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一、中學生在學習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1. 行為習慣不同,導致孩子學習情況有差異。每一所學校里都會有許多類型的孩子,但多數(shù)孩子的智商還是處在一個均衡的狀態(tài)下,而由于每個孩子的行為習慣不同,這一點卻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差距很大。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在課上對于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可以細心接受,并將其迅速吸收。但是對于一些行為習慣不理想的孩子,老師的管教就變得尤為重要,因為這些孩子自律性較差,一旦脫離管束,當天的課程要求就很難達成,因此會慢慢導致成績不理想,最后產(chǎn)生厭學心理。
2. 由于學科學習興趣,導致學習有差異。我們經(jīng)常看到孩子有偏文科或是偏理科的傾向,這種傾向如果過早在孩子的學習中產(chǎn)生,那么就會導致偏科現(xiàn)象,最后將會影響孩子的整體成績。除了不同學科學習興趣不同,孩子也有自己的內(nèi)在因素,如他的學習思維會有一定的偏向與喜好,但這其中也會有教師的一定責任,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一些孩子喜歡學習某一課,原因在于對任課教師的喜歡。這其中便對教師的講課技巧、語言能力甚至是人格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孩子學習方法是否得當,會影響學習效果。步入初中后,學習的科目和內(nèi)容與小學時期相比都有所增加,所以一個良好的學習方法對于孩子來說特別重要。小學時期的孩子普遍是以接受為主,對老師傳授的內(nèi)容直接掌握。到了中學以后,隨著科目的增多,不僅要及時接受吸取,還要學會分析理解。這對孩子們的邏輯思維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要求。進入初中后,孩子要背誦與理解的東西增加,這就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能一味地靠延長學習時間來完成學習任務(wù),要讓孩子從被動的接受轉(zhuǎn)化成主動的學習,進而增強學習興趣,減小孩子的壓力。
4. 孩子在學習時情緒不穩(wěn)定,也會受影響。初中的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對于外界一些新鮮事物的認知程度不夠,易受影響。這一時期的孩子敏感、易沖動,同時他們對于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獨立意識增強,但是由于年齡的原因在做一些事情時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時,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孩子產(chǎn)生自卑或自負心理,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這些都將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對于問題的解決辦法
1. 嚴格要求與情感教育相結(jié)合。對于孩子,我認為應(yīng)該是管理與教育相結(jié)合。如果只有嚴格管理,沒有情感教育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希望孩子不是一味地在高壓管理下成長,要給孩子一定的成長空間,要走進孩子的心里去了解他們,不能怕孩子犯錯。正所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犯了錯誤不要緊,重要的是教師能否用恰當合理的方法將孩子引向正確的軌道,這時我們就需要一定的情感教育,因為只有走進孩子,才能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才能知道他們犯錯誤的初衷。曾經(jīng)在上課時遇見過一個嚴重違紀的孩子,于是我給予了嚴肅的批評,當時我看見他是接受了批評,但是接下來的時間他卻沒有聽課,我考慮到可能他沒有真正理解老師批評他的用意,于是下課我單獨和他談了許久,他才慢慢與我溝通起來。在此之后的課上,他不再違反課堂紀律,相反,他學習的積極性卻高起來,因為他感受到了關(guān)心與重視。因此,有些時候情感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這說明嚴格的要求與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要忽視情感教育的作用,二者相結(jié)合,才能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2. 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與人格魅力。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是教師進步的追求,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師德,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老師。記得自己在上初中時就喜歡上歷史課,因為老師除了給我們講解書本上的知識以外,為我們擴展的課外知識使我們更加感興趣,慢慢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油然產(chǎn)生,因此對于這一學科以及這一老師都更加喜愛。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有時興趣往往是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給予的,因此要想成為一個同學喜歡的老師,更應(yīng)該在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上下功夫。對于人格魅力而言,每一個學生都更加喜歡做事情公平、公正、公開的老師。因此,每一個老師都不能只拿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好壞,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要注意挖掘,而不能去埋沒他們的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