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赳赳
道德既不需要“緊身衣”,也不能“裸奔”。但若失去羞恥之心,離“裸奔”也不遠了。無恥者可能不自知,好在一旦知恥,便會“后勇”。這也是我們對這個社會抱有信心的緣故
人們常拿“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來對時局和政體進行諷喻,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個版本:青蛙不是被溫度越來越高的水煮死的,在被煮死之前,它已經(jīng)被溶解在水里的各種物質(zhì)毒死了。
在App應用里,有一個軟件下載率很高,即《中國求生手冊》,它體現(xiàn)了中國民間的智慧。所謂求生手冊,就是不想被溫水里的物質(zhì)毒死,網(wǎng)友自發(fā)每日更新、搜羅各地新聞報道,警示哪些東西可以碰,哪些碰了是災難,包括吃穿住行等等。如求生手冊上就有這樣的標題——《我國瓶裝水標準不及自來水》《貝因美被查出嬰幼輔食汞超標》《奈米科泉桶裝水存致癌風險》《醫(yī)院急救藥瓶含玻璃渣》《一碗牛血湯,吸盡幾十年甲醛》等等。
當我們成天“浸泡”在這樣的消息里時,已經(jīng)見怪不怪了。
忘了做人的本分,便會喪失掉“恥感”
“社會上的怨氣,轉(zhuǎn)化為一層又一層的暴戾之氣,這種暴戾之氣便是殺伐的源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每個人又在加害他人。不僅加害,而且有理由、有預謀、理直氣壯、坦然地加害,似乎受害者天生就有報復的權利。于是,在這種境況下,羞恥心被憤怒心取代了,傷天害理也變得理所當然?!痹谡劦竭@個話題時,一位媒體人士這樣理解。
也有人說,如果對物質(zhì)、利益和名聲過分迷戀,忘了自己做人的本分,自然便會喪失掉恥感。恥感的喪失也是文明消失的一種方式,這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可以說是一種返祖現(xiàn)象。
一位白領笑稱自己是從“小資”墮落到“屌絲”,他反思道:“個人往往受時代、環(huán)境、現(xiàn)狀的裹挾,這種裹挾的蠻力是很可怕的。別人都不知羞恥、喪失底線,你一開始不好意思,但慢慢竟習以為常,一層層地剝落,直到終于‘裸奔。”他感嘆說,“要么你就出局了,不在這個局里玩,或許可以潔身自好?!?/p>
這種“裹挾的蠻力”就像一列停不下的高鐵。你不上車,就被淘汰,更多人還在往車上擠。響著的汽笛聲名字叫做“GDP”,它還有很多外號,如:發(fā)展意味著一切、改變命運、讓父母生活得更好、實現(xiàn)理想、成功人士等等。
恥感的喪失導致自我身份的低估
西方文化多重“罪感”,東方文化多重“恥感”。故西方人意識中多有原罪,因此法律大盛;東方人意識中多有“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故常以教化約束之。
罪感文化與恥感文化的不同,導致東西方走了兩條不同的路,東方人重心性,西方人重現(xiàn)世。東方人重人情世故,西方人重律理條規(guī)。東方人圓融、忍辱、變通,西方人嚴謹、事功、呆板。
可是,即便在東方儒家文化圈的國家中,中國人也不像新加坡和日韓那樣“克己復禮”“尊師重道”了。恥感文化在很多中國人那里,幾乎喪失殆盡。
不過,在中國文化里,恥感曾經(jīng)大盛。一次是孔子感嘆禮崩樂壞而夢周公、修春秋、編六藝、注易經(jīng)。一次是宋明理學搞復興運動,“存天理、滅人欲”,給中國人穿上了道德的緊身衣,產(chǎn)生了一大批道學家,將活潑潑的生命弄得老氣橫秋,生活質(zhì)量很差。最近一次,則是民國“現(xiàn)代三圣”(梁漱溟、熊十力、馬一?。┮鈭D將中國人的禮樂傳統(tǒng)續(xù)上。有人比喻說,手筋腳筋都被砍斷了,這幾位大儒想要再續(xù)上??硵嗟脑蛴校鹤陨砹鞅?、政體混亂、西潮漸進。用儒家原訓而言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這三次針對恥感的文化運動,可以說,孔子制訂的道德衣裳剛剛好;朱熹一路太逼窄了,逼凡夫成圣人;馬一浮一路又不合時宜,生活方式演進了,舊衣裳不合身。
