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慶國
鄉(xiāng)村的土豆
一
秋天,當一個人一不小心把一顆土豆挖破了,他看到白色的汁液從傷口處流出來時,他的心里難過極了,抓一把泥土捂住土豆的傷口,隱隱感覺那傷口是疼在自己的身上。
偶然一個人看到吃奶的孩子嘴角流出的乳汁,他竟然會想到受傷的土豆……
沒有人不對土豆懷有母親的感恩。
二
據(jù)說,在一個饑餓的夏天,一個外出的年輕人扛了一袋土豆回家,當他走到村外的一條河溝時,看到一個姑娘昏倒在地上,他知道她是餓的,思慮再三就從袋子里拿出一顆土豆讓她吃了。吃了土豆的姑娘,慢慢有了力氣,她立刻朝著那一袋土豆叩了一個頭,她說她要跟了他去,有土豆吃就一定有好日子過。小伙子就這樣用一顆土豆贏得了一個姑娘。當然那小伙和姑娘現(xiàn)在都老了,或許都老得去世了,但村里的老人還常常說起這段辛酸的浪漫往事。
三
秋天是挖土豆的時節(jié),如果這年的秋天冷得早,人們就得在雪地里挖土豆了,因此再細心的人,也往往會遺落幾顆土豆在土里。留在土里的土豆,經(jīng)過冬天的冰雪,被凍得石頭一樣硬;來年春天,春風一吹,又軟得一捏就捏出水來;夏天,毒毒的日頭一曬,水分干了,土豆就被曬得又皺又干,黑黑的像一只風干了的胃。地里勞作的人,誰若揀到了它,在衣袖上擦擦土,就直接可以嚼了,脆脆的,甜甜的,是可以當干糧吃的。
當然,土豆的吃法很多,可以燒著吃,煮著吃,炒著吃,等等,反正每一種吃法都好吃?,F(xiàn)在城里的小飯館大酒店都有土豆絲這樣一道菜,誰能把土豆切得像粉條一樣細,炒出來還不變形,那就是被大家稱道的好廚師。你可以隨便在任何一家飯館的菜譜上看到醋溜土豆絲、青椒土豆絲、麻辣土豆絲、東鄉(xiāng)土豆片、土豆燒牛肉等等有關(guān)土豆的菜名。
前些年,有這樣一個說法,說一個村里人給外面的人介紹自家的一日三餐時幽默地說,早上吃羊、中午吃魚、晚上吃蛋。外面的人很驚訝,說吃得這么好?。科鋵?,這里的人把土豆叫洋芋蛋,他們只是把洋、芋、蛋三個字分開來說而已。
還有一種說法,隴中黃土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
四
我有一首仿民歌是這樣寫的:
像攥緊的拳頭/在土里掙著/掙出些想法/在土外面綠著//五谷回家了/土豆還在地里/我端起了飯碗/心還在等哩//把手伸進土里/秋天還這么熱著/土心里的疙瘩/裝著甜甜的奶哩//揣一顆土豆上路/心窩里踏實/我寫下的那些小詩/都是土豆粉嘟嘟的花哩
土豆是大地的乳房,土豆是藏在泥土里的燈盞,土豆是攥在節(jié)氣里的拳頭,土豆就是咱供養(yǎng)著老人,喂大了孩子,養(yǎng)活了自己的“洋芋蛋”。
五
荷蘭有位大畫家,叫凡高,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他有一幅作品叫《吃土豆的人》,畫面上那些在一盞昏黃的燈光下吃土豆的人,有著骨節(jié)粗大的手,他們面對土豆做成的簡單食物,眼睛里流露出渴望的光芒。凡高在給他弟弟的信中說:“我想強調(diào),這些在燈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們這雙伸向盤子的手挖掘土豆的。因此,這幅作品描述的是體力勞動者,以及他們怎樣老老實實地掙得自己的食物?!?/p>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吃土豆的人”時,心里嘀咕:凡高也是個吃土豆的人?他是畫面上的哪一位?畫面上的這些人怎么似曾相識?
