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的孩子,出生時母親因輸血感染了艾滋病,已經(jīng)去世,他也被感染,與奶奶、父親、繼母生活,別的小朋友見到他就躲開。
吃飯時,他吃的菜由爸爸夾到碗里。吃火鍋的時候,他吃了一會兒,湊了下身子看了一下鍋,又坐下了,他爸問:“你想吃什么?”
他端著碗怯生生地說:“粉條?!?/p>
他爸意識到攝影師在,猶豫了一下,說:“你夾著吃?!?/p>
他立刻說:“不,你給我夾。”
“夾吧?!?/p>
他說:“你給我夾?!?/p>
繼母在邊上說了一句:“夾吧?!?/p>
他爸說:“你就夾吧,沒事嘛,叫你夾就對了嘛?!?/p>
他遲疑著站起身,看了一眼鍋,沒伸進筷子,在離自己最近的湯的表面匆匆夾了一片菜葉,坐下來放在碗里,攪著。
桌面上沒聲音,他解釋了一句:“粉條沒有了?!?/p>
他爸過了一會兒,撈了一筷子粉條放他碗里。
看完這個紀(jì)錄片,我們決定采訪他。但一坐到他對面,我就知道這次采訪的困難,他太敏感了,或者說,他承受的壓力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但記者的職責(zé)是要提出問題,如果問得不準(zhǔn)確,時機不對,沒有勇氣碰禁忌,或者碰了之后掌握不住,都不成。只有坐在受害者面前,才能理解那種壓力——不管你再怎么想“不能傷害任何人”,但“置身的立場本身就有一種傲慢性”。
采訪中,他說看這個紀(jì)錄片公映的時候哭了。我問:“是不是吃飯那一段?”
“阿姨,你怎么猜得這么準(zhǔn)?”他意外地看著我。
我沒想到他會問我這個,就據(jù)實說:“因為如果是我,我也會很難受的?!?/p>
他沒說話,眼睛紅了……
(摘自《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