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們好!我是李綱為,一名動物愛好者加科學(xué)狂熱粉絲,為此我參加了與動物相關(guān)的很多活動。最令我難忘的,是走進廣西崇左的喀斯特山區(qū)與石山精靈——白頭葉猴共度的7天美好時光。一起看看去!
急切地想要看到白頭葉猴,我們早早地起床向深山進發(fā)。行走在泥濘小道上,我們的鞋子越走越沉。
發(fā)現(xiàn)異常:這牛糞堆上那一層黃澄澄的是何生物?同學(xué)們的好奇心與科學(xué)敏感性都還不錯,大家立刻圍上來拍照、采樣。后來請教老師才知道這是一種真菌。
既然是科學(xué)考察,我們這些小科學(xué)家們也會像模像樣,收集白頭葉猴生活環(huán)境中的水生生物也是必不可少的科考項目。
很快,我們就來到了山上,穿行在密林中,仔細搜尋白頭葉猴的身影。
怎樣才能更容易地找到猴子呢?老師告訴我們,白頭葉猴早上最先做的事情就是排遺,它們不像人類一樣講究文明,只在洞口一蹲,糞便就順著石壁流下去了,有些直接墜落到地面上。所以猴子洞口下方,總會有大片的棕色排遺物。這樣就可以很容易發(fā)現(xiàn)猴子了。
采集猴子的糞便,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情,雖然聽起來不是很爽,但是當你親身體驗了從尋找猴糞到采集猴糞的過程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還是蠻有意思的。跟隨著老師的腳步,終于找到了一小塊猴子的糞便,趕快收集采樣,戴好手套,拿好離心管,用戴好手套的手拿起一小塊糞便放進去,擰好蓋子。這樣糞便采集就完成了,然后帶回去做DNA的鑒定,看一看這些猴子間有沒有親緣關(guān)系。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很幸運地觀察到了白頭葉猴,盡管距離很遠,大家依然興奮不已。連白頭葉猴攝影專家馮汝軍伯伯都架起了大“炮筒”???,收獲不小,剛開始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五六只白頭葉猴。也許我們剛好趕上了它們的覓食時間,它們都“藏”在樹叢中吃樹葉。偶爾四處張望一下。它們靈巧地在樹枝間活動,非常自由,它們能用一只爪子牢牢握住樹枝,另一只爪子去摘樹枝上的葉子。從這里看起來,白頭葉猴和普通的猴子沒什么兩樣。但是第三天的親眼所見,使我改變了對它們的看法。
它們平時都生活在石洞中,所以它們必須熟練掌握在石壁上爬行的本領(lǐng),這是其他猴子無法做到的。瞧,它們嫻熟地跳躍在石壁上,著實嚇了我一跳,還真不愧于它們石山精靈的美譽。
除了攀爬本領(lǐng),我還了解到白頭葉猴還有很多好玩的習(xí)性:它們隔幾周就要換一個新住所,以保證石洞周圍的食物夠整個族群食用;它們在天黑以前是必須要回洞穴的,這也是為了躲避天敵侵害,長久形成的習(xí)性。
最可愛的是幼白頭葉猴,它們和爸爸媽媽長得不一樣——披著一身金色毛發(fā),在綠色的樹叢與黑白色的石頭之間,特別耀眼。它們總是依畏在母猴的懷里,但偶爾也會離開母猴,但不會很遠。
猴子大部分的行為都被我們觀察和記錄了下來,但它們?yōu)槭裁磿羞@樣的行為或習(xí)性,這應(yīng)該是我們以后要探究的課題。
這樣的科學(xué)考察活動讓我收獲不小,希望以后能繼續(xù)了解石山精靈——白頭葉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