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旻
摘 要:近年來,語用學的發(fā)展對翻譯研究的影響日益加深。本文結(jié)合語用意義的特點,闡述語用對等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并以該理論為出發(fā)點,分析《西游記》譯本習語翻譯中實現(xiàn)語用對等的策略和手段,闡明重視語用對等的必要性。
關(guān)鍵詞:社會符號學;語用對等;習語翻譯;《西游記》
一、引言
20世紀中葉以來,語言學的迅速發(fā)展使翻譯理論研究進入了語言學時期。從社會符號學角度切入翻譯理論產(chǎn)生的效果比較新穎,特別是其中關(guān)于語用意義的翻譯傳遞和效果對等的研究,非常有利于闡釋小說中習語等帶有強烈文化和民族色彩的語言現(xiàn)象的翻譯。
所謂習語,廣義而言,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盛卓立,2008(1):54)習語往往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總結(jié)出來的,帶有本民族特有的語言和文化特色。其獨特的文化色彩往往令譯者感到困惑和為難。語用對等理論對習語翻譯很有幫助,本文對詹納(W.J.F Jenner)《西游記》英譯本中習語翻譯的語用對等加以分析,以期為其他譯者提供一些經(jīng)驗。
二、理論闡釋
符號學提出了語言意義的三個方面:言內(nèi)意義、指稱意義和語用意義。翻譯中無法實現(xiàn)完全的對等,即所謂“等值”,譯者只能使其譯文與原文盡可能地相近或相似。因此,符號學視角下的翻譯標準可定為:意義相符,功能相似(陳宏薇,1998:66)。意義相符,是指指稱意義、言內(nèi)意義和語用意義的相符。語用意義是指語言符號與使用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語言符號對人產(chǎn)生的影響,也就是蘊含意義或隱含義。語用意義就是語言在實際所用時產(chǎn)生的意義,與語境密切相關(guān)。研究語用意義,不僅應研究文字符號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隱含義,還應該研究語言幅帶上承載的其他符號在社會語境中的隱含義。而語用翻譯的核心是語用對等。通過兩種語言的語用對比,譯者要譯出原文作者的意圖,使目的語讀者易于理解與接受(何自然,1997:185)。所謂語用對等,就是從宏觀上把握原語讀者和譯語讀者語用知識上的差距,用適當?shù)氖侄卧谧g語中彌補這一差距,達到原著與譯著在語用效果上的等值。為了在翻譯中達到語用對等,譯者不得不考慮語用對等的兩個基本要求:語用語言等效和社交語用等效(張新紅,何自然,2001(3):286-293)。
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讓譯語讀者真正領(lǐng)會到作者的意圖,如果能夠既再現(xiàn)原文中的語言形式,又保留其語用意義最為理想。但如果不能做到,只有采取補償手段盡量彌補原文和譯文間的語言和語用差距,讓譯語讀者領(lǐng)會其意義,以期實現(xiàn)語用對等。
三、語用對等在《西游記》英譯本習語翻譯中的分析
《西游記》中的大量習語使得這部小說充滿情趣和中國文化特色,但是這也給譯者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因為只有很好地傳達這些習語的語用意義,才能真正再現(xiàn)原文的文體風格。筆者對詹納的英譯本進行分析,總結(jié)出他主要采用了下述譯法,以達到語用的對等。
1.直譯法
要達到語用對等,當然要保留其語用意義,但還要尊重原著的風貌。為盡量保留原著的風格特點,在既能保留形式又能傳達意義的情況下,宜采用直譯法來翻譯。
例1.那大圣……對唐僧道聲:“……今日昧著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這才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罷罷罷!”(第二十七回)
“… But today youve turned stupid and youre sending me back. When the birds have all been shot the bow is put away, and when the rabbits are all killed the hounds are stewed.Oh well!”