原來我吃的土豆是凡高的。老家的洋芋,也就是土豆,原本叫荷蘭豆,也叫馬鈴薯,17世紀中葉從荷蘭引進到臺灣,然后從臺灣傳入中國內(nèi)地。
中國引進外國作物有一個特點,但凡帶“胡”字的,大多是兩漢、南北朝傳入中國的;還有一種是帶“番”字的,就是明朝以后,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第三種帶“洋”字的,洋蔥、洋白菜等等,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傳入中國的。所以,帶“胡”、“番”、“洋”的作物,大體上指示了我們這些作物傳入中國的不同時代。
吃土豆的凡高,畫了吃土豆的荷蘭人,讓很多人都知道了荷蘭是個吃土豆的國家。那么,吃了這么多年土豆的我,怎么就畫不出一張“種土豆的中國人”?至少,應該畫一張吃土豆的杏兒岔人吧,看來這么多年的土豆讓我白吃了。
鄉(xiāng)村的苜蓿
苜蓿是給牲口吃的,是莊稼人專門給牲口種的“糧食”。人吃人的糧,牲口吃牲口的草,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在這一點上,牲口比較本分,比如毛驢,它深知人的糧食比驢的草好吃,但它從不會跑到人家里去撕開糧食口袋大嚼其糧,也不會揭開人家的面柜挖了白面像有些人吃炒面那樣吃得滿臉都是白。人看它太累了,有時會在鍘好的草中撒上一把豌豆或秕麥子,就像人們在面條里澆一勺肉臊子一樣,驢就感到很滿足、很“過年”。但在一般情況下,人是自私而吝嗇的,比如吆著驢走過地埂,即使驢的眼睛不斷覬覦著撲燎燎的莊稼,驢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把嘴伸到莊稼中去,否則人就會把鞭子掄到它的身上,讓它趕緊“懸崖勒馬”;當然也有心存僥幸的驢,或者是它誤以為地里的莊稼和地埂上的草此時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地里的比地外的長得茂盛些而已,只是因為人們搶占了那些“草”而不讓驢吃罷了,因此就趁人不備狠狠偷上幾嘴,因而也就多挨了鞭子。鞭子挨得多了,驢也就學乖了,知道人是最惹不起的東西,也就安分守己地干活吃草,再沒有吃糧的非分之想了。但人就沒有驢那樣本分,糧食不夠吃了,就吃牲口的苜蓿,而且還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從不怕牲口看見,即使被驢看見了,驢生氣地吼上一聲,人還以為驢在那兒練嗓子哩,不理會;假如被本來話就不多的??匆娏耍2豢詺?,只是睜圓了牛眼瞪人幾下,人還是裝做沒看見或沒看懂牛的眼色,反正就要吃。人們越是吃苜蓿吃得口角流出綠汁,吃得臉色發(fā)綠了,越是瘋了樣搶著吃,不吃又怎樣呢?人活著總得吃什么呀!糧食不夠吃,苜蓿是最好的“糧食”。
上世紀70年代,在甘肅中部一個叫杏兒岔的村子里,我目睹了一個村子的人們掐苜蓿的壯觀場面:大約是農(nóng)歷三月的中旬,苜蓿剛剛長到一長,天蒙蒙亮,生產(chǎn)隊長站在地邊上吹響三聲哨子,早已站在地邊上手里提著藍子的人們就忽地撲進苜蓿地里,四下散開,一只只粗糙的手們就急急地向苜蓿拔去。本來在這之前隊長已交待大家,只能掐苜蓿的上半截,不準連下半截一同拔掉,但急于多掐苜蓿的人們哪里管那么多,只是瘋狂地往自己的藍子里拔,他們只相信拾到藍子里的都是菜,因而連混在苜蓿里的冰草一起拔到了藍子里,只要藍子裝得多,人就心里踏實。