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順 范燕秋
(信陽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使我們悄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微時代”。目前,騰訊微博用戶超過5億,新浪微博用戶超過4億,微信的用戶數是3億,而且正在快速增長,微信的用戶數量趕上微博的用戶數量似乎是遲早的事[1]。大學生是“微時代”社交媒體最活躍的使用者,如何在“微時代”充分發(fā)揮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德育功能,強化和改革高校德育,是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本文從大學生的特點出發(fā),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就“微時代”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徑進行初步探索。
“微時代”一般是指在互聯網及其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上,由能實現即時信息獲取傳播的新媒體的興起而推動開啟的新時代,它以微博、微信、飯否等新媒體為標志,也包含微電影、微小說等一系列傳播速度快、內容精練、介入生活細節(jié),并給人們的交流、工作、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新事物[2]。隨著手機客戶端技術的不斷革新,越來越多的“90后”大學生日漸成為社交網站和微博的主要使用者,成為“微時代”最積極的踐行者和體驗者。微博、微信等微產品已逐漸演變?yōu)榇髮W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并逐漸內化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微博客正在改變媒體的形態(tài),它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納,并形成力量的匯集。它們以外包式的新聞聚合每一個微小的個體,由“微信息”和“微交流”,共同推動“微革命”,催生“微時代”。
美國學者謝爾·以色列將這股新生的力量命名為“微博力”,其在新著《微博力》中寫道:“我們正處在一個轉換的時代——一個全新的交流時代正在代替老朽的、運轉不靈的傳播時代。在這個由微博推動的、正在到來的交流時代,如果我們還沒能跟上它的腳步,那么就可能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
《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13)》統(tǒng)計顯示,微博用戶從年齡上來看,20~29歲微博用戶最多,為9 050.8萬人,占微博用戶比例達到29.24%;10~19歲用戶為8 216.3萬人,占26.54%;30~39歲用戶為7 780.2萬人,占25.14%[3]??梢钥闯?,大學生和剛剛走入工作的年輕人是微博的主要使用者。大學生廣泛使用微博,他們在微博中的言行表現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而大學生作為高校德育的主要對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相對于中小學集中學習,一心求知的學校生活來講,大學生活更多的是分散的,學生擁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個性特點更加明顯,由趨同向個性化方向轉變。此外,大學生面臨學業(yè)壓力、就業(yè)壓力、目標的迷失、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美好愛情的向往等較多的憧憬、壓力和誘惑,更易受一些不良信息和思想的影響。由于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大學生很難從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信息中進行篩選。全國政協(xié)委員、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王本朝表示,在“微時代”,微博、微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魚目混珠,如果學生不加分析地接受,將給學生的思想信念帶來沖擊,造成認知偏差。同時,學生往往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圈子,進行交流。這導致學生容易排斥其他群體,造成信息來源單一,觀點容易片面,無法多角度看待問題[4]。
“微時代”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社交平臺,拓寬了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微博、微信等的匿名傳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謠言與流言的傳播,而當代的大學生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判別力,在海量的信息中無法甄別真?zhèn)?,極其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和觀念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多種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沖擊。長久以來,占主導地位的德育觀念受到了越來越多新媒介上多元信息觀的質疑和挑戰(zhàn)。此外,微博、微信平臺多是門戶網站等校外機構建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無權管理校外微博平臺,從而產生“監(jiān)控盲區(qū)”,這是對高校德育工作者引導大學生樹立主流德育理念的嚴峻考驗。
