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時節(jié),當漫步于暖風(fēng)拂柳的田間地頭時,你是否聽到那一聲聲節(jié)奏明快的“布谷、布谷”的聲音,回響在蔚藍的天際,回響在翠林幽谷?抬頭仰望,你會看到一兩只形似鴿子的小鳥掠過天空,飛向遠處,只留下帶有淡淡傷感的啼叫聲在耳邊。這種鳥,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杜鵑。
動人傳說
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一句詩寫道:“望帝春心托杜鵑。”原來,關(guān)于杜鵑,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
兩千多年前,在今天的四川一帶,有個古蜀國。國王望帝對百姓非常愛護,總是悉心地指導(dǎo)他們種植莊稼,因此也得到了百姓的愛戴。有一年,玉壘山暴發(fā)了兇猛的洪水,望帝派丞相鱉靈去治理。鱉靈鑿?fù)ㄉ降?,疏?dǎo)洪水,使百姓重新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望帝認為自己的功德不如鱉靈,就讓位于他,自己到西山隱居去了。后來,蜀地的百姓思念望帝,聽到杜鵑啼鳴感人肺腑,就忍不住嘆道:“這一定是望帝化作的鳥兒,飛回來看望他的子民了?!?/p>
春天里,杜鵑徘徊翻飛,不住地啼鳴,在人們聽來就像是在說“不
如歸去,不如歸去”,滿含著悲苦。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聽了,心中就會涌起強烈的思歸之情。因此,杜鵑在很多古詩詞中,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
例如,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詩:“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保ā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里的“子規(guī)”也指杜鵑。李白借寫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表達對友人王昌齡的懷念與同情。
宋代詞人賀鑄的《憶秦娥》寫道:“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比鼤r候的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耳畔又有杜鵑在凄厲地鳴叫著,更加增添愁緒,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
你知道嗎,杜鵑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布谷,這是人們根據(jù)它的叫聲起的,其中蘊含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情緒。
每當陽春三月,農(nóng)事漸忙,布谷鳥的叫聲仿佛為人們拉開了春耕春種的序幕,千百年來都是如此殷勤準時?!安脊嚷曋杏隄M籬,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叱犢時”(宋·蔡襄《稼村詩帖》),這是多么富有詩意的農(nóng)忙場景。“布谷,布谷”,這悠揚的鳴叫聲,仿佛給人們帶來了春天的消息,帶來了耕種的催促,更帶來了收獲的希望!
同是杜鵑的啼鳴,為什么人們會從中聽出不同的情感呢?同學(xué)們,你們來說一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