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瑞,王道儒
(海南省海洋開發(fā)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海口 570125)
三沙市資源稟賦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
吳 瑞,王道儒
(海南省海洋開發(fā)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570125)
摘 要:文章介紹了三沙市的資源稟賦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分析了當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面臨的挑戰(zhàn),最后提出了進一步加強三沙市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措施和工作建議。
關 鍵 詞:三沙市;資源稟賦;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
1.1島礁資源
三沙市是海南省3個地級市之一,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三沙市雨量充沛,但因土質疏松,島嶼上無溪流。地下水多為淡黃色,咸味,個別具臭味,半透明至透明,水溫23.8℃~30.0℃,礦化度0.862~30.160 g/L為淡水至咸水,除甘泉島有淡水可飲用外,其他均不宜飲用。據統(tǒng)計,南海諸島的陸上植物,包括少數海生單子葉植物共計97科,262屬,405種,3亞種,15變種,1變型,其中大型真菌8科16屬,30種,1變型;地衣及苔蘚各1種;蕨類3科,3屬,4種;裸子植物4科,4屬,3種,1變種;被子植物80科,237屬,366種,3亞種,14變種。它們幾乎都是熱帶成分,其中泛熱帶分布的屬所占的比例最大。南海諸島的幾組群島因地理位置、面積、海拔、島嶼的年齡及人類活動影響的程度不同而所含的種數也有較大的差異,西沙群島現(xiàn)有維管束植物植物82科211屬316種。南沙群島有維管束植物共57科121屬151種。植被分布為西沙群島以白避霜花(麻楓桐,Pisonia grandis),南沙群島以蓮葉桐(Hernandia sonora)為主組成的單優(yōu)勢種常綠林[4]。
1.2海洋生物和漁業(yè)資源
據統(tǒng)計,南沙群島海域生物共26門148目1 021科6 500種[5]。西沙群島海域調查發(fā)現(xiàn)浮游植物219種,平均密度為10.75萬ind/m3;浮游動物249種,平均生物量為115.1 mg/m3,平均密度為81.0 ind/m3;海域底棲動物為十大類群84科121屬144種。島礁潮間帶生物共7類105科655種,平均生物量為980.19 g/m2,平均棲息密度為27.48 ind/m3;西沙群島魚類計有535種,隸屬于18目90科237屬,其中以鱸形目種類占絕對優(yōu)勢。從棲息生態(tài)環(huán)境看,以珊瑚礁魚類占大多數 (432種),其余為外海與大洋性種類。游泳生物平均生物量64.914 kg/h,礁盤區(qū)魚類平均生物密度為168.38尾/h。西沙群島礁盤區(qū)魚類有定棲性種類,也有大洋性洄游種類,有表層種類,也有中層、下層與底層種類;有珊瑚礁種類,又有大洋性洄游種類和外海種類。珊瑚礁熱帶海洋觀賞魚類114種,海藻48種[2]。三重刺網專業(yè)調查總共捕獲珊瑚礁魚類16目52科168種,其中西沙13目38科115種、中沙11目29科68種、南沙13目37科101種。軟骨魚類以真鯊目(Carchahiniformes)和噴目(Myliobatiformes)占優(yōu),硬骨魚以鱸形目(Perciformes)和鲀形目(Teraodontiformes)占優(yōu)[6]。西沙、中沙、南沙3個群礁的組成情況較為相似。礁區(qū)底棲生物最廣布和最多的是珊瑚類,其中造礁珊瑚西沙群島有204種[7],中沙群島 (黃巖島海區(qū))有46種[8],南沙群島有282種[5]。
南海的漁業(yè)資源蘊藏量約為1 080萬t,潛在可捕量約540萬~650萬t,其中南海北部陸架區(qū)約37.4萬km2海域,可捕量250萬~280萬t,南海北部大陸斜坡區(qū)可捕量約30萬~39萬t,南海500 m以深的深水區(qū)海域約150萬km2,可捕量約130萬~162萬t。1985—1997年,粵、桂、瓊3省區(qū)開赴南沙漁場的漁船約為2 200艘(次),總產量14.5萬t,產值為7.2億元,捕撈潛力很大。從1997年開始,南海漁業(yè)產量突破300萬t,隨后一直維持在300萬t以上,甚至一度突破350萬t,這些產量中,95%的產量來自南海北部,西沙、南沙、中沙等外海區(qū)域只有15萬~20萬t。目前南海每年的捕撈產量為400萬~420萬t。按照各省、自治區(qū)的漁船統(tǒng)計,當前南海區(qū)從事海洋捕撈的漁船約82 000艘、海南省未納入國家漁船數據庫的約15 000艘船,總功率約445萬k W。在南海區(qū)8萬多艘漁船中,以拖、圍、刺、釣等主要作業(yè)類型來看,目前以刺網船數量最多,接近6萬艘,圍網最少,約4 500艘,拖網漁船約11 000艘,但其功率占比最大,約占總功率的45%,釣業(yè)船數約5 000多艘,功率占比最少。
