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天虬
(蘇州市第五中學 江蘇 蘇州 215008)
現行高中化學必修教材(蘇教版)分為“必修1”與“必修2”兩大模塊。其中,必修1模塊集中介紹了中學化學所有重要常見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可以說是在中學階段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無機化學中的“血肉”部分全在必修1中“傾囊相授”了;必修2模塊則是涉及到了化學反應原理、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等基礎知識,且在將來的選修模塊之中還會進行對應的拓展和加深。但也正因為此,有一些學校便認為學習必修2模塊是多余的,還不如直接開始上對應的選修模塊算了。另外,根據通常的教學進度,在高一學年的第一學期是要將必修1模塊學完的。那么請試想,面對這么一本既無必要的物質結構與性質的知識做支撐,又無相應的化學反應原理的知識做外延的元素化合物的“集合”書,要在這短短20周的時間之內將其學完,何其難也!何其枯燥也!幾乎是除了死記硬背之外再別無他法的了!那么,為什么不能夠將必修2與必修1的知識進行有機的整合,將兩者融會貫通起來,讓那些將來有可能連必修2模塊都沒能被教到的同學們也來學習一點其中的知識呢?
此外,在高一的起始階段,應尤其注重與初三知識之間的銜接?,F行蘇教版《化學1》教材在專題1中,一開始先介紹物質分類,學生感覺很好上手,不是很難,幾乎在初三時就都已全部知曉;緊跟著學習物質的量,這是全新的內容,學生頓時覺得頭都大了;再接著學習物質的分離與提純,是在初三學了過濾和結晶的基礎上再做拓展;至于之后的常見物質的檢驗,除了焰色反應之外,其余涉及到的離子的檢驗幾乎全部是初三化學的內容,學生又覺得可以舒服一段日子了;而緊隨其后的學習配制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又要進行與物質的量相關的計算了,學生立刻又皺起了眉頭;直到最后學習原子結構,由于在初三了解了一些基礎知識,因此學生覺得又可以喘一口氣了。教材這一系列的內容,在難易度上如此的反復,令人覺得就像在駕駛汽車時的“頓挫感”太明顯,不舒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高一的開頭,降低這種“頓挫感”,使其與初三化學“無縫鏈接”呢?
筆者就上述兩大問題,在高一化學的起始階段,做了以下五點教學嘗試。
現行蘇教版《化學1》教材在一開頭,與初三化學的知識相銜接,安排學習物質的分類。但筆者認為,既然要學習物質的分類,那么首先必須明確物質的多樣性,這是理所應當的。因此有必要將必修2模塊中介紹物質多樣性的相關內容提出來一并學習。
在實際教學之中,可以嘗試讓學生一起來看《化學1》教材[1]第 2 頁上的“圖 1-1 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提問左上角的那幾塊“黑石頭”是什么。學生看到其下所印的“C”,自然會回答是“碳”。于是教師開始向下引導:初三時學過,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可以是金剛石、石墨以及無定形碳,這張圖上的“黑石頭”有可能是金剛石嗎?不可能,那么會是什么呢?學生會回答說是石墨或是焦炭等等。其實,這張圖上印的黑色固體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這個問題也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重要的是,由這個問題讓學生聯(lián)系初三所學,明白了同種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單質,這種現象稱為同素異形現象,這些單質互稱為該元素的同素異形體。于是,讓學生翻開《化學2》教材[2]的第18頁,由同素異形現象切入對物質多樣性的學習。
介紹物質的多樣性是通過對 “同位素”、“同素異形現象”、“同分異構現象”的學習來讓學生產生認識的。而在學習“同位素”的過程之中,自然要涉及到原子結構,因此,筆者認為在高一的開頭,可以嘗試將原子結構的相關內容提前教。
