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這樣的課堂應該是五彩繽紛、生機盎然、活力無限的,應該是充滿著靈性、智趣和美感的。所以,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應該是不可復制的激情和美感創(chuàng)生的過程,應該是讓學生盡情綻放情感火花的過程,更應該是一種披文入情、情美共生的情趣語文的體驗、探索過程。
一、由景入境,激活美感
著名藝術家羅丹曾說,生活中到處有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現(xiàn)今的《語文》教材都是編者依據(jù)課標要求科學遴選、精心組合而成的,具有典范性,富有時代感。一篇篇文章文質兼美,從內容上看,啟人心智;從語言上看,字字珠璣。學生在學習這一篇篇課文中,興趣、語言、精神、美感都將得以滋養(yǎng)共生。
特級教師王玲湘曾經(jīng)教過的《搭石》一課,獲得了全國一等獎,她的課堂就是一個師生合作深入文本尋求美的過程。王老師通過對教材的反復研讀,首先找到了“一個巧妙的切入點”——“走搭石”,這不僅是因為“走搭石”中含著“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更重要的是符合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的心理需求。其次是找到一條清晰的主線。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搭石,再抓住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圍繞“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年輕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畫面,回旋復沓、層層深入地去叩擊文本,深化對“一道風景”的理解。整堂課教學的主線就是“發(fā)現(xiàn)美”“尋找美”“感受美”“抒寫美”。再就是,在抓住主線的基礎上,確立一種立體學習的板塊。將讀準字音、讀懂詞句、體驗語言的畫面、體驗美好的情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經(jīng)歷體驗、感悟的過程,讀出了美的畫面、美的語言、美的心靈。
二、以情喚情,激活情感
《語文》教材以豐富的情感魅力深深地感染著讀者,而情感作為一種內在的體驗,并不是一種能夠輕松傳達的信息。在由文本情感向學生情感的轉化過程中,教師的啟發(fā)引導起著關鍵的橋梁作用。教師的教學只有以情喚情,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感受,讓學生的情感隨文波動,與文共鳴,與景相融,物我兩忘,學生才有可能獲得真正有價值的情感體驗。這一點,在王崧舟老師執(zhí)教的《小珊迪》一課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王老師對這一課的設計堪稱經(jīng)典,從整體入手,主線清晰,緊緊把握住情感這條線,引領學生走進小珊迪的生活,走進小珊迪的心靈。啟讀階段,王老師用《三次逃票》的故事,營造了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氛圍。后在細讀課文時,王老師又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描寫小珊迪語言的句子,使學生進入一種“潛心會文動真情”的課境。通過語言重組,激發(fā)想象,練寫小珊迪的外貌,讓學生品味文字的活力。逢到探討問題:“小珊迪真的不需要那些錢嗎?”王老師更是適時啟發(fā),讓學生想象當他找不到帽子,找不到火柴,找不到那七個便士時,心里會怎么想?如說:“當我看到孩子那誠懇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人。”從而引領學生“含英咀華品至情”。最后階段,通過情境交際,讓學生給那位中國留學生寫幾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從而產生情感積淀。
三、披文入情,情美共生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愛讀或流傳不衰,不僅因為其語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情感,飽含著無限的意境。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語言,深入其境,陶醉其中,并以情境的創(chuàng)設催生文本的美感,披文入情,情感與美感才能和諧共生。
《掌聲》這篇課文以飽蘸愛心的筆墨、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氣,走出了困境,打開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變得樂觀開朗。伴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透過描寫人物外表的語句,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們情感的變化,進而感悟到“掌聲”的內在意蘊。因此,教學時教師可充分引導學生去與文中人物展開對話,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融通,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去感悟語言,在品味中學習語言,在實踐中發(fā)展語言,從而促進學生語言與情感的同構共生,實現(xiàn)文心與人心的和諧交融。
語文脫離了美感,課堂就是枯燥的、沉悶的;語文脫離了情感,學習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就會失去生命的底蘊。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文字,由景入境,以境染情,披文入情,融情入文,這樣的語言才會靈動,才會讓人回味無窮,課堂才會煥發(fā)生命活力。(作者單位:江西省鷹潭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