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林女士和先生一起帶著4歲的女兒靜靜,以及靜靜的奶奶,如約來到咨詢室。孩子在咨詢室外就顯得比較拘謹,迷惑地打量著四周陌生的環(huán)境,眼睛瞪得圓圓的,警覺地捕捉著大人們臉上的表情,并執(zhí)意不肯邁進咨詢室。奶奶只好把她帶到外面逛一圈。林女士十分擔憂地告訴我,孩子最近剛從老家爺爺奶奶那兒回到自己身邊,經(jīng)常背著大人用頭撞墻?,F(xiàn)在連幼兒園老師都反映說,靜靜有時會趁人不注意拿頭撞前面小朋友的椅子;還會默默地流淚,然后走到?jīng)]人看見的地方,自己悄悄擦一擦。
孩子的問題都需要從了解其成長史開始。原來,靜靜3歲前基本在爺爺奶奶家生活。平時爺爺脾氣大,奶奶是她最親的人。孩子1歲左右開始說話,語言能力和記憶力都很強,就是脾氣特別倔,一旦習慣了某物,就怎么也不肯再換。
這時,靜靜奶奶正好進來,我請她幫忙回憶,孩子第一次撞頭是幾歲。奶奶想了想說,大約10個月左右。那時靜靜還小,家里沒當回事兒,但她現(xiàn)在都4歲了,什么道理都跟她講過,勸過,可她寧可撞得額頭紅腫,甚至還說“我這樣舒服,就讓我碰一下吧”。家里人都覺得靜靜個性特別“硬”,不像別的孩子會撒嬌。
案例解析:
聽到這里,我心里大致有了一些假設:
孩子“脾氣特別倔,一旦習慣了某物,就怎么也不肯再換”,這讓我開始考慮孩子是否存在安全感缺失問題。通常特別不能容忍環(huán)境變化的孩子,內(nèi)心往往已經(jīng)承受了太多的變化。孩子無法掌控“何時能見媽媽”這樣的大事兒,就只能靠間接掌控身邊的“小事兒”來維持內(nèi)心的平衡,用維持一些相對熟悉的事物來彌補內(nèi)心對安全感的需求。
孩子“會默默地流淚,然后走到?jīng)]人看見的地方,自己悄悄擦一擦”以及“不像別的孩子會撒嬌”,這兩點向我提示,孩子在不夠安全的情況下,是不敢像其他孩子那樣自然表達情緒的。那么她一旦產(chǎn)生負面情緒,或許會用一些特別的方式來疏解自己。
孩子主要是由奶奶帶大的,和父母長期的分離同樣會導致孩子對自身狀況的諸多負面猜測。
基于上述事實,我假設靜靜的問題基本上與“遺棄感”相關,她擔心的很可能是“你們是不是不要我了”。
為了驗證我的假設,我繼續(xù)追問,孩子第一次撞頭時,家里當時有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奶奶告訴我,那時,爸爸媽媽離開了老家,前往城市工作。奶奶的這句話基本驗證了我內(nèi)心的假設。也就是說,孩子第一次撞頭正是“母子聯(lián)結(jié)紐帶”第一次斷裂之時。當時,年齡尚小的靜靜無法通過言語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不舍和痛楚,情急之下,用頭撞了墻。恰恰是那一次偶然的舉動,讓靜靜感覺“好一些”,于是,這個動作就慢慢泛化成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不二法寶”。
“遺棄感”是孩子內(nèi)心最深的恐懼,常常由各種原因造成,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為什么這么說呢?按照客體關系理論的說法,這部分根源于生理上的現(xiàn)實——兒童是無助的生物,為了生存,必須幾乎全部依賴他的主要撫養(yǎng)者;同時,兒童在心理上也與母親難解難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換言之,如果兒童被遺棄,確實會引發(fā)生存問題,而那種在心理上與母親的突然“割裂”,也的確可能引發(fā)嬰幼兒內(nèi)心巨大的恐慌??梢哉f,一個孩子擔心被遺棄的恐慌幾乎是與生俱來的,相當于一種求生的本能。通常,一個發(fā)展正常的孩子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來慢慢確認這樣的一個事實:媽媽可以有時不在身邊,反正她遲早會回到我身邊。沒有那前三年的積淀,孩子日后便失去了那份篤定,難以擺脫內(nèi)心深處莫名的恐懼和不安。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內(nèi)心有“遺棄感”,做些什么能幫助他們呢?
參考建議:
1、增進母子間肌膚之親
心理學認為肌膚之親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如同食物和水一樣。如果皮膚缺乏觸碰、親撫、揉捏等觸覺刺激,它會衰老、會枯萎、會凋謝。像靜靜這樣和父母聚少離多的孩子,如果重回父母身邊,父母不應急于糾正孩子的各種不良習慣,而是用更多包容來接納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孩子。增進肌膚之親就是一個快速修復母子聯(lián)結(jié)的好辦法,除了平時多一些擁抱,還可以嘗試為孩子做一些按摩,甚至讓母子在同一個被窩里睡幾個月,有機會的話,平時盡可能和孩子一起沐浴。起初或許孩子并不能接受和媽媽一下子那么親密,但是此時的母親絕不能輕易放棄,不然,孩子內(nèi)心的堅冰更不易消融。
2、尊重其處理情緒的方式
的確,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有時不可理喻,比如一些有“遺棄感”的孩子會異乎尋常地“粘大人”,有的孩子則不停地啃指甲,有的孩子頻繁地眨眼睛,還有的孩子像靜靜那樣“頭撞墻”……尊重孩子的情緒表達意味著理解和接納,理解孩子問題背后的成因,接納眼前帶著問題的孩子。因為,那些問題就好比孩子身上的傷口,如果父母不包扎,不安撫,卻命令孩子停止哭泣,那顯然是不近情理的。當然,父母的尊重并不等同于認同,但只有在理解和接納的基礎上,才能在心靈上靠近孩子,才有機會幫助孩子找出相對比較健康的情緒處理方式。所以,如果覺察到孩子有些“不對勁”,千萬不要反復地糾正他們,而應保持冷靜,努力調(diào)整家庭氣氛,為孩子的復原創(chuàng)造更寬松的環(huán)境,比如晚飯后全家外出散步,睡前和孩子一起編故事等。
3、鼓勵孩子表達內(nèi)心感受
讓年齡小的孩子表達內(nèi)心感受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們可以鼓勵孩子用繪畫、故事、玩偶等道具,盡可能地表達心中的不安。有的孩子或許會在一段時間重復一個主題,繪畫時會畫一只可憐的孤零零的小鳥,聽故事總關心“那對被繼母趕出家門的小兄妹”……這時候,對我們來說,最關鍵的一點是——不要妄加任何評論,因為,這個主題遲早會在父母溫暖的愛撫、溫柔的呵護下,像云一樣飄走,就讓我們平靜地目送孩子那些感受自然地離去吧。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咨詢工作室特聘咨詢專家)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