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明
(福建省連城縣良種繁殖場 366200)
連城縣2010年冬季開始引進試種蠶豆品種“大白蠶”,該品種表現成熟期適中、需氮肥量小、耐寒、生物產量高、種植經濟效益好。連城縣2012年冬季種植“大白蠶”面積達70 hm2,每667 m2平均產鮮莢1050 kg,高產田塊達1350 kg,每667 m2收益3250元。現將大白蠶蠶豆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平均株高105 cm,一般冬前分枝可達5~7個,比本地品種分枝強,植株高大。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播種,翌年1月下旬始花,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進入盛花結莢期,4月上中旬成熟收獲(收鮮莢),全生育期150~160 d,單株鮮莢8~15莢,鮮莖重500 g。籽粒比本地種大1.0~1.5倍,籽粒皮薄而脆,風味佳,適宜鮮食。生物產量高,每667 m2綠肥產量2500 kg以上,鮮莖葉質地柔軟、養(yǎng)分含量高、腐爛快,是農田優(yōu)良綠肥,還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培肥地力。
剔除蟲蛀、有蟲孔、癟粒、光澤度差、畸形的豆種,播種前2~3 d曬種0.5~1.0 d,以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并利用陽光給種子消毒。
種植地塊要選擇排灌方便、前兩年未種過豆科作物的田塊,有利于提高蠶豆產量。蠶豆是深根系作物,播種前進行精細整地,創(chuàng)造疏松的土壤環(huán)境,以促進蠶豆根系生長和根瘤的形成與生長。在晚稻臘熟期排干田水,水稻或地瓜收獲后及時清除稻稈和薯蔓。翻耕整畦,畦帶溝寬100~110 cm。
蠶豆具有朝陽、強光方向開花多的特性,結莢也有南面比北面多的特性。種植行距45~50 cm、株距25~30 cm,采用“品”字形雙行種植。每667 m2播種量掌握在5 kg左右,實行單粒播種,為利于補苗,每隔10~15穴應多播1粒種子,保證不缺株斷壟。因蠶豆產量是由叢分枝數、每枝結莢數和百莢鮮重3個要素構成,若缺株少叢,會造成減產。
2.4.1 科學水管 蠶豆喜濕潤忌浸澇,田間過濕易發(fā)生立枯病、根腐病,要及時防旱、抗?jié)?,開好灌排溝。播種后2~3 d灌跑馬水1次,灌至1/3畦高后立即把水排干,保持田間濕潤,齊苗后遇晴天每7~10 d灌1次跑馬水。蠶豆在開花結莢期對水分要求量大,遇干旱極易造成減產,一般在初花期、始莢期、鼓粒期,各灌2次跑馬水,灌水只灌至畦溝的1/3,不能細水漫灌,灌后需立即排干。
2.4.2 科學肥管 蠶豆栽培種植不僅需氮、磷、鉀,還需一定量的鈣、鎂、硼、鋅、鉬等微量元素。據觀察,當土壤缺硼時,植株會停止生長,嚴重時整株枯萎。因蠶豆自身有根瘤,能解決自身生長所需2/3左右的氮肥。因此,蠶豆的施肥原則是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生長前期適量追施氮肥,中后期增施磷鉀肥?;拭?67 m2施用鈣鎂磷肥25 kg、有機肥500 kg;在齊苗后每667 m2用尿素2.5 kg、硫酸鉀復合肥5 kg對水澆施2次,間隔期7~10 d;結合中耕除草培土,每667 m2施硼砂1.0~1.5 kg、硫酸鋅0.75~1.00 kg、硫酸鉀10 kg,以保證植株生長健壯,至結莢后期采收前15 d左右,每667 m2可用尿素2.5~5.0 kg撒施,以增加豆莢重量及保持豆莢鮮艷度;根外追肥在開花結莢初期一般每667 m2用十元素硼肥0.5 kg加上海產磷酸二氫鉀1 kg對水75 kg噴施。
2.4.3 及時整枝打頂 大白蠶主莖一般不結莢或結莢小。因此,當蠶豆苗第3片真葉完全展開后,要摘除主莖心葉,以促進基部分枝,力爭單株有5~6個健壯的分枝。蠶豆有近一半的分枝為不顯蕾、不開花、不結實的無效分枝,分枝過多會使植株生長過旺,消耗營養(yǎng)物質過多,導致產量降低。通過合理整枝,可以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蟲害和養(yǎng)分的消耗,調節(jié)植株內部養(yǎng)分的合理分配,保證花蕾、開花、結莢的營養(yǎng)需求,從而提高坐果率、增加莢數和粒重,促進早熟。當蠶豆植株長出6~7個小葉組成的復葉時(約16節(jié)),是不孕花開始產生的標志性特征,根據蠶豆這一生長特性,應將蠶豆16節(jié)以上的部分及時摘除。注意無論摘心還是打頂,都要在晴天露水干后進行,以利于傷口的愈合,以免傷口感染腐爛。
2.4.4 中耕除草及培土 蠶豆營養(yǎng)生長期處在冬季,此時雜草生長較緩慢,而且雜草種類較少。一般在蠶豆出苗后長出2~3片真葉時,每667 m2用10%豐山蓋草靈(精喹禾靈)20~25 mL對水50 kg進行噴施除草;在開花結莢初期結合中耕施肥培土除草1次即可。
2.4.5 病蟲害防治 蠶豆病害有赤斑病、根腐病、銹病和枯萎病。防治方法可采取農業(yè)和藥劑防治。農業(yè)防治:采用輪作,以水旱輪作效果最佳,及時拔除病株;清除雜草減少傳染源,推廣健身栽培,增施磷鉀肥,增強抗性。藥劑防治:赤斑病發(fā)病初期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全株噴霧防治,隔7~10 d再防治1次,藥劑應交替使用;苗期根腐病可用50%敵磺鈉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灌根澆施防治;銹病每667 m2可用三唑酮乳油40~50 mL對水50 kg噴霧防治。
蠶豆蟲害主要有蚜蟲、斑潛蠅、美洲斑潛蠅,這些害蟲在苗期、開花期、結莢期均會發(fā)生,蚜蟲可用吡蟲啉或撲虱靈800~1000倍液防治,斑潛蠅或美洲斑潛蠅每667 m2用50%滅蠅胺20 g對水50 kg噴施,即可達到防治效果。
連城縣種植的蠶豆一般在4月上、中旬成熟采收,當豆莢表皮微黃、籽粒飽滿、籽粒呈白綠色時即可分批采摘,自下而上采摘。蠶豆越早成熟,市場售價越高,經濟效益越好。大小莢分級包裝上市,可提高銷售價格,增加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