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在抗戰(zhàn)初期,發(fā)動婦女,組織婦女,是共產黨、八路軍在根據地的一項最重要工作。為了最廣泛地動員婦女參加到抗日斗爭中來。根據中央的指示,晉察冀根據地政府“為了發(fā)動廣大婦女同志使廣大婦女同志能實際參加抗戰(zhàn)”,“提高對抗戰(zhàn)的認識和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從而使她們從封建宗法制度的羅網中解脫出來,投入到抗日戰(zhàn)爭中來,決定大力開展婦女社會教育工作。
根據地婦女社會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進行掃盲,提高婦女的知識文化水平,增長她們的知識和技能”。因此,為了能使更多的婦女接受到教育,且不耽誤婦女在家庭、勞動中的時間以及保證婦女切身的和實際利益的情況下,根據地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有婦女夜校、識字班、冬學和民眾學校等。
通過這些教育形式對婦女進行的培養(yǎng)教育,不僅使婦女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學到了基本的文化知識,收獲了一些科學知識,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而且在基本的文化知識學習過程中,還讓婦女了解和學習了時事政治,提高了婦女的政治覺悟,增強了她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這使更多的婦女自覺自愿加入到了革命的隊伍當中去,同時也大大的促進了根據地社會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晉察冀根據地婦女社會教育包括以下幾個特點:
1.教育同抗戰(zhàn)相結合??箲?zhàn)爆發(fā)后,婦女教育工作就與抗戰(zhàn)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從教育的內容還是從教育的形式,都是與抗戰(zhàn)救國這一任務相聯系的。1938年11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論新階段》的報告中指出“實行抗戰(zhàn)教育政策,使教育為長期戰(zhàn)爭服務”,“在一切為著戰(zhàn)爭的原則下,一切文化教育事業(yè)均應使之適合戰(zhàn)爭的需要”。通過開辦婦女夜校、識字班、冬學等教育形式,不僅幫助她們學習文化知識,同時也向她們灌輸抗戰(zhàn)救國的思想,旨在廣泛的動員她們加入到抗戰(zhàn)的行列中去。
2.教育的不平衡性。在不同的地區(qū),開辦的識字班、冬學、民眾學校等等的學習班的數量、種類、時間不一樣。不同種類的學習班主要學習的內容、側重的方面不一樣,這樣就使婦女學到的東西不全面。而在根據地內,開辦學習班的數量、時間都不一樣,這樣婦女受教育的時間、人數、效果就都不一樣,從而造成教育的不平衡性。如:“以北岳區(qū)為中心的晉察冀根據地,在1939年開辦冬學 ,女冬學達到了3500個”。“而在冀中地區(qū),從1938年冬就開辦了女冬學”。
3.教育同生產相結合。根據地地處偏遠地區(qū),交通條件不便,生產落后,經濟困難。人民群眾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就不可能去接受教育。同時“中共中央也非常重視教育同生產的結合,1939年,毛澤東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中,表揚了根據地青年在學習的同時參加生產勞動。在此指導下,根據地學校都非常重視生產勞動教育,1939年,晉察冀根據地召開了邊區(qū)教育會議,確定國民教育和大生產運動結合起來作為三大主要工作之一”。根據生產情況不同,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因此,需要把教育同生產結合起來,在保證人民的正常生活下,才可能動員群眾接受教育,促進根據地教育發(fā)展。
4.教育同婦女解放相結合。根據地發(fā)起的婦女社會教育,使很多婦女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婦女個人知識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婦女從思想、人身等方面等到了解放,從而有利于婦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以第八專區(qū)為例,抗戰(zhàn)前婦女幾乎沒有受教育的權力,抗戰(zhàn)爆發(fā)后,從1938年起參加社會教育的女學員7976人,占學員總數的25%;1939年達到48393人,上升至學員總數的30%;1940年達到160153人,更升至學員總數的47%。在冀中地區(qū),1937年冬到1938年春,就已經普遍建立了婦女識字班,大部分的青壯年婦女都參加了學習”。
“戰(zhàn)爭教育了人民,人民戰(zhàn)勝了敵人”。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中國共產黨在晉察冀根據地內實施的婦女社會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對婦女個人及她們家庭及社會等方面都來了很大的影響。
1.對婦女個人的影響。在文化知識方面,廣大婦女文化水平和知識素養(yǎng)的提高,不但使婦女掃盲工作得到了很大進展,同時還培養(yǎng)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婦女人才。這樣不僅鼓動了更多的婦女加入到識字班、冬學教育、民眾學校等活動中,而且還解除了封建迷信思想對婦女的束縛,婦女有了人生的自由。并且在把學習與生產相結合的應運過程中進一步提高了婦女的地位?!坝羞@樣一個事實,根據地的青壯年婦女(某些老年婦女)和村婦女干部,許多都帶著日記本,大襟上掛著鋼筆,都能認識自己的名字,查看路條。一部分青壯年婦女,能夠寫信記賬,特別是全邊區(qū)脫離生產的婦女干部,80%以上,過去是目不識丁的勞動婦女,現在能寫工作報告和普通的信件,能看一般的報紙”。