傳統(tǒng)的高校德育模式大都是通過開展相關的課程,組織德育活動將篩選后的主流的價值觀、人生觀通過系統(tǒng)的講授、觀摩、實踐等灌輸給學生。高校德育課程一般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概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課程。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高校開展德育的主流渠道,由于授課時間有限,教師更多的是空洞的說教和對教材的照本宣科,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情緒體驗,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堅定的理想、信念等成效不是很明顯。德育活動主要依托學校黨委、團委、宣傳部、學生會、社團等開展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這些德育活動依托現實的教材、在現實空間展開,而“微時代”依托虛擬的網絡空間,其虛擬性、不確定性必然帶來不同于現實環(huán)境的新問題,如網戀問題,網上隨意辱罵他人、泄露他人隱私問題,傳播虛假信息,等等。如何引導大學生成為網絡道德人,形成網絡自律成了高校德育工作者亟需解決的問題。
現實中高校的德育方式強調系統(tǒng)的教育和理論的灌輸,注重的是道德知識的傳授,使得德育具有統(tǒng)一性、政治性和規(guī)范性的特點。這種單一保守的理論灌輸式的教育,依托于課堂教學,教師以獨斷的方式向學生講授道德教條,已經無法滿足網絡時代的發(fā)展和學生日益增長的對具有時代氣息的新知識的渴求。可能培養(yǎng)出順從聽話的“好學生”,卻難以培養(yǎng)大學生獨特的道德思維、正確的價值觀和較強的道德力。而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微時代”的主體交互活動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對德育教學中的單一灌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給德育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契機。
“微時代”是一個開放式的社交圈,將現實中的人際交往無限延伸,給學校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另外,學生在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時,因自我防范和保護意識不夠,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如果不當使用,將嚴重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再加上,高校并不限制大學生使用手機、電腦,這就很難避免學生在課堂上不使用手機刷微博、聊微信。更嚴重的是,有些大學生將微博、微信作為完成作業(yè)的媒介,忽視了自身知識的學習,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在校大學生,我們既要看到新媒介帶來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革新,又要自覺遠離不良信息,趨利避害。
高校德育工作者應充分發(fā)揮“微時代”網絡信息資源共享、信息更新快、信息資源豐富、傳播速度快的優(yōu)勢,利用優(yōu)質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寶庫,及時豐富教育教學資源。將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公益等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講座、報告、知識競賽等德育方式相結合,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形成高校德育的新思路,實現資源互補,提升德育效果。高??梢砸劳芯W絡建立“紅色資源網”“紅色教育網”“紅色文化網”“紅色教育網”積極占領網絡德育陣地。
教師要申請、注冊微博、微信,建立與學生的溝通,通過微語言、微動態(tài),及時關注學生的心聲;在課堂教學上,可以增加微博案例教學,將微博、微信等以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有效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微博、微信,通過“微課堂”,實施“微教育”。大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隨時、隨地有選擇地接觸網絡教育資源,點擊“關注”、點擊“收聽”即可獲得一位良師益友。
微博、微信上的每一個動態(tài)都代表著一種思維方式。一個學生的觀點,是學生意愿與想法的表達,其中不乏“灌水”行為。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依據自己的經驗準確識別各種言論,時刻樹立問題意識,對學生的思想狀況要做到心中有數,及時處理。選拔一批專門負責微博、微信平臺維護、信息審核、監(jiān)控工作的信息員,引導大學生規(guī)范使用微博和微信等微傳播媒介,增強網絡自律。此外,學校和社會網絡監(jiān)管機構共同建立微媒介重大事件處理機制,對散布謠言和各種侵權行為及時處理,齊抓共管,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的道德環(huán)境。
大學生對微博、微信等媒介的熱捧,加劇了提升教師隊伍媒體素養(yǎng)的迫切性。教師要培養(yǎng)在微博和微信平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及靈敏的信息嗅覺,變被動處理為及時引導,將深邃、豐富的德育理念、人生哲理融入到日常、瑣碎的微博和微信動態(tài)中。在微空間里主動承擔起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關懷、道德素養(yǎng)的使命,學習與借鑒“微溝通”技巧,主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微課堂”“微公益”“微討論”,加深德育過程中師生間的主體交互,通過微空間里的交流,更好地實現高校德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陸高峰.從微博到微信[J].青年記者:高峰觀察,2013,(2).
[2]秦冰馥.“微時代”對“90后”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研究[J].高教研究,2013,(1).
[3]社科院發(fā)布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13)[DB/OL].http://news.zol.com.cn/tech/75950.html.2013-06-26.
[4]劉敏.微時代來臨微教育如何揚長避短?[N].北京重慶商報,2013-03-03(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