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和喜
小 引
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竹籃打水——一場空、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這些都是小朋友們非常熟悉的歇后語。歇后語風趣、形象、生動,用它編寫故事一定能引人閱讀?,F(xiàn)在,就用自己熟悉的歇后語編一個故事吧。
寫作指導
怎樣才能使編寫的故事生動有趣呢?這里有四把神奇的金鑰匙。
主題突出
歇后語的前部分大多是形象的比喻,后部分才是其表達的真正意思,要深入挖掘其含義,然后以其為作文的主題。比如“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本意一目了然,就是茶壺的嘴很小,無論怎樣倒,裝在茶壺里的餃子都倒不出來,比喻某些人雖然有學問,但是不能彰顯或發(fā)揮出來。比如一位同學編寫的歇后語故事《貓哭耗子——假慈悲》的結尾是這樣寫的:
耗子被貓的哭聲感動了,竟情不自禁地去安慰貓。誰知貓一甩頭,咬住了老鼠。老鼠啊,你可要記住——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啊!
小作者在結尾點明文章的主題思想,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情節(jié)精彩
故事講究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平鋪直敘會使讀者失去閱讀興趣。怎樣才能使故事情節(jié)精彩呢?作文《貓與老鼠交朋友》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眾所周知,貓是老鼠的天敵,老鼠遇到貓便會逃之夭夭,但當當鼠就是不怕貓!
這當當鼠究竟是怎樣的老鼠呢?留下了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
語言生動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運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句,一定能使作文錦上添花。比如一位同學寫“吃晚飯了,老鼠不斷地往外擠”,語言平淡,不夠生動。稍作修改,變成“吃晚飯了,老鼠一窩蜂似的往外擠”,不僅突出了老鼠多,也突出了“擠”得熱鬧。再如一位同學寫《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明晃晃的火苗一跳一跳的,飛蛾暗暗地想: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把火撲滅!
運用名言警句,故事一下子生動了。另外,運用詩句、俗語、歇后語等都會使作文的語言生動。
大膽想象
想象是神奇的翅膀,會使故事更加吸引人。雞只能在地上奔跑,要是想象它在空中飛翔,非常有創(chuàng)意!進行想象時可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動植物想象成人,可以說話,可以思考,懂得人的喜怒哀樂……比如《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中的一段:
狗生氣地瞪了一眼耗子說:“你呀,別敬酒不吃吃罰酒!再動,我就把你咬住,咬得你粉身碎骨!”
狗的語言、感情、動作都是小作者大膽的想象,生動、精彩。
小朋友們,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有了四把神奇的金鑰匙,趕快拿起筆編寫歇后語故事吧!
【佳作展示一】
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興化戴南中心小學五年級 姜雅晨
老K家養(yǎng)了一只狗,它常常蹲在門口,瞇著眼睛,警惕地看著從身邊匆匆而過的人。
一天,花貓追趕一只老鼠,老鼠十分機靈,躲進了洞里。狗看見貓的狼狽樣,幸災樂禍地說:“貓兄,怎么讓老鼠跑了呢?”貓連忙解釋:“我的腳受傷了?!薄肮〔痪褪亲嚼鲜髥?,我捉一只給你看看!”
狗屏息凝神,蹲在老鼠洞口。不知不覺3個小時過去了,閃亮的星星在空中調皮地眨著眼睛,老鼠趁著夜色出來了。狗撲了上去,老鼠敏捷地躲過,狗一下撞到墻上,頭上鼓起了一個“小山”似的包。老鼠見了,得意地跑到桌子上跳起了“霹靂舞”。狗氣得暴跳如雷,一下子將桌子掀翻了,碗和盤叮叮當當響個不停,驚醒了主人。主人生氣了,向狗追去,狗狂叫一聲落荒而逃。(運用比喻、擬人修辭和象聲詞,還有成語與警句,使文章風趣、生動。)
貓見了狗的狼狽相,哈哈大笑:“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佳作展示二】
貓鼠交朋友——信不得
興化市戴南中心小學五年級 馮奕旸
貓不小心扭傷了腳,孤苦伶仃地躺在家里,幾天沒吃東西了,唉聲嘆氣地說:“餓死我了,快撐不住了!”老鼠剛好路過貓家門前,聽到貓的話,很好奇,從門縫里往里面瞧。貓發(fā)現(xiàn)了老鼠,裝出一副熱情的樣子說:“老鼠大哥,快進來!”
“咦,貓今天怎么如此熱情?”老鼠有些受寵若驚。
貓滿臉堆笑地說:“老鼠大哥,以前咱倆是冤家,多不好??!以后我們化敵為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嘛!”
老鼠將信將疑地說:“好的!”
貓見老鼠同意了,便說:“老鼠大哥,我想喝水,給我倒一杯好嗎?”
老鼠想了想,倒了一杯水遞給貓。貓喝了一口,說:“還是有朋友好,不然我怎么能喝到水呢?”
貓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說:“鼠大哥,你要是能給我弄點吃的,就更好了!”老鼠急忙跑回家拿來玉米,與貓分享。(情節(jié)精彩,抓住貓的神情變化,寫貓對老鼠的熱情,與下文貓露出本來面目形成強烈對比。)
一周過去了,玉米沒有了,老鼠愧疚地對貓說:“貓弟,現(xiàn)在吃的東西沒有了……”
貓狡猾地笑了一下,說:“哦……你倒杯水給我吧!”
老鼠將杯子遞給貓時,貓一把抓住老鼠說:“怎么可能沒有吃的,你不就是最豐盛的大餐嗎?”
老鼠竭力掙扎,但無濟于事,只能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唉,貓鼠交朋友——信不得!”
點 評
本文寫得非常精彩,先寫貓的熱情,接著寫貓露出了陰險、奸詐的嘴臉,通過對比,揭示出的道理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