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紅
(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高職院校的學生上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實踐能力,是為將來畢業(yè)就業(yè)做準備的,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備。“有了知識就有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師觀念上的一個最大的誤區(qū)。所以高職院校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是高職教育的重點和核心,它關系到高職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問題[1]。
戴士弘教授主編、參編了多部高職教材,他關于高職教師的職教能力培訓與測評工作和高職院校進行整體教改的意見,受到教育部有關部門領導、高職理論專家、國內高職院校領導和教師的高度關注。
戴士弘教授認為評價一個高職教師上的課是否是一堂好課的課程評價新標準要滿足六個基本原則:(1)工學結合、職業(yè)活動導向的原則。職業(yè)教育課程的內容必須以職業(yè)活動為導向,課程的各方面的設計都要盡可能取材于實際的工作流程。(2)突出能力目標的原則。也就是高職學生要具有系統(tǒng)的應用知識和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要以職業(yè)崗位為需求確定本門課程的能力目標。(3)以任務和項目為載體的原則。教師在具體完成一門課程的時候,要選擇、設計一個或者多個貫穿整個課程的大型綜合項目,作為訓練學生職業(yè)崗位綜合能力的主要載體。(4)任務能力實訓的原則。即高職院校的課程要用項目任務來訓練學生的能力。(5)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即一門課程講授得好壞要以學生為主體,而不是以教師為主體來進行評價。(6)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教學原則。知識、理論、能力訓練和實踐應當盡可能一體化進行,要做到教、學、做一體化。
戴士弘認為:不管教師上課講得多么好,多么符合課程評價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標準,如果不符合上述六點原則,這樣的課程就是新時代職業(yè)教育的不合格課程,上這樣課的教師就是不合格的教師[2]。
(1)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問題。教育部從2001年開始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這意味著計算機基礎知識已經(jīng)在全國遍布普及,大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不再是零起點,這給我們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城鄉(xiāng)差異、地域差異,每個中小學校信息技術課的普及和教育程度發(fā)展并不平衡,使得新入大學的學生計算機基礎差別很大,參差不齊。
(2)教學模式問題?,F(xiàn)在高職教育中的許多教學模式都是沿用傳統(tǒng)本科教育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培養(yǎng)科學研究型人才,而高職教育培養(yǎng)的是技術應用型人才,所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適合現(xiàn)代高職教育的要求和培養(yǎng)目標。在高職教育中如果采用錯誤的教學模式其直接后果不是理論上的,而是實踐上的。這將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講的理論知識不感興趣,引起學生的反感,而在教師這方面付出了努力卻得不到回報,又認為是學生素質太差,這樣就造成惡性循環(huán),而畢業(yè)后學生又不能很快地融入工作任務中去,造成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的脫節(jié)。
(3)師資隊伍問題。由于“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是在全院范圍內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所以教師授課任務量大,有的教師基本上是從早上到晚,沒有時間備課,也沒有時間研究教學方法和改革措施,這往往就造成教師講得口干舌燥,而聽的學生昏昏欲睡,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jié),教師和學生都有怨言。
(4)教材問題?,F(xiàn)有的高職類教材都是以知識講解為主,案例和項目很少,有的教師實踐經(jīng)驗很少,所以就照本宣科,沒有開發(fā)新教材的能力。不同專業(yè)對“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教材的知識體系結構、教材的難度是否適合學生的學習,是否適合市場的需要,是否符合職業(yè)教育的特點,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以上高職院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存在的問題要想解決,就必須運用現(xiàn)代高職教育理論來改革現(xiàn)有的課程授課模式。筆者閱讀了多種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論,也從事高職教育教學多年,認為戴士弘關于高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是最切實可行的。
本文以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將戴士弘的課程教學改革模式與本門課程有機結合,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以實現(xiàn)學生從學校到就業(yè)的“零距離”對接。
“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是我院所有專業(yè)都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它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使用計算機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主要學習的內容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操作系統(tǒng)的應用、網(wǎng)絡基礎知識、Word文字處理軟件、Excel電子表格處理軟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處理軟件。由于該課程動手能力特別強,學生必須通過自身的操作實踐才能掌握其中的知識和應用,所以特別適合采用戴士弘的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來組織整個教學過程。