當時隊里規(guī)定,每天只允許一家出一個人,到隊里的苜蓿地里掐苜蓿,時間是半個小時,最多一個小時,而且必須是在當天規(guī)定的一片地里,第二天再換一塊地,要是在一塊里地掐得太厲害,苜蓿就長不好了。因此當隊長吹響了停掐的哨子時,人們一邊往起站,一邊還要撥上最后一把。這天掐的苜蓿就是一天的口糧補助。有時由于勞力緊張,隊上則讓大人們天一亮就去上工,而讓每家出一個小孩子到地里去掐苜蓿,時間是只準掐一上午,中午之后就不準再掐了,否則就扣這家的工分。
各家掐回來的苜蓿,先要細心地揀去其中的雜草,再用清水一洗就可以下鍋煮了。熟了的苜蓿,用手一捏,捏掉里面的水,捏成拳頭大的菜丸子,既可以撒了鹽,拌著吃,也可以撒到鍋里的湯或者面疙瘩中吃,目的是增加這頓飯的稠度。也可以和在包谷面里做成菜餅子吃,這樣的餅子往往是菜多面少,但總歸是餅子,一個上午的肚子就靠它來填充了。
那時候,母親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我們幾個還在被窩里酣睡的孩子每人枕頭邊放一個她昨天晚上烙好的菜餅子,按年齡大小分配,年齡大的就分個大的,年齡小的就分一個小的,年齡更小的當然也就分的餅子更小了。我往往是眼睛還沒睜開,就已伸手去摸枕邊的菜餅子,趕緊撕上一口這才算完全醒了過來。本來是每人一個的餅子,其實母親常常沒有,她的一個留給父親中午來吃,因為她覺得父親是這個家的頂梁柱,也最辛苦,因此應該多吃一點,但畢竟沒有多的,她就將自己的那份給父親了。母親留的這個菜餅子,據(jù)我多次細心的偵察,一般存在幾個地方,一是藏在掛在門背后的籮里,一是扣在鍋臺后面放碗的我們叫做“灶爺板”上的碗下面,有時候甚至于藏到鍋膛里的灰上面。母親之所以這樣想盡一切辦法的目的是怕我們這些孩子發(fā)現(xiàn)后吃了,父親中午沒喝茶吃的饃饃。我發(fā)現(xiàn)母親的藏“寶”處后,偷偷地觀察過那個菜餅子,并用手親切地多次撫摸。我驚喜的是,常常在那個菜餅子的周邊總會掉下一星半點的饃饃渣渣,我便喜不自勝地用手拈來放在嘴里,再把菜餅子翻過來看,看下面還有沒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但這樣的發(fā)現(xiàn)并不多,實在對這個餅子愛慕得不行了,看它的邊上有些不光滑,直至有翹起的菜葉子時,就用手去撕下那些“多余的”部分,有時不經(jīng)意就把那個菜餅子的邊沿撕掉一圈,但最終我還是不敢把個這個餅子吃掉。我怕沒了這個餅子會挨母親的一頓巴掌,也怕大人們會認為我是個不孝順的壞孩子,那時我就是一個愛名聲的人,我覺得一個好孩子的名聲比餓肚子的事更加重要,但我的大哥他比我現(xiàn)實得多,他只要能找到母親放菜餅子的地方,就先是自己掰上一半幾口吃掉,心想著把剩下的一半留給父親,但后來他覺得還是應該把剩下的那半個也吃了,因為既然已吃了一半,反正母親的一頓罵是少不了,那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了。
其實,苜蓿能掐著吃的時間最多也就半個多月,因為再長一點,就沒掐的了,苜蓿已長老了,老得人嚼不動了。這期間各家的口糧補助就只能靠苦苦菜之類的野菜了。但等到五六月時,苜蓿又能吃了,那就是捋苜?;ǔ?,那一咕嘟一咕嘟的紫色的花朵,一抓就是一大把,捋回來洗凈了,和嫩苜蓿一樣好吃。只是苜?;ㄞ酃饬?,秋天的苜蓿上就很少有籽實的收獲了??梢娷俎θ祟惖呢暙I之大,它不僅養(yǎng)活著給人類拉長工的牲口們,也在關(guān)鍵的時候養(yǎng)活著人。
