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兄妹的上學夢
8歲的小女孩王昌和10歲的姐姐王河,還有16歲的哥哥王明是三個小拾荒者,他們住在濟南經十路附近的一個不足10平米的小屋子里。小屋倚著樓角拐彎處搭建而成,四塊破舊的尼龍網穿起來當做門簾。屋內被隔成里外兩間,外間滿滿當當地放著六七個食用油包裝桶,里面裝著他們家一天的用水。
他們的媽媽在附近做清潔工,一個月1200元,除去房租水電以及各種開銷,所剩無幾。最近老家有事,媽媽回家已經有一個多月了。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在三個孩子的身上,他們只有更加努力地拾荒來貼補家用。
拾荒,不是能忍受垃圾的臭味和骯臟就可以了,還得動作迅速。紙張、塑料、金屬和玻璃瓶子,這些都是可以直接拿去賣錢的。如果遇到生活垃圾,如爛菜葉和剩飯,則沒有什么翻揀的價值。每次垃圾車來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在等待了。一旦垃圾倒完,人群便蜂擁而上。只一會兒的工夫,一大堆垃圾就被翻了個遍,沒什么可以揀的了。
撿拾完垃圾,哥哥王明把撿到的東西捆好帶回家,等積攢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再拿到廢品收購站賣,王昌和姐姐則去附近一個菜市場撿拾菜販收攤后留下的菜葉。這是一家比較大的菜市場,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她們舍不得花錢買菜,因為她們賣廢品的收入很少,僅僅只夠買一些主食。更多的時候,那些好心的菜販可憐姐妹兩人,會直接給她們幾把蔬菜,也算幫助她們了。
在天氣好的時候,哥哥帶著兩個妹妹去附近的垃圾堆拾荒。天氣不好或者沒有垃圾可以翻揀的時候,兄妹三人就待在他們的小屋子里。王昌和王河都有一個撿來的書包,她們舍不得賣,把它們擦洗干凈后,用塑料袋套起來。書包里有她們撿來的教科書、沒有用完的作業(yè)本和鉛筆。
16歲的哥哥王明更像一個大人,他的臉上有著他那個年紀不應有的成熟。他也有自己的讀書夢,來濟南前,他在家鄉(xiāng)上四年級。來濟南,他甚至帶著自己用過的課本和作業(yè)本。不過現在,他把這個夢悄悄地藏起來,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支撐全家,保護兩個妹妹。
拾荒兄妹的事情已經引起了濟南市民的關注,開始有熱心人幫助這三兄妹。不過上學的事情依然不太樂觀,因為他們屬于流動人口,暫時還沒有學校能接納他們。小姐妹的上學夢依然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我們祝福她們。
舉重隊里的孩子們
10歲的博卡是印度尼西亞楠榜省普林塞屋地區(qū)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今天是周五,下午沒有課。在學校吃過午飯,大多數同學都三三兩兩結伴回家了。博卡沒有回家,他要去一個“秘密”的地方。
在校門口坐上公交車,經過二三十分鐘的顛簸,博卡下車了。他走進一個寫有“楠榜牙也達訓練中心”字樣的場館,這就是那個“秘密”的地方,在這里,博卡每周要來五次,接受訓練。
楠榜牙也達訓練中心是一個專業(yè)的舉重運動員訓練館,它是由印度尼西亞前國家運動員英隆·洛賽迪出資建立的。博卡是這個學期初加入訓練館兒童舉重隊的,這是一個興趣訓練小組,一共有10人。訓練中心開辦這樣一個兒童興趣小組,目的是為國家舉重隊選拔苗子。
訓練房里已經有不少隊員了,這些10歲左右的孩子都是從各個學校加入的。博卡先做了熱身運動,然后開始練習。今天,他要沖擊一個新的重量。
在教練的幫助下,博卡蹲下抓起杠鈴并提到胸前。這次舉起的重量雖然比以前常練的多了僅僅幾公斤,但是在他感覺起來,似乎有千斤重。慢慢地,一點點,博卡最終站起來了,并且將杠鈴舉過頭頂,他成功了!
博卡在訓練房的好朋友魯迪·科尼萬也正在刻苦地訓練,他比博卡大一歲,但舉起的重量卻比博卡重不少。魯迪是訓練小組里成績最好的,主教練非??春盟?。再在訓練館訓練幾年,等到魯迪15歲的時候,他就可以正式加入國家舉重隊了,到時候可以代表國家參加奧運會和世界舉重錦標賽了。
拉妮是興趣小組里的女隊員,她今年12歲,她的成績也不錯,是國家女子舉重隊的備選隊員。今天,拉妮也要沖擊一個新的重量,在教練的幫助下,她也成功地舉了起來。
訓練完畢,博卡幫著教練收拾場地,他把散落的杠鈴片都推回來,放好。這時候,培訓中心的負責人給每個隊員發(fā)放交通補助,錢不是很多,除去車費還稍有剩余。領到補貼的孩子們先后離去,迪卡也坐上公交車回家了。周末孩子們是不訓練的,下周的周一到周五放學后,孩子們還會到這里訓練。
追求夢想的道路是艱辛的,無論將來他們能否取得輝煌的成就,這段經歷都是人生的一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