā)展到5萬多人,僅有中央局不足以有效地領導全黨。在代表大會上,第一次確立了黨中央的四級領導體制即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五大通過的黨章規(guī)定:中央委員會,選舉正式中央委員一人為總書記及中央正式委員若干人組成中央政治局,指導全國一切政治工作,并選正式中央執(zhí)行委員若干人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候補委員參加政治局會議時,只有發(fā)言權而無表決權,正式委員離職時,候補委員依次遞補。全體中央委員會改組為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互推若干人組織中央常務委員會處理黨的日常事務。這就第一次將決策機關與日常工作機關分為兩個機構:政治局是決策機關,常委處理日常工作,總書記是常委之一,既領導決策機關也領導負責日常工作的機關。在大會上,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3.中央政治局主席
中共五大在黨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未能為全黨指明方向。因此在共產(chǎn)國際的幫助下于1928年召開六大。六大沿用五大的慣例,仍是政治局決策,常委負責黨中央的日常工作,從常委中選舉主席一人。六大通過的黨章規(guī)定:“中央委員會由其本身委員選出政治局,以指導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前后期間內(nèi)黨的政治工作,并選舉常務委員會以進行日常工作。”六大黨章刪除了五大黨章“選舉正式中央委員一人為總書記”的規(guī)定,但未規(guī)定“選舉中央政治局主席和常務委員會主席”,而是在六屆一中全會選出中央政治局和常務委員之后,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會議上討論分工時才推選出來的。不設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而是設立了中央政治局主席和常委會主席,這是黨內(nèi)第一次用主席的稱謂。
為什么不設立總書記,而設立主席制度呢?學者王健英認為:一是鑒于陳獨秀存在家長制的領導作風,堅持錯誤難以及時糾正的深刻教訓,確有必要強調(diào)實行黨的集體領導。六大以前的中央通告指出,“反對封建社會的遺習,因為中國黨是封建社會的產(chǎn)物,很容易流于首領個人獨裁形式”。六大決定領導機關必須實行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專斷,在處于白色恐怖環(huán)境的地下秘密斗爭形式下,尤其需要加強集體領導,將決策權集中于中央常委。其二,陳獨秀自黨的一大到五大一直是黨的領袖,是自然形成被全黨公認的,無別人可取代。六大召開時,中央領導成員內(nèi)沒有這種人選。瞿秋白被批評犯了“左”傾盲動錯誤;周恩來也是五大后才成為中央領導核心成員。當時共產(chǎn)國際決定引進工人階級作為中央領導核心。但蘇兆征雖然在全黨威望高,卻沒有擔任過黨中央實職,而且正在生病。向忠發(fā)在武漢時期的聲望比項英高,但在全黨遠遠沒有瞿、周影響大,更無法與五大時期的陳獨秀比。顯然這幾個人尚不足以繼陳獨秀之后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其三,陳獨秀的中央總書記職務直到六大召開,并未正式撤銷,他仍然是共產(chǎn)國際的執(zhí)行委員(國際六大在中共六大后才召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宜選舉別人為中共總書記。其四,不設立中央總書記,但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又必須有人主持開會。正是在這種思考下,決定推選向忠發(fā)為中央政治局兼常委會主席,成為名義上的主要領導人。他的職權遠沒有中央總書記“總理全國黨務”那么大,主要是主持政治局或常委會開會,協(xié)調(diào)各常委、中央各部門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六大選舉出來的主席,習慣上仍沿用四大、五大時期的稱謂“總書記”,因為四大、五大時期曾設總書記,甚至黨的文件中也如此使用。例如1931年2月22日,從向忠發(fā)給共產(chǎn)國際的報告,可以看出當時的領導人稱謂仍是總書記。甚至在向忠發(fā)被捕后,6月24日中央發(fā)出的內(nèi)部指示也稱:“本黨總書記向忠發(fā)”。四中全會仍然如此,不過正如李維漢指出的那樣:“在米夫支持下便實現(xiàn)了王明等人取得中央領導權的計劃,使原來連中央委員都不是的王明,進入黨中央最高領導機關政治局。向忠發(fā)名義上雖然繼續(xù)擔任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主席,但實際上由王明等人獨攬中央領導大權。”會后,王明開始擔任政治局常務委員,開始了“左”傾錯誤在黨內(nèi)長達四年的統(tǒng)治,給中國革命帶來重大損失。
為了調(diào)整及精簡中央領導機構,加強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1943年3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書記處主席;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組成中央書記處,概括中央政治局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中央書記處討論問題,政治局主席有最后決定權。這是黨內(nèi)第二次用主席的稱謂,很多人認為這次機構調(diào)整時黨內(nèi)才第一次用主席的稱謂,其實這比1928年晚了15年。
4.中央書記處總負責
