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guī)О嗟拈喿x課題是親親晚安,一首充滿親情的兒歌。親親,在生活中應(yīng)該是很常見的一種交流方式,我眼前的這群寶貝們一定不缺乏親親的體驗。于是,我和孩子們開始了一場關(guān)于親親的對話。
我問:“誰會親親你的小臉?”孩子們掩著小嘴偷笑。
有孩子舉手了:“媽媽親的,爸爸也親的。”補充的聲音不斷擴大:“爺爺也親的,奶奶也親的……”果然如我所料,“親親”,他們太常見了!
我接著又問:“他們?yōu)槭裁磿H你?”琪琪說:“因為媽媽喜歡我!”靜怡說:“因為我做了很棒的事情,媽媽獎勵我!”哲哲扭捏著說:“不知道為什么親我!”哦,原來親親代表愛,代表鼓勵,還有莫名的喜歡!
我們的談話繼續(xù)展開,我接著問:“爸爸媽媽會在什么時候親你?”教室里一片安靜,相信小腦瓜們都在搜索那親親的片斷!小胖說:“媽媽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會親親我!”燁燁說:“爸爸在早晨起來的時候也會親親我!”小包說:“爸爸在上班前先親我一下,再親媽媽一下!”……
我追問:“爸爸親你的時候是什么感覺呀?”小家伙們竟異口同聲地說:“幸福!”“還有什么感覺?”“爸爸的胡子有點刺刺的!”“還癢癢的!”孩子們說的時候好多都不自覺地把脖子縮了一下,好像爸爸的親親已經(jīng)到自己的臉上了!“喜歡爸爸的親親嗎?”“有時候喜歡,有時候有點點疼!”教室里被“親親”的話題渲染得格外開心!
“我爸爸不在家,爸爸沒有親過我!”雖然是很小的一聲嘟噥,但還是被我捕捉到了!是小威!我愣了一下,隨即問道:“有誰從來沒有給爸爸親過?”教室里竟然有小手舉起,而且不止一個!“有誰沒有給媽媽親過?”小手少了幾個,但還有兩只小手堅持地高舉在那里,我仔細一看,是小威和昊天。我的心瞬間痛了起來!在我看來,親親是最普通的親子交流方式,但他倆竟然會有缺失!想想孩子平時的種種“頑劣”,是否和這種缺失有關(guān)?我記得曾經(jīng)和小威的媽媽談過:“小威很聰明,但他確實也很不聽話,他的表現(xiàn)給我的感覺是他缺少愛!”小威媽媽聽后,眼淚頓時流了下來,平時他們夫妻太忙,孩子都是奶奶在管,而奶奶太過嚴厲,責怪大大多于表揚,所以孩子一直和奶奶對著干……我告訴她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無論再忙,也要時常與孩子溝通,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才有利于孩子成長。
我對小威說:“你這段時間那么認真地學習本領(lǐng),進步很大,我可以親親你嗎?”他笑著搖搖頭。我問:“是不習慣被親親?還是不喜歡被老師親親?”他還是笑著搖搖頭!我說:“那我們的臉碰一下,你感覺一下,是不是像兒歌中說的那樣,暖暖的!”他來到了我的身邊,順服地靠在我的懷抱里,小臉貼在了我的臉上,然后他很認真地說:“是暖暖的!”之后,我又親了那幾個舉過手的孩子。
心理學中提到一個詞“皮膚饑渴”,還有一個詞“安全感”,在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生理需要的滿足是最低層次的需要,但也是其他高層次需要實現(xiàn)的基礎(chǔ)。在我看來,皮膚饑渴的解決和安全感是緊密相連的,而這安全感又會引發(fā)更多的情感和心理體驗。一個在愛中成長的孩子,他一定是柔軟的;相反,缺乏愛的孩子,他獨立,他偽裝堅強,偽裝強大,所以也硬邦邦的,社會交往會不太順利,于是有了同伴間的沖突,集體活動中的游離……
由此看來,親親,不僅在互道晚安的時候出現(xiàn),應(yīng)該在更多的時候出現(xiàn)!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