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們大都愛元宵節(jié)。記得小時候從初一就開始盼望,兜里那屈指可數(shù)的壓歲錢總被焐得熱乎乎的,男孩們算計著買多少鞭炮、煙花,女孩們計算著那些漂亮的小燈籠、小手花,等著人們初一拜過年,初二走過娘家,初五送走了火神,十三過了楊公忌,再過一天就十五了!
元宵節(jié)是要吃湯圓的,小時候老家也管“湯圓”叫“元宵”。一大早媽媽們就開始做“元宵”,把芝麻或花生磨成粉,拌了豬油、白綿糖,揉成團晾涼。過了籮的糯米面,用溫水和成不軟不硬的面團,搓成長條,切成小小的劑子,用大拇指攢出一個窩來,揪一小團餡心摁進糯米窩里,然后把糯米團的開口慢慢團著收起來,再在手心里搓上幾個滾,一個溜光滾圓的湯圓就好了。等到鍋里的水咕嘟咕嘟冒起泡了,將一盤子白球下進去,水開幾個滾,眼見著小球又胖了一圈,隱隱地能看見里面瑩亮的芯子了。
每年十五,熱鬧總是先從城郊開始。周邊村子一些草臺班子早將閑了一年的服裝家什拿出來排演過好幾回,舞獅、跑龍、踩高蹺的,后面還跟著跑旱船和扭秧歌的,單單要趕在正月十五的大清早敲鑼打鼓地各處轉(zhuǎn)去。一張張撲粉抹彩、古今結(jié)合的臉,穿紅著綠、土洋搭配的裝扮,伴隨著鑼鼓點兒生生就把元宵節(jié)給鼓搗得熱鬧起來。
元宵節(jié)的重頭戲還在晚上,那便是看燈會和放焰火。元宵節(jié)的中午剛過,燈光球場上便掛滿了燈籠,五花八門、千姿百態(tài),好像春日里盛開的百花園。燈籠下面還掛著燈謎,大人們便要在燈籠下停留,并凝思上半天。孩子們負(fù)責(zé)去傳答案,對了的,興高采烈地捧著獎品飛跑回來;錯了的,只遠遠地擺擺手,自己就閃到一邊玩去了。
最激動人心的還是晚上放焰火。照例地,有人先用繩子圈出一片空地來,一排一排地擺上煙花。最前面排的是響雷一樣的炮仗,其次是貼地排花,然后是二踢腳、鉆天猴、旋花,最后才是能飛到高空的禮花。當(dāng)那第一聲禮炮一樣的炮仗響起時,歡呼聲沸騰。在響成一片的炮仗聲里,排花燦然開放,那花噴出來也就一米多高,恰如“火樹銀花”,美艷不可方物。
隨著一個個二踢腳躥上天,小蜜蜂、小蝴蝶等小旋花吱吱地轉(zhuǎn)著圈滿場飛旋,偶爾有一兩個竟鉆到人群里去,引來一片哄笑。孩子們開始點燃手里的小手花,“咝咝咝”的線一樣的閃亮,空氣里彌漫出煙火氣息。這時,一支獵獵作響的長花飛上天空,在天上停頓兩秒,然后優(yōu)雅地轉(zhuǎn)身,嘩地噴濺出漫天星星,有的紅,有的黃,有的綠,邊閃邊落,慢慢地就熄滅了。當(dāng)大家一口氣松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又有一支長花直沖入天,嘩然又灑下漫天星星,如最絢麗的孔雀開屏,令人瞠目結(jié)舌。接二連三地,長花飛入夜空,那墨底子上光彩奪目的煙花就如神仙妙手點化的仙景,如夢如幻。那一刻,真覺得“手可摘星辰”可以實現(xiàn)了,但伸出手,只能眼睜睜看著夢境消失在眼前。
總是要看著那些煙花的光亮全部沒入夜的懷里,再無回旋的余地,四周的燈光也開始變得沒精打采,才開始慢慢地往家走。告別年節(jié),又開始了下一個元宵節(jié)的望盼。
(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