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周克水,孫偉君,黃長偉
(桓臺縣婦幼保健醫(yī)院,山東 淄博,256400)
膽囊結石系常見疾病,約50%的患者終生無明顯臨床癥狀,30%可引起嚴重臨床癥狀[1]。自腹腔鏡技術開展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為治療膽囊結石的主要手段,且越來越成熟、完善。雖然膽囊結石的治療因LC取得了較大進步,但膽管損傷仍是重要的并發(fā)癥,且較嚴重[2]。因膽囊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患者對于保留膽囊的呼聲越來越高,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切除膽囊引發(fā)的并發(fā)癥越來越受到重視[3]。隨著腔鏡技術的發(fā)展,保膽手術也被更多的學者重視,而纖維膽道鏡的應用也使保膽取石術得到更好的發(fā)展。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行雙鏡聯合保膽取石術126例,效果滿意?,F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本組126例患者中男76例,女50例,平均35歲;均選擇非急性炎癥期手術。其中40例無癥狀,64例有癥狀較輕的右上腹疼痛發(fā)作史,22例有典型的急性膽囊炎發(fā)作史。病程2個月~12年。術前檢測膽囊功能,采用廖氏法彩超檢測膽囊收縮率,先行空腹掃描,再分別于口服兩個煎雞蛋后40 min、1 h、1.5 h行彩超掃描,測定膽囊最大縱切面的長徑(L)、最大橫切面寬徑(W)、寬徑中點做垂線測高度(H),采用公式V=π÷6×(L×W×H)計算膽囊容積(V)。膽囊收縮率的計算方法:膽囊收縮率=(空腹膽囊容積-最小殘余膽囊容積)÷空腹膽囊容積×100%。
膽囊收縮功能評價標準:(1)膽囊收縮功能良好:膽囊收縮率≥50%;(2)膽囊收縮功能尚可:膽囊收縮率≥40%、<50%;(3)膽囊收縮功能不良:膽囊收縮率≥20%、<40%;(4)無功能膽囊:膽囊收縮率<20%。
1.2 手術方法 均氣管插管全麻,采用四孔法施術,基本同LC?;颊呷☆^高腳低位,略偏左側臥位。術中完全采用腹腔鏡操作,順膽囊管方向提起膽囊,于膽囊底部近肝膈面切開膽囊,切口大小根據結石直徑及數量決定,切口一般與肝緣平行。取石時,如膽囊內為1~3枚成形較大的結石可直接用取石鉗取出,盡量避免夾碎結石。如結石較大可適當延長切口,取出結石后放入標本袋,自劍突下切口取出,避免損傷膽囊粘膜。泥沙樣結石可先用鈦夾暫時夾閉膽囊管,防止結石落入膽總管;先用吸引器反復沖洗,吸出絮狀物及泥沙樣結石、細小結石,沖洗力量不宜過大,以免結石沖至大網膜內無法取出。無法吸出的細小結石,可將結石沖至肝下一并用取石鉗取出。較難取出的結石,如膽囊管內及粘連在膽囊壁上的細小結石,可在膽道鏡引導下助手配合用取石籃取出。本組中6例膽囊頸部結石嵌頓,反復取石失敗后于膽囊頸部結石嵌頓處做1~2 cm切口取出。取凈結石后,膽道鏡全面探查膽囊,確保無結石殘留。用3-0可吸收線全層間斷縫合膽囊,必要時可再反轉縫合漿膜層,術畢于肝下間隙放置引流管。
122例順利完成手術,2例術中發(fā)現膽囊內大量泥沙樣結石,反復沖洗取石后膽囊內壁仍有較多石床,考慮術后復發(fā)幾率較高,改行LC;2例患者術前測膽囊收縮率提示膽囊功能不良,彩超檢查提示膽囊頸部結石,且病史較長,患者保膽愿望強烈,術中切開膽囊后發(fā)現白色膽汁流出,膽囊管基本閉鎖,遂改行LC。手術時間平均60 min,術中出血量平均30 ml,術后5~7 d出院,3~5 d拔除腹腔引流管,均無明顯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患者均服用熊去氧膽酸片6個月,隨訪3~15個月,未見結石復發(fā)。
腹腔鏡保膽取石術與傳統(tǒng)膽囊切除術相比更具優(yōu)越性。與LC相比,保膽取石術的最大優(yōu)點是無需解剖膽囊三角,減少了術中因膽道變異、撕裂膽囊床、分離粘連造成的膽道損傷、出血;同時保留了膽囊,更符合生理功能。膽道鏡在保膽取石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多發(fā)、較小的膽囊結石,有效避免了結石殘留,促進了保膽手術的開展。