寫到這里,忽然想起一件偷掐苜蓿的事來,記得有一次晚上月亮很亮,亮得人心里空空的,母親睡了一陣就悄悄爬起來,挎了藍子去了苜蓿地里,她是想偷偷地掐點苜蓿來,讓明天早上一家人的菜餅子大一點,但據(jù)母親后來告訴我,當她剛掐了半藍子苜蓿時,隊里看夜的人發(fā)現(xiàn)了她,那時的苜蓿也是晚上有人看的,看夜的人吆喝著追她,她只能拼命地奔跑,當她跑著拐過一個彎看到一個塌窯洞時,急忙鉆了進去,本來想讓追她的人找不見她,但那幾個追她的人卻偏偏看見她鉆進了塌窯,但那幾個人卻不敢進到窯里來,就在外面拿著土塊往里面扔,想把母親逼出來,但母親就是不出來,外面的人實在沒有辦法也就扔了一陣土塊后走了,當母親回到家里,把半藍子苜蓿放在地上時,身上已滿是黃土,而且才發(fā)現(xiàn)頭上有些痛,一摸才知道被土塊打了一個大包。那一夜,母親一聲不吭躺下就睡了,但睡在母親身邊的我卻大半夜沒有睡著。
后來,我二姑聽到這件事,心疼了好些日子。二姑家與我們家僅隔一座山,有一次,二姑就把她家里掐的苜蓿,裝在背簍底部,上面裝上柴草,偷偷地背到我家來,讓母親煮了給孩子們吃。后來,干脆讓我裝成到二姑家不遠的山坡上拾柴的樣子,把二姑早掐好的苜蓿帶回來。至今,我常常跟二姑說起這事,二姑淡淡一笑說,不說了,不說了,這都是那些年餓的。
是啊,都是那些年餓的。有一次,我到二姑家,二姑給我做了一頓白面面片吃,當然里面也是和了一些苜蓿菜的,但更重要的是里面飄著幾朵清油花。我盤腿坐在炕上吸吸溜溜著吃,二姑站在炕下的地上一邊看我吃飯,一邊和我說話,說些家里的生活境況。而這時我的兩個表弟則倚在門框上眼睛一轉(zhuǎn)不轉(zhuǎn)地看著我吃面片,他們很餓,也很饞,二姑給他們使了好幾次眼神,意思是讓他們離開門框到外面去玩,但兩個小表弟卻怎么也經(jīng)不住白面面片的誘惑,總是倚在那里不走。于是,沒有辦法的二姑竟然把兩個表弟哄到大門外打了一頓,我也聽見了表弟的哭聲,但二姑回來怕我難堪,卻說那兩個表弟太貪玩,給他們安頓的活不好好干,她才將他們打了一頓。我知道那時二姑家沒有多少白面,但娘家的侄兒來了,她總要做點好吃的心里才能過得去,于是就有了這么一些情節(jié)。不知道表弟現(xiàn)在還是不是能記得這件事,但我至今感到當年很對不住兩位小表弟。
后來,我在一首仿民歌的小詩中這樣寫道:
再高的山頭/也在天底下/種不成莊稼了/把苜蓿種下//黃土里過光陰/先把牛養(yǎng)下/抱一抱苜蓿/咱不怕天塌下//苜蓿嫩了/咱人吃哩/苜蓿老了/就給牛攢下//想起了苜蓿/一肚子的話/人活一世/也就是苜蓿一茬//頭頂著毒日頭/腳底下燙哩/就這么硬挺著/滿眼都是淚疙瘩//打下種子/再種下/只要心活著/西北風里也把根扎下
前些日子,母親從老家托人帶來了一些干苜蓿,是母親掐了苜蓿曬干后裝在塑料袋里捎來的,就像捎一袋葡萄干一樣??粗@些從故鄉(xiāng)的山坡上搭乘著汽車來到城里的“珍饈”,我忍不住要向妻子兒女講起一些有關(guān)苜蓿的往事。當然往事畢竟是往事了,苜蓿早已還原到了作為牲口的糧食的地位,想必一頭毛驢和一頭老牛再也不會因為人們與它們爭食而耿耿于懷了。
(責編:耿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