羞恥和天性解放并不矛盾,打著羞恥的幌子,約束天性,或打著天性的幌子,做不知羞恥、不怕丟丑的事情,都是可恥的。這中間有一個“度”存在。但如何掌握好這個度,則自在人心。關于道德和功利的關系,英國的哲學家杰里米·邊沁曾說過:“什么是道德,就是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p>
看國內(nèi)影視30多年的變化,從牽手、擁抱、接吻、露點到三級、AV或郭美美、干露露,人們對羞恥的免疫力越來越高。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羞恥和道德標準,有時,過一點便為恥,不逾矩便為羞。
恥感發(fā)乎天性,有時當時便知覺,有時被蒙蔽,慢幾拍,過后才醒悟,所謂“知恥而后勇”。個人之恥若喪失,從“人性”向“奴性”下移,人的權利被剝奪,自我認知也趨于“精神矮化”,人于是變得“屌絲化”。從最開始的抵抗到麻木,然后到合謀,最后成為時代的幫兇,正如季羨林感嘆說“壞人是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因此壞人不可能變好”,無恥者極有可能是不知道自己是無恥的,好在其一旦知恥,便會“后勇”。
這也是我們對這個社會抱有信心的緣故。知恥是好人和壞人的分界線,也是壞人能不能變好的標志。
避世、行世、濟世,也是知恥
恥者,止也,有所為有所不為。頭上有星空,內(nèi)心有道德律。關鍵是,這道德律不能約束他人,只能約束自己。凡是打著道德的大旗讓別人有恥的,一定是無恥之徒。知恥,只能反求諸己,只能自我完善,只能返觀內(nèi)視,一旦約束他人,便成道德審判、正義綁架、個人優(yōu)越感的大放送。
無恥者要做很多事才能讓別人知道他的無恥,知恥者什么都不用做便讓人明白他的知恥。凡知恥者,必有聞過則止、改過自新、止于至善的機會。
是非在哪里,界線就在哪里。無關功過,無關榮辱,無關得失,但關乎世道人心。千百年來,未曾變過。
明代學者王陽明提出“致良知”,流傳著一個他的故事——一次被盜賊所困,盜賊問,盜賊可有良知。他答有。盜賊不信。他說,你們把衣服脫下來,我一層層證明給你看。脫到褲衩時,盜賊不愿脫了,王陽明說:“你看,這知恥就是你們的良知?!?/p>
在高群書導演的平民電影《神探亨特張》中,警察審問小偷,小偷辯解說:“社會上有那么多缺大德的人你不抓,為什么偏偏盯上我啊?!睙o恥者的邏輯是:總有人比我更無恥。
警察過去拍了拍小偷的肩膀:“你呀,五行缺德?!?/p>
(摘自《發(fā)現(xiàn)》2013年第7期)
編后:恥感是好東西。禮義廉恥,子曰:知恥近乎勇。但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就有人為了眼前方便和現(xiàn)實名利,行無恥之事。今天,經(jīng)濟倫理和成功學標準當?shù)溃诓糠种袊四抢?,幾乎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底線倫理都要喪失了。利人利己、損人利己、損己利人、損人損己四種情況,若太多人選擇損人利己,就會把社會變成損人損己的“互害型社會”。中國經(jīng)濟在上行,若沒有底線倫理,弱肉強食的原始社會叢林法則會使每個人都成為犧牲品;舉國在做中國夢,若沒有恥感及知恥的勇氣,夢會遺失、破碎。法律只能保證社會的秩序和行為結果,只有道德才能佑護整個社會的世道人心。而恥感,可算是道德的最后一件衣裳。人人都想活得好,但只有都真正地知恥、覺恥、以恥為恥、歸正雪恥,保持對法律的敬畏和對他人的尊重,謹守自己的羞恥心與良知,才有可能走出“互害型社會”的死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