在實際教學之中,可以嘗試在介紹完同素異形體之后,提問學生:“同種元素組成的不同單質之間的物理性質有較大的差異,那么它們的化學性質相似嗎?”并提示學生:“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該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的?!庇谑钦归_對《化學1》專題1第三單元“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的學習,同時也可將《化學2》第2~3頁的“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的這部分內容結合起來一并教學。
在高一化學的起始階段,之所以會造成教學內容在難易度上的“頓挫感”明顯,筆者認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物質的量”的內容穿插其間。為了降低這種“頓挫感”,為了使高一化學在開頭能夠與初三化學 “無縫鏈接”,筆者認為,不妨嘗試先跳過“物質的量”的內容,在學完物質的分類之后,緊跟著學習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在實際教學之中,可以嘗試在學完了物質的分類之后,提問學生:“我們所見到的各種各樣的物質,無論是自然界存在的,還是人工制備的,大多都是混合物還是純凈物呢?”當學生回答出是混合物之后,教師即可點出新授課的主題——“因此,當化學家們要研究物質的組成和性質時,他們首先需要把這些物質從混合物中分離出來并加以提純?!辈⑻釂枺骸澳敲?,請大家回顧一下,你已經學過了哪些有關混合物分離的方法?又是如何應用這些方法分離混合物的呢?”于是接下來就可以在結合初三已學的過濾和結晶的基礎之上進行拓展教學了。
在“常見物質的檢驗”這塊內容之中,除了焰色反應之外,其余的實際上都是通過離子反應進行離子檢驗,那么何不抓住這個機會立刻對離子反應及其相關內容開展教學呢?
在實際教學之中,可以嘗試在學完“常見物質的檢驗”這塊內容之后,針對《化學1》教材第21頁“活動與探究”中的[實驗 1](銨鹽的檢驗)、[實驗 2](鹽酸鹽的檢驗)、[實驗3](硫酸鹽的檢驗),寫出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總結出反應的實質和檢驗方法的本質。然后結合初三學過的電離和電離方程式,從電離入手學習電解質和非電解質以及強、弱電解質,進而學習離子反應及其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筆者認為,“離子反應”與“氧化還原反應”這兩塊內容,可以說是高中化學在元素化合物知識中的“任督二脈”。學習了離子反應,可以幫助學生建構起一種學習物質性質的方法,即從陰、陽離子的特性入手掌握物質的性質和檢驗方法。這種思想方法應該是越早建構起來越好。越早建構起來,就可以越早讓學生少走彎路;越早建構起來,就可以越早避免學生只會用死記硬背物質性質和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方法來學習化學;越早建構起來,就可以越早讓學生接近本質、學得更輕松。況且,在初三化學之中,對酸堿鹽這部分內容的介紹,已經為離子反應的教學提供了基礎,完全可以在高一的一開頭就順利的銜接過來,在學完常見物質的檢驗之后就開始學習離子反應。
通過對前面四項內容的教學,已經順利完成了初高中知識間的銜接,自然而然地從初三所學“無縫鏈接”到了高一,其中的“頓挫感”已不再分明。那么,是時候來學習高中嶄新的內容——“物質的量”了。
在實際教學之中,當學習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時,不可避免的會由定性分析轉入到定量研究。比如,在介紹HCO3-的時候,可以引出對“酸式鹽”的介紹,即酸中的H+部分被中和的產物?!安糠直恢泻汀边@句話中的“部分”這個詞,充滿了“定量”的思想——“部分”究竟指的是多少“量”?這個“量”,又究竟指的是什么“量”呢?初三時我們已經學過的是“質量”,那么到了高中,我們將要來學習全新的內容——“物質的量”。
以上五點就是筆者針對現行蘇教版《化學1》教材,在高一的起始階段,所設置的教學內容在難易度的交替上令人感覺“頓挫感”明顯、初高中知識銜接不暢的問題,在教學次序重整上所做的一些嘗試。
筆者相信,一定還有很多的一線教師們也正在做著與筆者相類似的重整嘗試與教學改革。讓我們一起群策群力,從新高一的起始階段開始,將高中化學教得更合理、更流暢、更科學!
[1] 王祖浩.化學1(必修)[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6
[2] 王祖浩.化學2(必修)[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