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明哲 博士 吳姍姍(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上海 200093)
馬克思的消費思想首先體現在他對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上。馬克思批判了國民經濟學家把消費排斥在經濟學研究范圍之外的膚淺認識,詳細分析了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吧a直接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對方”。生產的過程就是對勞動力生命力和體力的消費,也是對作為生產資料的原料的消費。同樣,人們通過吃喝等消費形式生產著自己的身體。如此一來,生產和消費作為經濟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環(huán)節(jié)具有內在的同一性。同時,生產與消費之間“存在著一種中介運動”,二者相互依存。生產中介著消費,它為消費創(chuàng)造材料,沒有生產,消費就失去了對象。消費也中介著生產,消費替產品創(chuàng)造了主體,產品對這個主體才是產品。產品只有在消費中才成為其自身,在消費中才得到最后完成。馬克思進一步認為生產和消費都生產著對方:“生產生產著消費”,生產為消費提供材料、對象,決定消費的性質,給予消費以消費的規(guī)定性、消費的性質,使消費得以完成,生產不僅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為材料提供需要。而消費從兩方面生產著生產:產品只是在消費中才成為現實的產品;消費創(chuàng)造出新的生產需要,也就是創(chuàng)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后者是生產的前提。消費創(chuàng)造出生產的動力;它也創(chuàng)造出在生產中作為決定目的的東西而發(fā)生作用的對象。
馬克思始終辯證地看待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密切關系,他強調消費并非獨立與生產之外,而是生產的一個要素。消費固然在社會生產方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馬克思是堅持生產邏輯的主導地位,從生產過程來解釋消費過程的。
消費能力理論是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又一重要內容。消費能力包括學習中獲得的消費知識和技能以及分配中獲得的支付能力。馬克思將消費能力與生產力對應起來,認為二者的增長成正比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說:“消費的能力是消費的條件,因而是消費的首要手段,而這種能力是一種個人才能的發(fā)展,生產力的發(fā)展”。當生產力得到提高時,生產費用便可降到最低限度,勞動時間的縮短意味著自由時間的增加,意味著個人擁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物質與精神消費、充分發(fā)展自身,而消費能力的提高積極引導并促進下一個生產過程的進行,個人需要的滿足也為下一個生產過程創(chuàng)造高素質生產者。因此,消費與生產應該是互相促進、和諧發(fā)展的,只有適度的消費才能有效促進生產力的提高。
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的時間即為自由時間,也可稱之為“非勞動時間”。自由時間是個人消費得以實現的條件之一,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要因素。馬克思給予自由時間以高度重視,認為整個人類的發(fā)展無非是對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這種運用還是整個人類發(fā)展的必要的基礎。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自由時間增長的根本途徑是發(fā)展生產力尤其是個人生產力,只有通過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才能談到人的真正自由。
馬克思在其關于消費的理論中,深刻地洞見了私有制條件下消費對人本質的異化。他在批判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時指出,在私有制條件下,生產者通過生產和占有產品來滿足自身的利己性需要。產品對于生產者只是增加收入、謀取他人產品、滿足自身需求的手段,相反,消費者的需要、愿望和意志在產品面前變得無足輕重。生產者不承認消費者作為人的本質特性和權力,同時由于自身的利己性,消費者也無法擺脫產品的奴役和支配,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被嚴重地異化?!皳Q句話說,我們的生產并不是人為了作為人的人而從事的生產,即不是社會的生產。也就是說,我們中間沒有一個人作為人同另一個人的產品有消費關系”。由此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產品成為人走向奴役之路的手段,生產者和消費者不是作為“人”相互發(fā)生關系,他們之間充滿了掠奪和欺騙,人們的價值就在于彼此所擁有的物品的價值。在這里,馬克思準確地預見了消費社會的典型特征之一,揭露了消費主義價值觀在西方工業(yè)化進程中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了一種符合人的本質的消費觀念,即假定每個人都作為人進行生產,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作為人得到了雙重肯定,可見,馬克思所認為的肯定的消費觀是建立在肯定的生產活動基礎上的。即生產活動是人的本質的體現,生產產品的過程是生產者自己個性的對象化過程,在其中個人享受自己生命的過程,體驗生活、勞動的樂趣;以此為基礎,消費者消費的過程就是他們享受著與其本質需要相符的產品,在消費過程中體現和完善著自身作為人的本質。而這種理想的消費、本質的活動只有在脫離了私有制的前提下、不以私人占有為目的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
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西方消費主義的文化已悄然潛入中國人的生活,我國優(yōu)秀的消費文化傳統(tǒng)正在被西方消費主義文化所侵蝕和消解,顯現出明顯的異化特征。
