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自問世以后,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原因在于《背影》表達的父愛親情具有普遍的感染力。那么,在學(xué)習(xí)這篇文章時,我們該如何準(zhǔn)確地體會和理解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呢?這就要求我們注意文章的五個特別之處。
一、特定背景。學(xué)習(xí)本文時,我們首先要注意文中一系列的特定背景。社會背景:軍閥混戰(zhàn),兵荒馬亂,知識分子朝不保夕;自然環(huán)境背景:冬天;家庭背景:“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禍不單行”“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 這些特定背景不僅為整個故事渲染出傷感的氣氛,給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更重要的是,讓讀者感受到了時代給一個老人的生活所帶來的重壓,感受到文中隱隱透出的悲涼之意。
二、特寫鏡頭。文章如電影的特寫鏡頭一般展示父親的背影:“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將感人的一幕定格在讀者眼前。父親的穿戴,走路的姿勢,爬月臺的動作,無一不昭示著父親背影的沉重。但盡管看起來如此沉重,父親卻“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這是因為父親覺得自己盡到了對兒子的責(zé)任,所以心里才感到踏實輕松。特寫鏡頭一般的描繪,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關(guān)愛和體貼。
三、特別感傷。作者先是回憶父親的背影,然后表達對父親的思念與擔(dān)憂,使得整篇文章充滿了感傷的氣息。在把握感傷這一基調(diào)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其中蘊含的其他情感。如“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這句描寫,既反映了當(dāng)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xiàn)實,也反映出作者為父親老年的凄涼境況感到不平的情感。又如,祖母去世,父親強忍喪母之痛安慰“我”;家中光景慘淡,父親卻為“我”做紫毛大衣,還強抑失業(yè)之悲為“我”送行。感傷之中,充滿了父子溫情。
四、特多鋪墊。本文為了突出描寫父親的背影,表現(xiàn)父親深沉的愛子之情,做了層層鋪墊。例如,作者交代“我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按理說父親可以放心,讓“我”自己去車站;更何況父親“因為事忙”,之前已再三囑咐茶房陪“我”去車站;但父親還是“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這些鋪墊,可見父親對兒子始終放心不下,愛子之心溢于言表。又如,因為家境慘淡,所以大冬天里,父親自己只穿“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但他卻給“我”做“紫毛大衣”,對比鮮明。此處鋪墊,可見父親愛子心切,而有了這個鋪墊,才能讓人更加理解父親的背影為何那樣沉重:他是一個“胖子”,又年老體衰,加之穿著如此厚重笨拙的衣服,因此爬月臺時,要“慢慢探身下去”,“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身子向左微傾”,動作十分吃力。由此可見,父親為了兒子,已經(jīng)把自己的一切全然置之度外。
五、特真情愫。讀《背影》,感覺就像和一位知心老友在聊天,而話題就是濃濃的父愛。 全文語言雖自然質(zhì)樸,卻意蘊豐富;沒有堆砌華麗的詞藻,卻氤氳著濃濃的親情。幾年后,朱自清回憶往事,對自己當(dāng)時的少不更事有了深刻的反省和認(rèn)識,也對父親“瑣碎”的愛有了更多的理解與感激?!侗秤啊匪磉_出的特別真摯的情愫,感染著每一顆年輕的心。它一定會帶領(lǐng)我們走進父輩的內(nèi)心世界,用理解和尊重驅(qū)走他們的孤獨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