1931年6月向忠發(fā)叛變后,王明代理了中共中央總書記。進入9月,上海的白色恐怖越加嚴重,中央機關開始分批轉移,前往中央蘇區(qū)。周恩來赴蘇區(qū)任蘇區(qū)中央局書記,王明也想離開上海,征得共產(chǎn)國際同意后,準備去蘇聯(lián)擔任瞿秋白離任后一直空缺的共產(chǎn)國際中國代表團團長一職。臨走前,成立了臨時中央,由博古、張聞天、盧福坦(后叛變)、李竹聲(后叛變)、康生、陳云六人組成,博古、張聞天、盧福坦為常委。特別指出的是,盧福坦并沒有擔任過黨的總書記,在醞釀成立臨時中央的過程中,他雖表示想當總書記,但臨時中央決定不設總書記。1943年12月16日,張聞天在自述材料中說:“王明、周恩來決定離開上海,在提出新中央的名單時,盧福坦表示想當總書記,所以我記得提到無總書記問題。”1943年11月27日,周恩來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到:“在分配工作時,曾向盧福坦解釋不設總書記?!边@些事實都說明,盧福坦并沒有當過黨的總書記。1931年10月10日,共產(chǎn)國際批準上述任命。博古臨危受命,服從分配,擔任了臨時中央的總負責人。黨中央就再沒設“總書記”這個職務,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決定張聞天代替博古負中央黨的責任。所以博古也好,張聞天也好,他們在黨內(nèi)負總責期間的正式名義是黨中央“書記”,不過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上還是稱總負責人為“總書記”。
1933年初,臨時中央遷入江西蘇區(qū),臨時中央和中共蘇區(qū)中央局合并,稱為中共中央局,博古為中共中央局總負責人。當時全國蘇區(qū)發(fā)展到十幾塊,紅軍達到30萬人,黨員也達到30萬人,僅設一個總負責已難以領導這樣一個大黨,中央書記處應運而生。其成立的確切時間,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據(jù)可考,中央紅軍長征離開中央蘇區(qū)時,將裝文件的擔子挑錯了,中共中央的會議記錄、中共中央向共產(chǎn)國際的報告,都留在了蘇區(qū)。紅軍主力轉移之后,敵人大肆進攻,根據(jù)地日益縮小,環(huán)境險惡,項英下令將中央留下的文件全部燒毀,不留片紙。雖然,共產(chǎn)國際的檔案應該保留著中共中央書記處成立時間的根據(jù),因為從建黨到1934年6月前,中共中央和共產(chǎn)國際一直保持著電訊聯(lián)系,但是,這部分檔案現(xiàn)在尚未公開。
盡管如此,學術界公認書記處成立于六屆五中全會。六屆五中全會改選了中央政治局,選舉產(chǎn)生了中央書記處,博古、張聞天、周恩來、項英、陳云為書記處書記,博古仍為總負責人。對于中央書記處的職權,1938年11月6日在六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關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guī)則與紀律的決定》中有如下規(guī)定:“二一,中央書記處的任務,是辦理中央委員會之組織性質(zhì)和執(zhí)行性質(zhì)的日常工作,并負責召集政治局會議,準備政治局會議須討論的問題,并向政治局作工作報告。二二,有四分之一以上政治局委員提議召集政治局會議時,書記處必須召集政治局會議。二三,中央書記處須完全執(zhí)行政治局的決議,但中央書記處在政治局會議前后期間,遇有新的重大緊急事變發(fā)生,不能立即召開政治局會議時,得作新的決定,并得以中央委員會名義發(fā)表宣言決議和電文,但事后須提交政治局會議批準及追認。二四,書記處每星期最少須開會一次,集體的解決中央的日常工作和處理答復各黨委的問題。書記處開會時,中央所在地的政治局委員,均得出席?!笨梢姶藭r的中央書記處事實上等同于五大、六大選舉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負責中央的日常工作,因此在習慣稱呼中常把書記處和常委會混用,其成員有時稱書記,有時稱常委。這種混用的狀況一直延續(xù)到六屆六中全會,劉少奇在六中全會上所作《黨紀黨法的報告》中,提出把“黨章的常委會改為書記處”。此后就只用書記處而不用常委會的名義了,其成員也只稱書記而不是常委了。
1943年中央機構調(diào)整后,毛澤東既是中央政治局主席又是中央書記處主席,并規(guī)定書記處主席有最后決定權。1945年的七大不設立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政治局的核心領導機構是中央書記處,選舉產(chǎn)生的中央書記處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人,時稱“五大書記”。七大通過的黨章規(guī)定: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中央政治局與中央書記處,并選舉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人。中央委員會主席即為中央政治局主席與中央書記處主席。新中國成立時,中央書記處仍為五大書記,但排名順序稍有變動,為毛、劉、周、朱、任。
5.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56年8月22日,在中共七屆七中全會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說:“關于中央的組成。主要是為了國家的安全,為了工作的有利,準備設幾層屏障,有總書記。中央政治局準備向新的中央委員會建議,推舉鄧小平當總書記。想組織一個書記處,這個書記處是一個機關,管日常工作。政治局還設一個常委,常委相當于過去的書記處。還有主席,副主席。過去只有主席,沒有副主席,沒有總書記?,F(xiàn)在設總書記,又設副主席?!?/p>
按照毛澤東的建議,政治局和書記處分開了,八大通過的黨章規(guī)定:黨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的常務委員會和中央書記處,并選舉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和總書記一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中央書記處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之下,處理中央日常工作。
可以看出,就書記處的職能而言,八大是分水嶺,七大書記處是高于政治局的決策機關,八大后書記處定位于中央執(zhí)行機構,而非政治局之上的決策機構。1956年9月13日,毛澤東在七屆七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講:“我在這里還要談一下關于設副主席和總書記的問題。上一次也談過,中央準備設四位副主席,就是少奇同志,恩來同志,朱德同志,陳云同志。另外,還準備設一個書記處,書記處的名單還沒有定,但總書記準備推舉鄧小平同志。四位副主席和總書記的人選是不是恰當?當然,這是中央委員會的責任,由中央委員會去選舉。”按照毛澤東的提議,鄧小平當選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并且是中央書記處七大書記之一,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鄧小平六人組成中央政治局常委。