教師的一次課就是一個單元,教師的每次備課都是以單元形式進行的。下面就以“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中word文檔的格式設置為例來說明本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課例:word中文檔的格式設置
傳統(tǒng)講法如下:
(1)介紹本節(jié)課所要掌握的知識點:段落格式設置、項目符號和編號設置、邊框和底紋的設置、分欄的設置等。
(2)讓學生做相應的練習和作業(yè)。
(3)交作業(yè)。
以上這種方式就是傳統(tǒng)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授課方式:先講后用。以教師講解為主,再輔以學生做相應的練習來完成授課任務。所得到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把知識點都掌握了,結果一到實踐工作任務中去就不會應用,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jié)。按照戴士弘的六點原則來評價這節(jié)課,就是完全不合格的一節(jié)課。
改革后的講法如下:
教師先確定本次課的能力目標,然后按照這個目標來設定本節(jié)課要完成的實訓任務或項目。任務或項目確定后,教師要認真合理地設計整個能力實訓的過程。
能力目標:能用所學文檔的格式設置方式對具體的文檔進行格式設置。
(1)課程的導入:拿來一篇未排格式的文檔和已經(jīng)按要求排好格式的文檔進行比較,提出本節(jié)課要完成的排版任務。
(2)完成本次課程任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具體的格式設置命令在哪個菜單下,然后引導學生有順序地完成文檔從前到后的排版??梢苑纸M進行設計排版,然后討論所運用到的知識。
(3)教師對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總結,上升歸納出本節(jié)課所要掌握的知識重點。此總結可由學生和教師配合完成,也可由教師獨立完成,這主要取決于學生完成實訓任務的好壞程度。
(4)提出新的任務,由此強化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以上改革后的課程單元設計總體上要遵循戴教授的“能力目標、實訓過程和以學生為主體”這三項基本原則,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上好高職課程,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高職教師。
在高職教育每一門課程的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能夠感覺到,每一個單元設計得好未必整個課程就能上好,每一堂自身合理的課,在整體上未必是最優(yōu)的。這也符合哲學中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整體的功能狀態(tài)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被強行分割開來的部分是很難再被組建成一個整體的。所以我們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需要考慮到課程的整體設計過程。
現(xiàn)以“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為例,對本門課程進行整體設計。
我們先要確定本門課程的整體目標。這就需要對學習本門課程的學生的職業(yè)崗位能力進行分析,確定出本門課程的能力需求如下:
計算機硬件的購買和組裝能力;
計算機軟件的安裝能力;
常用操作系統(tǒng)的應用能力;
網(wǎng)絡的簡單維護能力;
用Word軟件進行文字排版的能力;
用Excel軟件進行表格處理的能力;
用Powerpoint軟件進行演示文稿設計的能力。
通過以上的能力目標,我們轉到了課程任務和項目的設計問題上來。這個要根據(jù)課程的單項能力和綜合能力來設計課程的單項項目和綜合項目,這就需要教師了解所教授的專業(yè)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需求,然后再結合本專業(yè)的特點設計出本門課程所需要的單個項目和綜合項目,這就是以職業(yè)活動為導向的工作過程的體現(xiàn)。同時,要把教師所有的觀念都體現(xiàn)在課程進度表中,以此為根據(jù)進行課程的展開。我們進行的課程設計,就是要使學生對教師的課感興趣,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同時也充分突出學生的能力訓練。
本文以戴士弘教授關于課程教學改革的職業(yè)教育新理念為核心,對“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詳細闡述了“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單元設計和整體設計方案。這種改革措施已經(jīng)在本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上進行了實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從這種課程教學改革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現(xiàn)代高職教育對教師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每位計算機教師都要勇于接受新的教學理念,都要積極地去探索與嘗試適合高職教育的新的教學模式,從而培養(yǎng)出既有自我學習能力又有實戰(zhàn)能力的高技能的“企業(yè)人”。
參考文獻:
[1]楊紅.淺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計算機類課程中的應用[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4).
[2]戴士弘.職業(yè)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黃雄華,周巍,蔣偉貞,等.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1):99~101.
[4]劉強,張阿敏,朱文球,等.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資源建設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2,(17):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