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快餐店里設(shè)置有兒童游樂區(qū),各色孩子流連在區(qū)里,各色家長陪伴在區(qū)外。孩子有樂趣,有磕碰;家長們有呵護,有縱溺,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所謂“嚴厲”。小小的餐店一角儼然教育面面觀。
某天一堆孩子在區(qū)內(nèi)玩耍正歡,猛聽得一位媽媽暴喝:
“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你拿了哪個小朋友的玩具?”
“趕緊還回去,不準拿別人的東西!”
一連三句劈頭蓋臉,區(qū)內(nèi)區(qū)外頓時安靜下來。孩子跟家長們都被她叫得一激靈,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一個小男孩,三四歲的樣子。周圍的小朋友全閃開了,他孤零零地站在滑梯上方,手里拿著一把光頭強的塑料電鋸。
那位媽媽神情激憤,繼續(xù)嚴厲地喝阻批評:“趕緊下來還給別人,聽到?jīng)]有?你喜歡媽媽可以給你買,但是不能拿別人的。你聽到?jīng)]有?”
小男孩有點倔,他繼續(xù)站在高處,對媽媽的叫聲不置可否。
也許本來是想標榜嚴格,卻換來了尷尬。很多雙目光盯著,那位媽媽的臉漲紅了,言辭更加激烈,以“不要你了”做最后的威脅,終于將小男孩唬住。小男孩雖然一臉的不情愿,但懾于被拋棄的巨大恐懼,他走下滑梯,將玩具交出。
看上去媽媽勝利了,她揚起那把塑料電鋸,連聲問是哪位小朋友的。一位家長接過來,說是她兒子的。雨過天晴,游樂區(qū)恢復了之前的熱鬧,孩子們開心地繼續(xù)玩。而那個小男孩卻再沒有笑過,其他小朋友也離他遠遠的。
“未經(jīng)許可,不準拿別人的東西“,我想這是所有家長的必備告誡,沒什么問題。有問題的是那位媽媽當時的方法。當孩子犯了錯,我們該不該在大庭廣眾將孩子立即揪出來示眾,讓孩子接受各種目光的鞭笞?
很悲哀,類似的“示眾”教育,在教育實踐中一直很有市場。尊重孩子,往往不過是口頭過場。我們常常在新聞里看到,某地學校給差生帶綠領(lǐng)巾;某地老師將學生的缺點短信群發(fā)給家長們;更有小到遲到被罰站,大到早戀被公開的種種,不勝枚舉。作為家長,千萬不要一個不經(jīng)意,讓自己淪為傷害孩子的一員。
看過電影《孔雀》,女主角的弟弟在青春的萌動里,藏了一張女體圖片在書頁間,結(jié)果被父親發(fā)現(xiàn)。父親立刻一頓老拳,大罵兒子是“流氓”。他真的是“流氓”嗎?我想大熒幕下的觀眾心里都會有答案。這種親手給孩子貼上標簽的做法,何其不妥。
古語說,“知恥而后勇”。但“示眾”并非讓孩子知恥的好路徑,而是一種危險的手段。毀掉他的清白,讓他游離于別的孩子,讓別人對他嘲諷、戒備……夠了,沒有比這樣的方法更能打擊孩子、制造叛逆了。當父母無視事物發(fā)展的過程,迫使孩子跨越成長規(guī)律,來就范于自己的完美設(shè)定,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另類的“家庭暴力”?
當時并沒有任何孩子哭訴玩具不見了,媽媽發(fā)現(xiàn)兒子拿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時,如果能和悅地將他叫到一邊,平和地跟他交流,即便孩子真的不問自取了別人的玩具,也要相信他的無意。三四歲的孩子決沒有“偷”的主觀想法,不要輕易用過激的話語來定性他的行為,可以告訴他這是不對的,再幫助他找到解決的方法。還可以找到玩具的小主人,讓兩個孩子成為朋友,互相分享和交換玩具……
當孩子出了問題,別急別躁別抓狂,維護他的自尊,靜靜地把他的行為向明亮的地方引導,效果會不會好點呢?
編輯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