但是,有些婦女沒有知識功底,接受能力比較差,學的知識比較死板,所以認為老師教的就是對的,就是真理,不曉得變通。這樣就形成了教條主義思想,不利于文化知識的進一步學習。還有無論那一種社會教育的形式,它的主要目的都是掃盲,大部分都是只要能學會識字、寫字就算完成了學業(yè)。沒有讓一些有潛力的婦女繼續(xù)進行學習深造,從而也造成了一部分可造人才的流失。同時,教育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婦女之間知識水平的差距。
在政治思想方面,婦女政治思想覺悟的提高,讓很多婦女走出了灶臺,走出了家門,走出了束縛,融入了社會。她們開始關心時事政治,開始關心國家和社會。愈發(fā)增強了婦女的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心,使她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加入到抗戰(zhàn)的行列當中。如:曲陽婦女領袖任霄,阜平女英雄劉耀梅。
在生產方面,婦女對生產和一些科學知識有了很多的了解,然后把學到的知識與生產實踐結合在了一起,這使婦女感覺到了知識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增加了她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她們學習的積極性。“在阜平縣,由于耕地面積的增加,耕作方法的改良,防治病蟲害技術的提高。據初步估算,全區(qū)糧食可增加二十五萬大石”。
2.對家庭的影響。婦女通過學習,擺脫了文盲的帽子,解除了封建愚昧思想的束縛,改變了婦女的生存狀態(tài)。隨著婦女知識水平和女性素養(yǎng)的提高,婦女有了獨立的思想意識,她們對丈夫的依賴性逐漸減弱。不再像以前一樣一味的忍受、順從,也敢于爭取自己在家庭中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婦女個人素質提高,能更好的操持家里,和丈夫、公婆和睦相處。同時,婦女文化水平提高后,使她們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對下一代子女的教育。
還有婦女在受教育過程中有了勞動生產方面的知識,從而提高了生產方面的產量,家庭經濟收入也隨著增加,提高了她們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冀晉區(qū),通過生產方式對紡織婦女進行文化教育,不僅給發(fā)展紡織事業(yè)帶來很大便利,而且,創(chuàng)造了全區(qū)歷史上第一次布匹的自給的奇跡”。
3.對中國革命的影響。通過抗戰(zhàn)時期婦女社會教育,不僅使婦女的文化知識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還使她們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把日本侵略者驅逐出中國,進行徹底抗日的思想就廣泛地滲透到了婦女的頭腦當中,廣大婦女的抗日意識大大覺醒,使她們積極主動的參加到抗戰(zhàn)中來,這就為抗戰(zhàn)的早日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就像毛澤東在中國女子大學開學典禮的講話中所說的:“婦女同志在抗戰(zhàn)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假如沒有占半數的婦女的覺醒,中國的抗戰(zhàn)就不會勝利。婦女同志她們教育子女,鼓勵丈夫,動員群眾,只有婦女都被動員起來了,全中國的人民也必然會被動員起來,這是沒有問題的,全中國的婦女起來抗日之時,就是中國反侵略革命的勝利之日”。同時,很多婦女還擔當了大量的鞏固革命根據地的工作,如:慰勞軍隊、生產、救護、動員參戰(zhàn),等等,甚至在有的地區(qū)一些婦女還拿起了刀槍,親自參加到抗戰(zhàn)中,這對抗日戰(zhàn)爭的早日到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根據地還有一些婦女依舊處在封建思想的束縛之中,沒有被動員起來,也沒有參加教育,她們依舊停留在家中不問世事。
總之,雖然晉察冀根據地婦女社會教育在形式和內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和缺陷。但總的來說,晉察冀抗日革命根據地的婦女社會教育是很有成效的。它對掃除文盲,提高根據地婦女的文化水平,鞏固根據地政權起到了積極地作用。同時也對根據地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幫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婦女運動的主要領導人鄧穎超指出:“解放區(qū)婦女所走的道路,是我們全國婦女的榜樣?!?4毫無疑問,根據地婦女社會教育的辦學經驗,也為新中國開展婦女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1]張國祥.山西抗日戰(zhàn)爭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齊紅深.日本侵華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4]韋鈺.中國婦女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5]張鳳娟.晉察冀根據地冬學運動與社會變遷[D].河南大學,2010,(5).
[6]楊穎.抗戰(zhàn)初期晉察冀邊區(qū)的婦女動員[J].黨史文苑,2008,(5).
[7]鄧紅.論晉察冀邊區(qū)的社會教育[J].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