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是教學的靈魂,自悟才能自得,自得才能內化。在課堂教學中,知識的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需要“悟”。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分析思考、破解疑難,總結學法技巧,感悟知識的本質要領,才能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畫圓”的探究活動,深入淺出、巧妙地引領學生感悟圓的本質特征: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學生利用手中的工具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圓:用筆圍著瓶蓋的下面畫一圈造圓;用繩的兩端系兩支筆,一支固定,一支旋轉一周畫圓;用紙對折,再對折,剪成一個近似的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情景中初步體會了圓的曲線特征。然后學生用圓規(guī)在紙上任意畫圓,交流得出畫圓的三個關鍵:定點、定長、旋轉一周。教師因勢利導:大家畫的圓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樣嗎?學生觀察、思考、發(fā)現要訣:定點(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定長(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在此基礎上,學生按指定的半徑或直徑畫圓,進一步感受圓的特征。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從而使學生真正感悟圓的知識的本質。
高效課堂的非凡境界,不以教師表演得是否精彩為標準,而以學生的學習效益為參照。學生思考了,說明教學是有效果的;如果學生無動于衷,那么教學就是無效果的,有了效果才可能有效益,但有效果的行為未必有效益。比如我們常見的“小組討論”,同學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學生的思維在敞開、在碰撞,說明教學是有效果的,但有的課堂討論歸討論,結果一個樣,全盤照收教師的標準答案,有的學生認為討論只是做一做樣子,沒有什么價值,以后他們就會選擇等待“標準答案”,這樣的教學行為并沒有產生實際的效益。比如,在“倍的認識”教學中,師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真心交流、共同探討,將倍的精髓“一份”分析得淋漓盡致,理解得深入透徹,通過圈一圈、畫一畫、拍手游戲等活動,進而提升倍的認識:一份量變化引起倍數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已是水到渠成。從直觀操作到抽象思維,實現了課堂的一次理性飛躍,真正實現了高效課堂。(作者單位:江西省鷹潭市第六小學)
本欄責任編輯 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