1966年8月12日,在八屆十一中全會上,中央領導機構進行改組和選舉,政治局常委中林彪排在毛澤東后面,名列第二位。鄧小平仍然在第六位,但是陶鑄、陳伯達排在他的前面。政治局常委的變化必然影響到書記處的前途。此次全會雖然書記處增補了謝富治、劉寧一兩位,但因鄧小平受到批判,書記處很快就停止工作。直到1980年,十一屆五中全會才決定重設中央書記處,葉劍英在講話中指出:“我們黨八大以后成立的以鄧小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書記處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文化大革命中搞了一個‘中央文革,把書記處沖掉了?!比~劍英的講話強調(diào)了書記處的優(yōu)點,他說:“書記處處于第一線,中央常委、政治局處于第二線。這樣做,除了有利于解決接班人問題外,好處很多:(一)可以使中央政治局和常委同志集中精力,研究國際國內(nèi)大事,更好地解決國內(nèi)外的重大問題,使中央工作更加主動,更加有預見性。(二)中央領導同志能有更多時間、更多機會下去同地方接觸。(三)便于中央科學分工,抽出一些領導同志到外國參觀學習,把外國的經(jīng)驗當作一面鏡子照照自己,更好地知己知彼,領導四化建設,在經(jīng)濟上、文化上較快地趕上和超過發(fā)達的國家。”
為了適應現(xiàn)代化事業(yè)繁重工作的需要,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長期連續(xù)性,保證黨的集體領導的長期穩(wěn)定,五中全會決定增加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人數(shù),決定恢復設立中央書記處。中央書記處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的領導下,負責處理日常工作。中央書記處實行集體領導、分工負責的制度,設總書記一人,書記若干人,候補書記若干人??倳洝浐秃蜓a書記由中央委員會直接選舉產(chǎn)生。五中全會雖然決定設立中央書記處總書記,但仍舊選舉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82年召開的中共十二大決定,中國共產(chǎn)黨不再設主席、副主席,同時將設立書記處寫入黨章,明確規(guī)定:中央書記處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下,處理中央日常工作;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召集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并主持中央書記處的工作。這些規(guī)定沿用了十一屆五中全會對中央書記處的定位。但中共十二大后,主持中央書記處工作的總書記地位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八大后及其十一屆五中全會之后,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主持書記處工作,其本身是書記處成員;十二大后,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主持書記處工作,本身不是書記處的成員,很明顯其本身作為黨的法定最高領導人同書記處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樣的。
從此,總書記成為中共中央的最高領導職務。從重設總書記到黨主席與總書記的合一,再到取消黨主席,其職權全面由總書記行使,并主持書記處工作。這既是中央領導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也是書記處接班的重大步驟。總書記直接主持書記處工作,有利于加強中央領導機關的聯(lián)系,提高書記處的工作效率和權威,使重大黨政事務能夠及時處理。中央書記處也顯示了更為突出的功能,其承擔著大量日常事務,在指導和監(jiān)督各項工作,制定執(zhí)行具體政策,加強黨的建設方面,發(fā)揮直接而有效的領導能力。
綜上所述,“總書記”的建制隨著黨的革命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而變化,從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總書記到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再到今天的中央委員會與中央書記處的職能分開。在黨的歷史上,有三段時期中央委員會設立總書記:第一段是中共五大上陳獨秀當選為總書記到八七會議上被撤職;第二段是八大到“文革”爆發(fā)的10年,黨的最高領導人是毛澤東主席,鄧小平是總書記;第三段是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胡耀邦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到十二大召開前,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已經(jīng)擔任總書記的胡耀邦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一人兼任主席和總書記,在黨史上是罕見的。這一時期,頗類似于1943年后毛澤東以政治局和書記處主席身份主持中央書記處工作。值得指出的是,鄧小平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的是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而不是中央書記處總書記。很多文章都寫到鄧小平是中央書記處總書記,這是違背史實的。
(責編 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