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猜猜看,這首詩描述的是什么?對了,答案就是風。
風,沒有顏色,沒有形狀,看不見也摸不著,但人們卻有辦法,讓風現(xiàn)出“原形”。你看,吹落晚秋的樹葉,吹開早春的鮮花,路過江河掀起巨浪,刮進竹林吹得竹葉窸窣(xīsū)作響,這些,就是風。
關(guān)于“捉風”,還有這么一個故事。清朝時,江蘇南通有個著名的畫家,叫李方膺。有一次,李方膺去朋友家作客。文人雅士在一起聚會聊天,說著說著,就聊到了畫畫上來。有一位客人發(fā)表意見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畫,但有一種東西卻是例外?!贝蠹艺埥趟?,什么東西畫不出來?那人說:“風。”大家想想,都覺得很有道理,雨雪雷電、花草樹木都有跡可循,唯獨風這種東西,叫人摸不到蹤跡,這可如何入畫?不過“畫風”可難不倒李方膺,他說:“風,也可以畫?!痹诖蠹业拇叽傧?,李方膺現(xiàn)場畫了一幅“風”。只見紙上一簇翠竹,用力向一側(cè)傾斜著,竹葉仿佛在風中抖動、摩擦,竹身仿佛正被風力拉扯,這簇水墨畫的竹子,讓大家猶如親眼看見了風,親耳聽見了風聲,大家紛紛稱贊李方膺不光畫功過人,才思也是不凡。
盡管風悄無蹤跡,可還是被人抓住了尾巴,畫家就是通過風帶來的影響,敏銳地抓住了它,讓風現(xiàn)了“原形”。也正因為風來無影去無蹤,卻又能在不知不覺間對天地萬物施加影響,人們常常用“風”字來形容一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比如下面“一字師”的故事——
范仲淹為了紀念東漢隱士嚴光,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范仲淹寫完后,把文章交給李泰伯看。李泰伯讀完文章,改動了一個字,他說:“云山江水一句,意義和文字很大很深,用‘德’字來修飾,太過直白,換成‘風’字,你看怎樣?”范仲淹聽了大為佩服,竟要下拜?!跋壬L,山高水長”這一聯(lián),也因此流傳千古。
在生活中,還有一些帶“風”的詞,比如風俗、風氣,這些我們都看不見,但卻可以感受到它們的存在。我們的一言一行同樣也是一種“風”,也許自己毫不在意,但是影響卻是潤物細無聲的,相信你一定更愿意做一個讓別人如沐春風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