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兩度在杭州為官,第一次是當(dāng)通判(公元1071年),他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西湖詩。公元1089年時,西湖久無整治,日見頹敗,官府花了大錢整治卻未見成效,時任太守竟欲廢湖造田。危急時刻,蘇東坡再度到杭州任太守。
蘇東坡認(rèn)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是絕對不能廢棄的。他帶領(lǐng)杭州民眾疏浚西湖,終使西湖重返青春。杭州百姓感激不盡,紛紛敲鑼打鼓、抬豬擔(dān)酒送到太守府。蘇東坡推辭不掉,只好收下。面對成堆的豬肉,他叫府上廚師把肉切成方塊,用自己的家鄉(xiāng)四川眉山燉肘子的方法,結(jié)合杭州人的口味特點,加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用文火燜得香嫩酥爛,然后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戶一塊,將肉分送出去。
民工們品嘗著蘇太守送來的紅燒肉,頓感味道不同尋常,紛紛稱其為“東坡肉”。有家飯館老板靈機一動,設(shè)法請來太守府的廚師,按照蘇東坡的方法制成“東坡肉”,于是飯店從早到晚顧客不斷,生意格外興隆。別的飯館一見也紛紛效仿,一時間,大小飯館都賣起了“東坡肉”,“東坡肉”遂成了杭州第一大菜。后來,“東坡肉”越傳越廣,越做越精,成為風(fēng)靡全國的一道名菜。肉類在出家人看來是俗世的東西,做官在世俗的社會中被認(rèn)為是一種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皷|坡肉”是和蘇軾做官的入世態(tài)度一致的。
“東坡居士”則是蘇軾被貶官后命運多舛的一個印記,一個出世的精神印記。
他是在46歲后方自號為“東坡居士”的。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44歲,橫遭“烏臺詩案”而身陷囹圄,后幸遇赦,于元豐三年二月被貶官至黃州任團練副使,實際上是個虛職。在陰險卑鄙的文字案中,蘇軾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這是蘇軾在政治上迭受挫折甚至經(jīng)歷生命危險的不幸時期,也是他反思人生,參悟禪理,佛老思想日益根深蒂固的時期。
蘇軾被貶到黃州后,不但精神上遭受折磨,生活上也十分困頓,雖說衣可蔽體,卻是食不果腹!為了一家老少十口,他不得不“面朝黃土背朝天”,脫鞋下田,親事稼穡,其勞苦艱辛可想而知!好在困頓之中并不是人人都是勢利眼,個個都落井下石,蘇軾的老友馬正卿伸出援手,于郡中討得黃岡東山坡下舊營地十畝,讓他親率僮仆,于草叢瓦礫、荊棘碎石中,墾地種稻以維持生計。蘇軾就此以“東坡”為號,作為對這一段時期困頓生活的一種紀(jì)念。
而“居士”則另有說道?!熬邮俊笔切欧罘鸾潭惶甓瘸黾抑?,“居士”之名顯示出佛老思想已成為蘇軾在險惡困境中的精神支柱,成為他排除矛盾、消除焦慮和自我解脫的神秘力量。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遭貶,多少有些心灰意冷。他死里逃生,心靈受到震撼,已然是少言寡語,多思多慮。他覺得自己的生命猶如磨下的螞蟻、旋風(fēng)中的羽毛,為了心靈的平靜,他對佛教越來越虔誠,于是“盍歸誠佛僧,求一洗心”,成為居士。
好個蘇東坡,寵辱不驚,看花開花落;去留無意,觀云卷云舒。入則“居廟堂之高”,出則“處江湖之遠(yuǎn)”。“東坡肉”可以看作是蘇軾為官春風(fēng)得意時的入世人生哲學(xué),“東坡居士”則是蘇軾仕途失意時出世思想的寄托。
(選自樂讀網(wǎng),有刪改)
鑒賞空間
文章一方面介紹了“東坡肉”和“東坡居士”的由來,另一方面也詮釋了蘇軾入世的人生哲學(xué)和出世的思想寄托。盡管人生坎坷、命運多舛,但蘇軾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dá)、積極向上的情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需要悲憫情懷;“寵辱不驚,看花開花落;去留無意,觀云卷云舒”,需要胸襟氣魄。他屢屢能從困境中走出來的原因很簡單:“佛老思想”已成為他的精神支柱,成為他排除矛盾、消除焦慮和自我解脫的源泉,成為他困頓生活的支撐,成為他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瀟灑曠達(dá)的信念。
[讀有所思]
從“東坡肉”到“東坡居士”,我們看到了蘇軾入世的人生哲學(xué)和出世的思想寄托。你能結(jié)合這篇文章,深入理解《記承天寺夜游》中所蘊含的情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