當代中國發(fā)展迅猛,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持續(xù)增強,但越來越多的人趨向于為消費而消費。弗洛姆曾說:“人變成消費的機器,變成徹底的消費者,他唯一的目標就是擁有更多的東西,使用更多的東西”。人們工作不只是為了生活,而主要是為了要買得起高消費品,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消費已經升高到超真實的象征的境界,成為一種虛假的心理需求。消費也因此具有了它的符號象征性,成為象征個人身份地位的需要,使用價值的概念被逐漸淡化甚至拋棄,人們更多地考慮商品的象征意義,也就是鮑德里亞所謂的符號價值。高檔住宅、名牌服飾、手機、電腦、汽車等成為人們追求的高品質生活方式的標志。由此,“人們的消費,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意義上的、根據既定的收入總量來追求商品效用最大化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社會學意義的、根據人們的社會身份來追求個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地位最大化的過程”。消費的原始目的-滿足人的需要-已成為一種虛假擺設。
伴隨著跨國公司的營銷、大眾媒體的宣傳、流行時尚的推動,許多人臣服于商品的符號價值。消費者盲目追求商品的象征意義,為了達到炫耀身份地位的目的,對于超出實用和必須的排場性、張揚性和鋪張性消費充滿了極大的熱情,不可避免地造成資源的過度浪費。更有許多普通民眾,極力追求或模仿富裕階層的生活方式,常常超出實際經濟能力或壓抑基本需要的滿足而去追求心理上或觀念上的消費。這種消費往往都背離了人的真正需要,使得消費突破了需要的有限性,獲得了無限擴張的可能,因而對經濟的增長確實起到了巨大的刺激和推動作用。但是由于消費背離了需要的目的,就必然使消費與人的基本健康生存需要發(fā)生沖突,其后果就是大量的“無意義消費”和“有害消費”的產生。前者是指對人的健康生存沒有用處的消費,這種消費無疑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使人同外部自然相沖突;后者是指對人類健康生存有害的消費,使人同自身相沖突。
當今的消費文化以大眾傳媒為載體,以普通大眾為影響對象,以鼓勵消費時尚為宗旨,引導和要求人們通過市場消費來體現所謂的“品位”、“價值”、“人格”等。其中彌漫著濃厚的商業(yè)氣息,較少帶有政治色彩,也不宣揚高層次精神追求。例如廣告、時尚雜志等,都充盈著各種消費信息,娛樂性極強。人們進行消費不要思想,只求感性;不要深度,只求享樂。這種膚淺的以物質享受為主的消費文化成為現今的消費主流,是一種媚俗的、平面的文化。消費僅僅是為了滿足人類無限膨脹的物欲,人只考慮自身的物質享受,而不考慮消費的后果、消費的性質及其消費的道德意義,不考慮消費的動機和行動的善和惡,此消費道德只會加劇利己主義的非道德主義。這樣的消費方式之中肉體需要而不要精神享受,這正是對人本質的異化,因為人的完整性僅僅在于精神和肉體的雙重關注和愛護。
當代中國,隨著消費產品的日益豐富、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都悄然發(fā)生改變,在摒棄舊的消費理念的同時,一些中國傳統(tǒng)的精華也被人們拋棄。這就要求我們創(chuàng)新當代中國的消費文化,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樹立科學消費觀。
隨著消費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消費的過度懸殊必然會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從而威脅社會的穩(wěn)定與團結。近幾十年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仍存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的狀況,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yè)呈現出巨大的差異,因此引起消費能力的極大不平等,嚴重危害社會的穩(wěn)定。這就要求我們以人為本,完善各種政策,改善民生。既要加快農村經濟發(fā)展和西部大開發(fā)的步伐,又要加大收入分配調節(jié)力度,逐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達到共同富裕。同時,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這樣才能兼顧各方利益,均衡消費能力,促進消費和諧。
消費環(huán)境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方式。我們應該積極營造綠色健康的消費環(huán)境。其一,政府應該制定相關政策,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積極扶持培育綠色低碳產業(yè),運用各種手段特別是經濟手段反對消費主義,對浪費型、污染型消費實行付費消費,征收個人消費稅等來抑制消費主義的蔓延。通過稅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其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科學消費的權利及義務,以滲透到消費過程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法律法規(guī)來調節(jié)消費關系。針對消費品從生產到回收實行嚴密法律監(jiān)控,防止浪費主義產生。其三,加強對商業(yè)廣告的監(jiān)督,堅決抵制低俗、丑惡的東西出現,增加對公益廣告的投入,倡導低碳消費、適度消費,優(yōu)化消費環(huán)境。
人們應該擁有自由的休閑時間,在休閑中我們可以保持內心的安寧與自由,還可以使人以欣然的心態(tài)做心愛之事,享受精神自由。這樣,勞動者的素質得以提高,健康的消費理念才會形成,對現今的“快餐消費”也有不可忽視的抵制作用。此外,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傳播理性消費。不止重視消費的數量,更應重視消費的質量。積極追求精神健康,達到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思想和行動之間的平衡或一致,這就要求需求的適度與必要的節(jié)制,倡導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態(tài)度。精神追求決定了人的生活質量的高低,精神消費在提高人的思想覺悟、道德修養(yǎng)、心理素質、審美情趣等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反過來,人的全面發(fā)展需要我們合理消費、科學消費,做一個精神財富的富有者。
馬克思的消費理論涉及到了社會發(fā)展以及消費活動中人的需要、人的社會本質、人的發(fā)展、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問題,彰顯出他消費思想的科學性和預見性。我們應深入研究馬克思消費理論,結合當代中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建立科學消費觀,引領適度消費、可持續(xù)綠色消費的先進之路,創(chuàng)新中國消費之文化,實現人的真正解放。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98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4.[美]H.馬爾庫塞,E.弗洛姆,陳學明等譯.痛苦中的安樂-馬爾庫塞、弗洛姆論消費主義[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