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方言,我要先給你講一個小故事。“有一扎模蟻勒路釀波,啥麻鄉(xiāng),達公勒難泥勒,露出一扎甲,河線悶達做嗲,模蟻鋼:噓,達象來各列,偶要盼薩支各表將。”這是流傳在江蘇常州地區(qū)的一個方言故事,你能猜出講的是什么嗎?
如果你不懂常州方言,肯定猜不出來,因為實在太難懂了。下面我就給你翻譯一下這個故事吧——
有一只螞蟻在路上走,突然間,他拱入爛泥里,露出一只腳,蚯蚓問他做什么,螞蟻講:噓,大象來了,我要絆死這個家伙。
看看翻譯后的普通話,再讀一讀方言版,是不是特別逗?
有趣的方言,麻煩的方言
各地的方言真是精彩紛呈。雖說我們都是講的中國話,可這些方言你未必就能聽得懂喲。
方言的差異主要在語音上,其次還有詞匯和語法。我們開始講的常州方言小故事,它就屬于方言在語音上的差異。讓我們再來看一則小笑話,也是因為發(fā)音的差異才鬧出的笑話呢!
笑一笑:
一個北京人到了上海,去理發(fā)店理發(fā)。一進理發(fā)店,店員就問他要不要打打頭。北京人嚇了一跳,怎么理發(fā)還要打頭?后來費了半天勁兒,才鬧明白,原來店員問的是:“要不要洗洗頭?”上海話中,“洗”就叫“汰”,發(fā)音——dɑ。
你看,這樣交流起來多費勁!為了讓全國各地的人都能夠順暢地交流,國家才積極推行普通話。
查一查:
方言在詞匯和語法上的差異又有哪些呢?普通話是怎么產(chǎn)生的?又是從哪一年開始推廣的?你可以自己查找一下資料喲。
歷史上的方言和官話
既然方言是很久以前就形成的,那么,古時候不同地區(qū)之間的人們怎么交流溝通呢?他們那個時候有沒有普通話呢?嗯,我們先來讀一讀大詩人賀知章的一首詩吧!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讀出什么了?對了,“鄉(xiāng)音”就是方言哪!賀知章的“鄉(xiāng)音”雖然沒改,但身為浙江人的賀知章在當時的京城長安做官時,肯定不會講自己的家鄉(xiāng)話的,他說的應(yīng)該是當時的官話,也就是唐朝的“普通話”。
告訴你:
為了溝通方便,歷朝歷代都會有自己的官話。有興趣的同學(xué)可以了解一下。
方言,文化的活化石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
《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這些名著里都大量使用了鮮活生動的方言俗語。
試一試:
想想看,這些名著的作者都是什么朝代的人?又是哪里人或者是長期居住在哪個地方?了解了這些,再看看從書里摘出的這些方言,說不定你就能猜出這些方言的意思了。試一試!
沒搭撒
頂瓜皮
夯貨
《西游記》
破落戶
長蟲
灑家
《水滸傳》
堂客
伏侍
混說
《紅樓夢》
許多地方性的藝術(shù)形式,比如蘇州評彈、上?;鼞?、越劇、東北二人轉(zhuǎn),一旦離開方言,其中的韻味與美感也就蕩然無存了。
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在你流利地說著普通話時,可千萬別忘了你的家鄉(xiāng)話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