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大家應(yīng)該比較熟悉了,清明祭祖,據(jù)說來源于春秋時人們紀念介子推。清明后的谷雨又有怎樣的故事呢?大家來讀讀吧。
百花之王牡丹,又叫做“谷雨花”。谷雨是她開花的日子。
冬日凋零的御花園,讓喝醉了酒的武則天索然無味,乘著酒興,她在絲絹上寫下一個荒唐的詔令:“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氝B夜放,莫待曉風吹?!钡诙烨逶?,百花莫不慌張地開放,唯獨牡丹,花骨朵也沒有一粒。武則天惱羞成怒,下令把長安城所有的牡丹連根拔去,扔到洛陽一個荒涼的山谷。被貶的牡丹,竟開出更為奇異的花來,從而成就了千年的洛陽花會。
“谷雨三朝蠶白頭”,谷雨前后,任何人不得去左鄰右舍串門,即便是衙門的官差,也不得下鄉(xiāng),以免沖撞了蠶神。等蠶上山了,祭過蠶神嫘(léi)祖,方才解禁。
不知趣的戴勝鳥,總在這個時候從遠處飛來,在頭頂?shù)纳Vι献邅碜呷?,一步一啄,有若耕地,嘴里一聲接一聲催促著樹下的年輕人,盡早離去,勿誤農(nóng)時。
可是,誰會在乎一只鳥兒的打擾呢!春日遲遲,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滿天的柳絮,讓人的心事變得飄忽不定。一邊是陌上桑林里的笑罵,一邊是遠處山坡上
采茶姑娘們的唱和,躑躅(zhízhú)不前的少年,內(nèi)心充滿著難以言說的歡欣與惆悵。
河邊的另一群女孩,正為自己的成年儀式,采摘祭品。她們挎著圓籮,踩過水邊的淺草,彎下腰,輕輕采摘著初生的浮萍。浮萍要用三腳的鍋煮熟,然后由最美的少女,恭敬地端到宗廟之前,祭祀天地。選用水生的浮萍當作祭品,是因為它象征了繁殖,并有著柔順的美德。
谷雨這天的祭祀名目繁多,形式多樣。西山里的男女要去小河里洗一洗消災(zāi)避禍的“桃花水”;北方人家要在墻上貼上“谷雨禁蝎貼”;南海之濱,人們用舞蹈與歌謠來祭拜海上的天妃之神;東海的漁人則在海邊擺開宴席,用碩大的饅頭與肥壯的整豬來獻祭龍宮里的海神。
然而這些,都不是谷雨時節(jié)最為隆重的祭祀。人們把最高的禮遇給予了黃帝的史官——倉頡。那是五千多年前的一天,走遍名山大川的倉頡,席地而坐,依照星斗的曲折,山川的走勢,龜背的裂紋,鳥獸的足跡,造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在他之前,人們一直用打結(jié)的繩子來記載事件,生活在巫術(shù)橫行、人鬼混居的混沌之中?!皞}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鄙咸鞛樯褓R喜,降下谷子,鬼因為再不能愚弄民眾而在黑暗中哭泣。人們從此把這天叫做“谷雨”,并在每年的這一天,祭祀倉頡,并稱他為圣人,認為是他帶來了智慧,并使文明得以延續(xù)。
祭過倉頡之后,還要在灶神的旁邊貼上一幅公雞吃蝎子的圖畫,防止夏季來臨蝎子精作怪。貼好“谷雨雞”神符,人們往往會炒上一盤新鮮的香椿,谷雨食椿,又名“吃春”。谷雨是春天最后一個節(jié)氣,人們也許是想用這種形式,留住春色,同時掩蓋“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惆悵吧。
(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