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的求助信:
我兒子9歲,我管他比較多,也比較嚴格,平時在他面前絮絮叨叨可能多了一點,所以,他有些煩我。
兒子個子很大,膽子卻很小,在學校被女生打了,也不還手。不過,學跆拳道之后膽子似乎大了一點。
兒子見到自己的老師會說老師好,見到跆拳道教練也會主動去叫人,但見到親戚及爸爸媽媽的同事,他怎么也不叫人了。兒子以前不是這樣的,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時候變成了這樣。后來,我給他做過很多工作,甚至找他的老師,要老師幫忙做工作,都沒有用。我該怎么辦?
一
孩子能叫老師,問教練好,就是不和親戚朋友以及爸爸媽媽的同事打招呼,可能有膽量的問題,也可能有情緒的問題。
父母的同事對孩子而言生疏一點,孩子可能因此有些害羞,但是,親戚對孩子來說應該是熟悉的。所以,我覺得孩子的情緒問題是主要原因。我們可以這樣推測一下孩子的情緒:某一天,孩子對母親有情緒了,卻不能發(fā)作。這時,正好母親要他向某某親戚問好,他卻偏不叫人。這就讓母親感到很沒面子,回家就不舒服,就不停地教育或者埋怨孩子。孩子忽然間發(fā)現:我不喊母親的親戚或者同事,會讓她不舒服。這樣,我不是很好地懲罰了母親嗎?誰叫她總是為難我的?當然,這些想法都是在孩子潛意識中進行的。你不能這樣直接說孩子,因為孩子是意識不到自己有這樣的想法的。你這樣說孩子,孩子不僅不會承認,反而會增加對你的反感。
那究竟該怎么辦呢?
第一步:忽略。如果家長不忽略孩子的問題,總是不停地指責孩子,這只會增加孩子不叫人的概率,因為家長說一次,就會讓孩子感到成功一次:我又成功地讓母親郁悶了!
第二步: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高興了,見到人就喜歡叫;孩子郁悶了,見到父母都不愿意喊,這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所以,孩子不叫人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思考:孩子究竟有什么情緒?這種情緒反應是不是正常的?是可以忽略的,還是需要引導甚至干預的?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要少講道理甚至不講道理,盡量接納孩子,理解孩子即可。
第三步:改善親子關系。孩子在家里的情緒主要來源于親子關系(孩子在學校能主動問候老師,就說明孩子在學校的情緒、師生關系都沒什么問題),親子關系過分疏遠或者過分緊密都會令孩子出現情緒問題,而在現實中,親子關系過分緊密是最常見的問題。比如家長對孩子過分關注———什么都要管,經常過多過高地要求孩子,甚至經常逼孩子學這學那,都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情緒。孩子有了情緒卻不能及時表達和宣泄,就會在無意識中用諸如不叫人的方式來反抗你。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做母親的適當調整親子關系,孩子的情緒才會慢慢消失,不叫人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比如,母親在孩子面前少嘮叨,甚至在孩子的眼前消失幾天,等等。
如果以上三個步驟都做到了,孩子還是不肯叫人,就需要第四步:矯正行為。家長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矯正孩子的行為習慣,也就是爸爸媽媽扮演陌生人,培養(yǎng)孩子叫人的習慣。只要親子關系沒有大的問題,孩子慢慢會主動叫人的。
二
我在長期的親子教育咨詢過程中發(fā)現,教育者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是解決孩子問題的基本前提。
父母要避免給孩子制造問題,但是,絕對不給孩子制造問題的父母又是不存在的;給孩子制造一點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制造了問題而不能自我覺察。
具有足夠的自我覺察能力是一個合格父母最基本的素養(yǎng)。有了足夠的自我覺察能力,我們就能及時反省自己,就能夠恰到好處地關注孩子的情緒,并積極改善親子關系。如果孩子的問題始終無法通過改善關系來消除,那么,用行為主義的原理和方法來矯正孩子的行為習慣就成為必然的選擇了。
這就是我在長期的咨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四步教育法,即“忽略問題、關注情緒、改善關系、矯正行為”。
在四步教育法中,忽略問題和矯正行為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正因為你做到了忽略孩子的某些非原則性的較輕微的問題,你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去矯正孩子的某些不大合理的行為;正因為你能夠及時矯正孩子的某些不當行為,所以你不擔心孩子出現大問題,也就能用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問題———面對孩子的問題不緊張,不焦慮,并能適當地忽略,讓某些非原則性的程度較輕的問題自然消失。所以,忽略問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矯正問題的前提。
我們可以這樣總結:“忽略問題”是“關注情緒”的基礎,“關注情緒”是“改善關系”的前提,“改善關系”是“矯正行為”的必備條件。所以,這四步的基本順序不能改變,但可以根據情況做必要的增減,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特殊的個體,教育從來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和策略。四步教育法的價值和意義并不在于其固定的程序,而在于其程序背后的人文精神和關懷。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