1.3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據測算,南海有含油氣構造200多個,油氣田180個。南海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石油地質儲量為230億~300億t,占我國油氣總資源量的1/3,其中70%蘊藏于深海區(qū)域,南海也是世界公認的海洋石油最豐富區(qū)域之一。南海海域具有石油、天然氣、天然氣水合物的生成、運移、儲集、圈閉、保存等優(yōu)越的成礦地質條件,被稱為 “世界五大海洋油氣區(qū)之一”。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在南海北部西沙海槽等深水區(qū)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130 km的地震剖面上,識別出了顯示天然氣水合物礦藏的BSR標志層,初步判識和確認天然氣水合物礦層厚80~300 m。迄今已發(fā)現(xiàn)22個具明顯BSR異常的天然氣水合物區(qū)塊預測其總資源量達185億t油當量,并于2007年6月實施鉆探,一舉獲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取得了南海北部深水區(qū)天然氣水合物勘探的階段性勝利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性進展。南海北部陸坡深水區(qū)新生代具有準被動大陸邊緣特點,深部流體活動異常活躍,局部地區(qū)熱流較高,沉積速率較大,形成了有別于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天然氣水合物成礦的區(qū)域地質背景,是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主要分布區(qū)域和重點勘查領域[8]。據研究,南沙海槽發(fā)育天然氣水合物,存在于水深650~2 800 m海底下65~350 m深的晚中新世沉積物中[9-10]。南海北部、東北部和南部大陸坡是Ⅰ級遠景區(qū),西部大陸坡是Ⅱ級遠景區(qū)[11]。
1.4再生能源資源
再生能源資源主要有:① 太陽能。西沙群島的太陽輻射量相當豐富,年太陽輻射總量在6 000 MJ/m2以上。其中宣德群島達到6 180 MJ/m2,永樂群島達到6 100 MJ/m2。西沙群島的太陽能豐富,年日照時數在2 900 h,屬于太陽能較豐富區(qū)。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海域離赤道近,每年受太陽直射兩次,因此,該海域的普遍特點是日照時間長,輻射總量較大[2]。南沙年日照時數在2 300 h,年太陽輻射總量南沙為5 734 MJ/m2[12]。②風能。西沙群島的風力資源豐富,平均風速較大。有效風速的時數較多,全年在5 700~6 500 h/a,平均每天可達16~18 h,有效風能密度,年平均在180~285 W/m2之間,年有效風能在1 050 k W·h/m2。南沙年平均5~10 m/s,屬風能豐富區(qū),全年風時可達7 000 h左右,可利用風能發(fā)電[2]。③ 海洋能。西沙群島及周圍海域蘊藏有巨大的海洋能源。西沙波浪能根據西沙永興島實測,全年海浪平均波高為1.34 m,且周期較長,極有利用價值,每米長的波能約達8.5 k W。西沙群島海水表面年平均溫度為27.5℃,600 m水深以下水溫降到7℃以下,估計蘊藏的溫差能約達5億k W。南沙島礁區(qū)可利用的主要是潮汐能,在礁群附近,由于礁群地形影響,最大可能潮差明顯增大,如仙娥礁最大可能潮差大于2.5 m[2]。
1.5 旅游資源
三沙市旅游資源豐富,有獨特的熱帶珊瑚礁群島景觀,海域珊瑚種類繁多,姿態(tài)萬千。其間棲息魚、蝦、蟹、貝、藻等豐富的海洋生物,構成奇特的海底世界。海島周圍,沙灘環(huán)繞,海水清澈。島上有豐富的植被和珍稀的鳥類。人文景觀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和現(xiàn)代建筑,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珊瑚礁生物群落隸屬于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印度洋—西太平洋區(qū)系,對漁業(yè)生產、資源養(yǎng)護及科研極具意義。但多年來,珊瑚礁遭到自然因素以及周邊國家的掠奪性采掘和違背科學的不合理開發(fā)利用。珊瑚礁的景觀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遺傳多樣性遭到破壞。
2006年前西沙群島大部分珊瑚礁本身基本健康,只是魚蝦貝、海參、海龜等高經濟價值資源嚴重過度利用,造成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2007年后西沙群島的珊瑚礁受到長棘海星嚴重破壞,2009年調查僅局部水域殘存部分較好造礁石珊瑚,主要分布在:北礁東面、七連嶼的南島附近局部水域、南沙洲南面局部水域、和東島西面部分水域。還有活的造礁石珊瑚成體少量殘存在潟湖內、較邊緣的玉琢礁和金銀島西面及南面、東島四周。其他地方,特別是整個永樂大環(huán)礁的造礁石珊瑚基本上全部死亡,僅個別地方的淺水礁盤附近還殘存一些[13]。南沙群島造礁石珊瑚覆蓋率已顯著下降,2007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對渚碧礁進行調查時發(fā)現(xiàn),南沙群島渚碧礁海域珊瑚礁生存狀況已不容樂觀,造礁石珊瑚多樣性低,活的造礁石珊瑚覆蓋率低,特別是造礁石珊瑚死亡率極高。原因是天敵生物的侵害、病害和人類活動的影響[14]。
3.1侵權侵漁嚴重
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越南對我國南沙群島有領土和領海的要求,并于20世紀70年代以來擅自派兵強占我南沙群島數十個島礁,造成復雜的政治局面[1]。雖然本海域是我國南海漁民的傳統(tǒng)作業(yè)區(qū),但有大批越南、菲律賓漁民在我國海域作業(yè)。為了逃避我國漁政部門的管理和盡快獲取更多的漁獲物,他們往往采用破壞性的炸魚、毒魚等掠奪式作業(yè)方式,造成漁業(yè)資源毀滅性破壞。
3.2島嶼岸線侵蝕嚴重,島嶼面積減小
目前,西沙島礁面積總體上呈現(xiàn)減小的趨勢。西沙島嶼的海岸類型主要珊瑚礁海岸,其岸線侵蝕的原因:一是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導致海岸線后退;二是由于人們對珊瑚礁系統(tǒng)的破壞,削弱了珊瑚礁盤對島嶼海岸的保護能力,從而加劇了海岸侵蝕程度[13]。
