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被貶黃州時(shí)所寫的一篇抒情小品。在這篇84字的小短文里,作者融敘事、寫景、議論與抒情為一體,在空靈明麗的景物描寫中滲透著微妙的人生感悟,散發(fā)著深沉的人生哲理。
文章共有三個(gè)小段落,層次非常清楚:第一段敘事,第二段寫景,第三段議論與抒情。
我們先看第一段的敘事:“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照進(jìn)屋中的皎潔月光,激起了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思,令他“欣然起行”。試想一下,一個(gè)僥幸保住性命,被貶黃州的苦悶之人,能在月色中“欣然起行”,該是多么難得?。≡卤境S校ā昂我篃o月”),為何作者偏偏是在這天晚上“欣然起行”呢?或許是因?yàn)樗滋煸c朋友一起快樂地交游,或許是他得到了家人傳來的平安消息,或許是創(chuàng)作了一篇甚合己意的詩作……我們無法猜想蘇軾當(dāng)時(shí)的情境,因?yàn)樗麡范谎浴N覀冎恢?,蘇軾要與朋友共同分享這份快樂:“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碧K軾是豁達(dá)超脫之人,但在“念無與樂者”這句話中,我們還是感受到了他內(nèi)心深處的孤獨(dú)。蘇軾早已名聞天下,即使是在黃州這樣較偏僻的地方,知道他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然而,因?yàn)槭谴髯锪鞣胖?,蘇軾竟“無與樂者”,只能“尋張懷民”。在第一段看似平靜的敘事中,隱含著許多深層的內(nèi)容,我們需要細(xì)細(xì)品讀其中的深意。
再看第二段的寫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笨偣?8個(gè)字,里面沒有一個(gè)“月”字,作者卻為我們描繪出了清麗空靈的美好月色。作者運(yùn)用暗喻,把月光比作流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交橫”。這里的一個(gè)“蓋”字寫出了作者的感悟過程,仿佛有“身在月中不識月”的感覺。作者與張懷民都沉默著,沉浸在這月光水影之中,不愿打破這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作者寄情于景,完全滌凈了心中的郁悶、世俗的塵滓。這段文字,明寫月光,暗寫作者的心境,展現(xiàn)了蘇軾一貫的曠達(dá)超脫的情懷。
最后看第三段的議論與抒情:“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接連兩句發(fā)問,是為了引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感慨。此處的“閑人”一詞頗值得深究。從字面上看,“閑人”就是無事可做之人。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tuán)練副使,且不得“簽書公事”;懷民被貶黃州,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兩人自然是清閑之人。初讀文章的第三段,我們會感覺蘇軾似乎在為“忙人”們錯(cuò)過了美好的月夜而惋惜,為自己是個(gè)“閑人”而慶幸??墒?,如果深讀的話,我們似乎又從中讀出了蘇軾的無奈。蘇軾不想脫離官場,即使被貶到“江湖之遠(yuǎn)”,他仍然“憂其君”,想著能為朝廷、為百姓做一些事情,他怎么愿意“閑”呢?有人說“最后一句的慨嘆,誠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較多的還是惆悵和悲涼”(吳戰(zhàn)壘語)。其實(shí)除了以上的深意,我們更要理解,蘇軾感慨的是,像他們這樣人生遭受如此不幸,政治命運(yùn)如此坎坷,還能有如此閑心欣賞美好月色的人實(shí)在是太少了!這與蘇軾一貫的豁達(dá)性格是一致的。
我們讀這篇文章,要把握蘇軾在郁悶、痛苦、孤獨(dú)中努力自我排遣的心境,從作品敘事、寫景、議論與抒情相融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中去體會、感悟蘇軾的豁達(dá)豪邁,從而獲得心靈的凈化、人格的提升。隨物賦形抒閑心,月影空靈奏夜曲。愿大家伴著“月影”,走進(jìn)作者的“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