3.1 手術適應證及禁忌證 保膽取石術首先應建立在患者有保膽意愿的基礎上,其次選擇合適的患者十分重要,我們認為適應證有:(1)彩超證實膽囊內結石單發(fā)或數量較少,排除膽總管結石,術前測定膽囊收縮率至少在40%以上。(2)盡量選擇無急性膽囊炎發(fā)作史的患者,尤其反復發(fā)作的膽絞痛患者不宜行保膽手術。有學者認為,保膽取石患者術前癥狀越明顯,術后出現癥狀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可能與術前膽囊壁炎癥重、術后炎癥修復過程長有關[4]。(3)年輕患者對生活質量要求高,保膽取石的意愿強烈,可酌情放寬手術適應證。如術中探查發(fā)現不宜保膽,不應強行保膽,應與家屬商議后改行LC。(4)膽囊壁厚盡量選擇<4 mm;因膽囊壁厚≥4 mm的患者,可能因腹腔鏡下切開、止血困難,電切、電凝可導致大面積膽囊熱損傷;膽囊壁較厚,鏡下不易確切縫合,術后可能引發(fā)膽漏[5]。禁忌證:(1)在患者無強烈要求的情況下,泥沙樣結石或多發(fā)沙礫樣結石應盡量不選擇保膽手術,因術中結石殘留及術后結石復發(fā)率均較高;(2)術前膽囊收縮率<40%,提示膽囊功能不佳;(3)膽囊萎縮;(4)膽囊結石誘發(fā)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炎癥期不宜手術;(5)合并膽管結石;(6)懷疑膽囊惡變。
3.2 術中及術后體會 術中一般無需解剖膽囊三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但如遇較小結石,則需盡量暴露膽囊管,先用鈦夾暫時阻斷膽囊管,切勿傷及漿膜層,以防結石落入膽總管。一般于膽囊底部近肝膈面切開膽囊,切口大小根據結石直徑及數量決定,切口一般與肝緣平行,以利于術中探查、縫合,吸凈膽汁,注意有無白色膽汁流出;較小或泥沙樣結石,可預先在膽囊下放置紗布,避免沖洗過程中結石掉入大網膜或文氏孔,從而引起術后不適。取石完畢,再次置入膽道鏡探查,確保無結石殘留,尤其膽囊頸部嵌頓結石,取出后需立即用膽道鏡探查膽囊管有無膽汁涌入膽囊,如無膽汁溢出,則考慮膽囊管基本閉鎖,不宜行保膽手術。本組2例即如此。縫合膽囊時需全層縫合,用3-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一層,縫合不可靠的患者可再反轉縫合漿膜層。膽囊頸部切開的患者,需先縫合膽囊頸部,縫合時針距不易過大,以免造成頸部狹窄,同時需在膽道鏡直視下觀察縫合處是否影響膽汁溢出。縫合完畢加壓擠壓膽囊時膽囊內無膽汁,縫合不嚴密時也不易觀察有無膽汁溢出。我們體會,于縫合處放置一塊干凈紗布,擠壓膽囊時觀察紗布有無膽汁滲透,如有膽汁滲出,通過觀察紗布滲透的地方即可找到縫合不嚴密處。術后一般會引起膽囊壁水腫,術后3~5 d水腫減輕后可能有少量膽汁自縫合處溢出,如溢出量較多可能造成腹部不適。因此,術后腹腔引流管一般放置3~5 d,觀察水腫消退后有無膽汁溢出。引流量較多時需留置引流管,至無膽汁溢出后方可拔除。
隨著現代醫(yī)學的不斷進步,人們已越來越認識到膽囊對人體的重要性,了解到切除膽囊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有學者總結了膽囊切除術后的6種嚴重并發(fā)癥[6],這些都可能造成患者切除膽囊后生活質量下降。保膽取石術滿足了患者的需求,對微創(chuàng)外科醫(yī)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為保膽取石術的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術中避免結石殘留,及時改行LC,術后積極預防結石復發(fā),雙鏡聯合保膽取石術會取得滿意效果。
[1]吳孟超,吳在德.黃家泗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795.
[2]張寶善.腹腔鏡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新思維的討論[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9,14(4):241-243.
[3]Andersson R,Eriksson K,Blind PJ,et al.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a cost analysis[J].HPB(Oxford),2008,10(6):416-419.
[4]唐春,王偉,劉宏鳴,等.內鏡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對膽囊結石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0,15(10):763-765.
[5]梅建民,于聰慧,余昌中,等.完全腹腔鏡保膽取石術65例臨床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2,17(8):573-576.
[6]張寶善.膽道外科的治療進展——內窺鏡技術在膽道外科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06,2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