采用直譯的方法,既保留其語言形式,也并沒有損害其語用意義的傳達,還使讀者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可謂達到了成功的語用對等。
2.意譯法
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在字、詞、句等結(jié)構(gòu)方面完全不同,隱含意義(語用意義)各不相同。很多時候,不得不犧牲形式而保留其意義,以達到語用語言等效。
例2.太子道:“這是玉旨來拿你,不當小可。我父子只為受了一炷香。險些兒‘和尚拖木頭,做出了寺!”(第八十三回)
“We are here to arrest you at the Jade Emperors command,” Prince Nezha replied,“which is not something to be treated lightly. My father and I were nearly in terrible trouble because of you.”
例2中這個利用了漢語諧音的歇后語如果非要按字面翻譯,不僅不好表達,而且英語讀者也不容易理解其深層意義。譯者舍棄了字面的形式和意象,采用意譯的方法很好地傳達了其語用含義,雖然犧牲了原語的形式,卻也是效果最好的解決方法了。
3.省略法
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差異較大,往往無法兼顧語義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容。漢語中傾向于使用習語來重復上下文語境中已有的內(nèi)容,為了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語用意義,不為陌生文化內(nèi)容所干擾,可以采用省略譯法。
例3.那人道:“……朕當結(jié)草銜環(huán),報酬師恩也!”(第三十七回)
“Father,” the other replied, “… We will be deeply grateful and repay you, Master, for your great kindness.”
詹納放棄了“結(jié)草銜環(huán)”這兩個文化典故,以保證語用效果對等。普通的外國讀者要理解中國典故很困難。“報酬師恩”已經(jīng)包含了“結(jié)草銜環(huán)”所要表達的意義,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略去習語或者典故不譯,有利于深層含義的傳達。
4.增譯法
增譯法是指在翻譯過程中將原語文本中暗含的信息在譯文的行文中增補出來,利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譯文讀者理解。譯者為保留習語生動的字面語言形式,又便于譯文讀者理解其語用意義,往往要在譯文中把隱含的意義變?yōu)轱@性的文字。
例4.八戒笑道:“你甚不變通,常言道:‘粗柳簸箕細柳斗,世上誰見男兒丑?”(第五十四回)
“You dont understand,” said Pig.“Thick willow twigs make dustpans and fine ones make funnels. Theres a use for everything. Theres not a man in all the world whos really ugly.”
譯文既保留了原文中“柳、斗、簸箕”等字面形象,又增補了“Theres a use for everything.”這既道出了俗語的含義,又使讀者很容易了解其語用意圖,也利于重現(xiàn)原小說的風格。
5.替代法
所謂替代法,即利用目的語中意義相符的習語來翻譯原文中的習語。這樣做使譯文讀者沒有任何語言和文化障礙,能夠較為充分地表達語用意義,易于讀者理解。
例5.行者道:“我相你有些兒偷生搲熟,被公婆趕出來的?!保ǖ诎耸换兀?/p>
“You look to me rather like someone whos been driven out by her parents-in-law for carrying on with strangers.”
詹納采用英語慣用法“carry on with sb.”替代了若直譯很難令人理解的俗語“偷生搲熟”,恰好體現(xiàn)了原文的語用含義,表明外國譯者對本國文化和英語語用要求的熟練掌握。
四、結(jié)語
在翻譯時能不能達到語用對等,關(guān)系到翻譯、交際活動的成敗。在翻譯《西游記》一類的中國古代小說和典籍時,如果習語處理不當,會造成語用意義的缺失,令譯文的精彩程度和文化傳播作用大受影響。通過對《西游記》譯本的研讀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要翻譯出形神兼?zhèn)涞牧曊Z,就要盡可能使譯文貼切自然,達到語用對等的要求。
參考文獻:
[1]Jenner,W.J.F.Trans.Journey to the West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3.
[2]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盛卓立.語用對等的理論闡釋及其在《紅樓夢》習語翻譯中的體現(xiàn)——析楊憲益版《紅樓夢》譯作[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01):54-56.
[5]張新紅,何自然.語用翻譯: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外語,2001,(03):28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