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樹上總會傳出陣陣響亮的蟬鳴,這時,你會不會跟詩中的小牧童一樣,也想把它捉到手?
蟬的個頭小小的,卻能發(fā)出那么響的聲音,如果我說它“不同凡響”,你一定不會反對吧!其實,蟬的“不同凡響”還有另外一層深意喲,讓我們先從一個故事說起——
虞世南是初唐的詩人、書法家,深受唐太宗的賞識。一天,太宗邀請大臣們共賞海池景色。看到如畫般的美景,太宗激動地感慨道:“要國泰民安,君主必須有自知之明,臣子必須舍死力諫,決不能做楊廣、虞世基那樣的亡國君臣??!”
虞世基是虞世南的哥哥,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奸臣。聽到太宗皇帝的話,虞世南慚愧地低下了頭。
看到虞世南如此羞愧,太宗一下子想起來了。他安慰虞世南說:“世南是世南,世基是世基,不可相提并論啊。說起來,楊廣還是我的表哥呢!”
接著,太宗連忙把話題轉(zhuǎn)移到了作詩上。他問幾位大臣最近有什么新作,說話時一直盯著虞世南,仿佛在說:“虞愛卿最近一定有佳作吧!不妨說出來聽聽?!?/p>
虞世南趕忙起身,向太宗施禮:“臣作了一首,在此獻丑。”
“好!好!愛卿潔身自好,自然名聲遠播!”太宗發(fā)自內(nèi)心地欣賞虞世南的詩。從此,虞世南的這首《蟬》就家喻戶曉了。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句詩字面上是說,蟬的叫聲能傳得很遠是因為它處在高處,而不是借助于秋風的力量;蘊含的寓意是,品格高潔的人自然能聲名遠揚,不需要憑借其他外在的條件。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名作,虞世南以蟬自比,表達了自己心中對高風亮節(jié)的向往。
無獨有偶,同是初唐詩人的駱賓王,也寫過一首著名的“蟬詩”——《在獄詠蟬》。
作這首詩的時候,駱賓王正因觸怒了武則天而被囚禁在牢獄中?!澳瞎凇敝复氖乔敉健T娙寺犞s聲,看著蟬烏黑的翅膀,想到自己頭發(fā)斑白,不禁感到凄楚?!奥吨亍薄帮L多”表面是寫蟬遇到的阻礙,其實是比喻自己人生路途中的種種磨難。最后兩句,詩人與蟬仿佛融為一體,借以抒發(fā)深深的感慨:沒人相信蟬的高潔,而又有誰能表明我清白無辜的心跡呢?
為什么蟬會受到詩人的推崇?原來,古時候的人們認為蟬靠餐風飲露為生,不食人間煙火。這當然是不符合實際的,將蟬美化了。然而,這浪漫的想象卻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句——
最尋常不過的蟬,在才情出眾的詩人筆下,卻韻味悠長。蟬雖小,卻不可輕視呢!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蟬
垂緌(ruí)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铣h《詠蟬詩》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啤ご魇鍌悺懂嬒s》
清心自飲露,哀響乍吟風?!啤だ畎偎帯对佅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