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文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边@是明代顧憲成寫在東林書院的一副對聯(lián),意思是:讀書人要關心國家大事。每天晚上的“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就涵蓋了國內(nèi)外大事,但是對小學生而言,新聞與電腦游戲、動畫片相比,明顯處于“劣勢”。那么,如何妙用新聞的“劣勢”,促進學生學語文呢?我從以下幾方面做起,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 聽新聞,學朗讀
“新聞聯(lián)播”的播音員在廣播時聲音字正腔圓,小學生模仿能力強,堅持長期聽“新聞聯(lián)播”,耳濡目染,從中能學到不少朗讀的技巧,如輕重、語速、語調(diào)、停頓、重音等。心理學研究表明,缺乏激勵,一個人的潛能只能發(fā)揮20~30﹪,而正確與充分的激勵,則能使人發(fā)揮其自身潛力的80~90﹪。在激勵學生聽新聞的興趣上,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收集了學校近幾年涌現(xiàn)出的優(yōu)秀學生干部、演講主持能手的個人資料,發(fā)現(xiàn)他們經(jīng)常聽新聞,于是讓他們現(xiàn)身說法。聽新聞,跟播音員學朗讀,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聽新聞、學朗讀的自覺性。第二,樹立信心,朗讀我能行。每天早晨的晨誦時間,原先是由朗讀最好的一位學生領讀,為了發(fā)揮每位學生的朗讀潛能,我讓學生每天早晨輪流領讀,朗讀進步大的學生優(yōu)先。第三,多樣比賽促進。小學生喜歡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我利用閱讀課、晨誦午讀課,安排了“我是朗讀能手”“詩歌誦讀比賽”“美文誦讀比賽”, 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活動平臺,引起學生對聽新聞的重視,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
二、 看新聞,學觀察
蘇教版四上《天安門廣場》一文是說明性的課文,介紹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和特點,要求學生會背第4、 5、 6自然段,熟記廣場上幾個建筑物的方位。我本以為完成教學目標很困難,沒想到學生背誦課文和陳述建筑物的方位,大大超出我的預料之外。原來,他們多次在新聞里看到過天安門、人民大會堂、漢白玉華表和廣場上姹紫嫣紅的鮮花組成的大花壇等。學生學習課文時,和在新聞里看到的相關畫面一一浮現(xiàn)在眼前,既加深印象,又深化理解。同學們的課堂表現(xiàn),我大加贊賞:“處處留心皆學問。你們在看新聞時,還知道觀察畫面,并能課內(nèi)外結合,真是會學習的孩子?!倍啻钨p識表揚,學生看新聞的熱情更高了。
三、 講新聞,學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利用講新聞,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資源意識。每天20分鐘的晨讀,抽出2分鐘時間,組織“一句話新聞”,由學生輪流講前一天晚上看過的新聞,每周評出一位“周冠軍”,每月底評出“月冠軍”,頒發(fā)獎狀和獎品。此舉激發(fā)了學生密切關注新聞,關心社會生活的變化。同時,講新聞也提高了學生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了合作精神,也培養(yǎng)了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 議新聞,學寫作
學生每天看新聞,我們就經(jīng)常聊新聞、議新聞。如學生談到“釣魚島事件”,我就組織學生收集釣魚島事件始末、中日關系危機、釣魚島事件的最新進展等資料,培養(yǎng)了愛國精神。學生情不自禁地把我們議新聞的經(jīng)歷寫進了日記,班級學校的微小變化,同學老師之間發(fā)生的小事,多姿多彩的校園內(nèi)外,大大豐富了日記素材,教室里的“小作家園地”誕生了一批批小作家。一年多議新聞的體驗,學生們逐漸練就了發(fā)現(xiàn)寫作素材的能力。無獨有偶,期中調(diào)研試卷上出現(xiàn)了兩題:(1)聯(lián)系語言情境,根據(jù)拼音在括號里寫出合適的字詞。中國(政府)和人民是不可(欺侮)的!“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日本的(購島)行為是極端(錯誤)的,他們應該感到極其慚愧?。?)仔細讀讀,選擇恰當?shù)淖衷~填在括號內(nèi)。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中國作家莫言!新聞界務必要加大(宣傳)的力度,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好樣的!這兩題非常靈活地考察了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而我班學生答題正確率達99﹪,平均分高出平行班近6分。同學們嘗到了議新聞的樂趣,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作者單位:徐州市銅山區(qū)銅山鎮(zhèn)驛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