3.3海洋生物資源衰退
昔日龜、鳥、魚、貝、珊瑚等資源豐富的群島已經遭到嚴重破壞,生物物種日趨減少,隨之而來的是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脆弱。這就直接影響到本區(qū)具有最高生產力的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使其面臨巨大威脅。
4.1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物資源保護的宣傳
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媒介,大力宣傳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物資源對于海島生存和發(fā)展的意義,提高整個社會對保護西、南、中沙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物資源重要性的認識。
4.2發(fā)展海洋特別保護區(qū)
三沙市有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多種開發(fā)利用價值。建議建立海洋特別保護區(qū),科學合理劃分出重點保護區(qū),生態(tài)與資源恢復區(qū)、適度利用區(qū)。以維護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為前提,保境安民,統(tǒng)一規(guī)劃,逐步開發(fā),綜合利用,協(xié)調發(fā)展。
4.3加強海岸線管理
由于岸線侵蝕會導致土地大量流失、海岸防護壓力增大,岸線變短、島嶼面積越來越小,甚至島嶼消失的嚴重后果,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加強海岸線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海岸侵蝕。特別是國家對外公布的領?;c島嶼必須重點關注,因為它們將對我國的領海主權有著深遠的影響。要做好領海基點保護范圍選劃,禁止在領海基點保護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以及改變該區(qū)域地形、地貌的活動。
參考文獻
[1] 趙煥庭,吳天霽.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島進一步開發(fā)的設想[J].熱帶地理,2008,28(4):369-375.
[2] 海南省海洋廳,海南省海島資源綜合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海南省海島資源綜合調查研究報告[R].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3] 趙煥庭.南沙群島自然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4] 邢福武,吳德鄰.南沙群島及其鄰近島嶼植物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5] 陳清潮.南沙群島海區(qū)生物多樣性名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6] 李永振,賈曉平,陳國寶,等.南海珊瑚礁魚類[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7] 黃暉,尤豐,練健生,等.西沙群島海域造礁石珊瑚物種多樣性與分布特點[J].生物多樣性,2011,19(6):710-715.
[8] 鄒仁林,陳友璋.我國淺水造礁石珊瑚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C]//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科學集刊第4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89-95.
[9] 鄧輝,閻貧,劉海齡.南沙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地震特征[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4,24(4):89-94.
[10] 陳忠,顏文,黃奇瑜,等.南沙海槽潛在天然氣水合物的地質環(huán)境及其指示特征[J].地學前緣,2007,14(6):299-308.
[11] 張洪濤,張海啟,祝有海.中國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現(xiàn)狀及其進展[J].中國地質,2007,34(6):961-972.
[12] 李潤珊,張振岐.南沙海區(qū)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及其利用[J].海軍工程技術,1992(28):16-22.
[13] 中共海南省西沙、南沙、中沙群島工作委員會,海南省海洋開發(fā)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西沙群島資源考察報告[R].2009.
[14] 黃暉,張成龍,楊劍輝.南沙群島渚碧礁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特征[J].臺灣海峽,2012,31(1):79-84.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資助項目(2009BAB44B03);國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經費資助項目(200905005;201005012-6;20110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