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康德的地域美學思想
    ——以《自然地理學》為中心

    2013-04-11 15:32:07
    關(guān)鍵詞:康德趣味美學

    鐘 仕 倫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成都610066)

    論康德的地域美學思想
    ——以《自然地理學》為中心

    鐘 仕 倫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成都610066)

    康德的地域美學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自然地理學》中。康德從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影響的人的種屬特征、性格氣質(zhì)、生活習俗等視域考察了18世紀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藝術(shù)風格與審美趣味,在孟德斯鳩“人從屬于自然和氣候”的思想基礎(chǔ)上建構(gòu)起他的地域美學思想。康德的地域美學思想是他重視審美經(jīng)驗的前批判期美學向重視理性分析的批判期美學的過渡,也是他整個美學思想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档略凇蹲匀坏乩韺W》中闡釋的受地理環(huán)境決定所形成的藝術(shù)風格和審美趣味的差異、“鑒賞的偏離”、鑒賞是“對普遍使感官滿意的判斷”的思想、山區(qū)氣候和鄉(xiāng)愁悲劇的關(guān)系等,為他的《判斷力批判》奠定了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chǔ),而《自然地理學》也因此成為康德建構(gòu)整個美學思想體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康德;地域美學思想;《自然地理學》;自然地理環(huán)境;鑒賞力的偏離;山區(qū)氣候;鄉(xiāng)愁悲劇

    美學史上有一種現(xiàn)象,即不同地域中的人對同一件藝術(shù)作品會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審美評價。如南朝梁代詩人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詩句,“江南以為文外斷絕,物無異議”,深得包括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在內(nèi)的南方文人的贊賞,吟詠諷味,不可忘懷;而北方號稱“鄴下才俊”的盧詢祖、魏收等文人卻譏為“此不成語,何事于能”[1]273?唐初撰寫的《隋書·文學傳論》在評價南北文風的差別時也說:“江左宮商發(fā)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zhì)。氣質(zhì)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保?]1729出現(xiàn)這種鑒賞判斷上的差異,除了南北對峙所導致的政治分割、交通不便和文人氣質(zhì)、修養(yǎng)愛好上的原因外,因南北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域?qū)徝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所謂地域?qū)徝烙^,指的是特定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影響下的審美觀念。問題是,我們關(guān)于地域?qū)徝烙^的知識如何可能,或者說,我們對人的自然地域?qū)徝澜?jīng)驗的認識在某種邏輯起點上是合理的??档孪旅孢@段話給我們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致思路徑:

    就像我們有雙重的感官亦即外部感官和內(nèi)部感官一樣,我們也能夠按照這兩種感官把世界視為經(jīng)驗知識的總和。作為外部感官對象的世界是自然,作為內(nèi)部感官對象的世界則是靈魂或者人。……對自然和人的經(jīng)驗共同構(gòu)成世界知識。人類學教給我們對人的知識,我們把對自然的知識歸于自然地理學。[3]157

    在康德看來,靈魂因其不死而具有永恒性,它與上帝、自由意志都是不可認識的對象而自然則是可認識的對象。顯然,康德在這里已經(jīng)拋棄了他的不可知論,承認了包括審美判斷知識在內(nèi)的人類知識來源于外部世界的直接經(jīng)驗。將認識世界等同于認識“人和自然”,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而肯定我們所有關(guān)于世界的知識都來源于人和自然,這就將自然放在了與人同等重要的地位。

    按照康德的邏輯推導下去,我們關(guān)于世界的審美知識就先驗地與自然不可分離。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想獲得完整的關(guān)于人與自然的審美經(jīng)驗的知識,那么我們在以整體思考這一理論對象時便不得不把地域?qū)徝烙^納入我們經(jīng)驗反思的視界。如果我們再考慮到康德把認識世界理解成認識“人和自然”的這個觀點是在他那本著名的《自然地理學》(又名《自然地理學講演》)中提出來的事實①,那么我們可以這樣說,康德將認識人和自然的審美知識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的作法,實際上是他建構(gòu)自己整個美學思想體系的必然要求。

    本文嘗試對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中對18世紀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藝術(shù)風格與審美趣味所作的分析、這種分析在他前批判期美學中所占的位置、對他在批判期所建構(gòu)的美學思想體系又有哪些影響等問題展開討論,并試圖通過這些討論來證明康德的地域美學思想是他重視審美經(jīng)驗的前批判期美學向重視理性分析的批判期美學的過渡,以期引起有關(guān)康德美學思想體系的進一步討論。

    一 《自然地理學》講座

    康德于1755年回到母校哥尼斯堡大學擔任講師,講授形而上學、邏輯學、倫理學、自然地理學等課程。他后來在撰寫《實用人類學》的時候說,他30多年擔任純粹哲學的教學工作中開設(shè)了兩門“以世界知識為目的的講座,亦即(冬季學期的)人類學和(夏季學期的)自然地理”[4]117,注釋①。 康德的《自然地理學》在著名區(qū)域地理學家阿爾夫雷德·赫特納那里得到很高的評價。赫特納認為,康德的《自然地理學》是一部“有名的”地理學著作,它不僅描述了地球,而且“牽涉到人類”②。在這部“牽涉到人類”的“有名的”地理學著作里,康德將傳統(tǒng)的以描述地球地表形相、植物動物和氣候環(huán)境為主的地理學改造為描述地球地表形相、植物動物、氣候環(huán)境與揭示特定地域中的人的種屬特征、民族特性、民俗習慣及其地域?qū)徝烙^念相結(jié)合的綜合性的地理學。他在這部地理學著作中描述和闡釋了18世紀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藝術(shù)風格與審美趣味,表達了他作為人文主義哲學家和批判主義美學家的世界關(guān)懷。

    1757年,康德寫了一個《自然地理學課程》的“綱要與預(yù)告”,他在“綱要與預(yù)告”中說:“我取材于所有的原始材料,翻閱了所有的藏書,除了瓦倫、布豐和盧羅夫關(guān)于自然地理學的一般理由的著作所包含的東西之外,還通讀了一些精明強干的旅行家關(guān)于各個國家的最基本的描繪、各種旅行的普遍歷史、格廷根的新旅行文集、漢堡畫報和萊比錫畫報、巴黎科學院和斯德哥爾摩學院的文集等,以所有與此目的有關(guān)的東西構(gòu)建了一個體系?!保?]4-5這些材料的掌握使康德有條件通過那些旅行家和冒險家的記載和描繪,特別是通過畫報來考察各個國家和各個區(qū)域不同的生活習俗、藝術(shù)風格和審美趣味,即考察那些人們認為“奇異的、非同尋常的、美妙的東西”,借以“說明人們出自自己所生活的地帶的愛好,說明他們的成見和思維方式的多樣性,因為這一切都能夠有助于使人們更切實地了解自己;說明關(guān)于人們的藝術(shù)、行動和科學的一個簡明觀念”[5]10。這說明康德講的雖然是《自然地理學》,但他一開始就考慮到藝術(shù)風格及其審美趣味的鑒賞力在這門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實際價值,而康德的這種研究思路除了他本身所具有的受啟蒙主義影響的人文關(guān)懷以外,還極有可能是受到鮑姆嘉登影響的結(jié)果。

    康德講授《自然地理學》的時候,鮑姆嘉登(1714—1762)的《感性論》已經(jīng)出版。他在哥尼斯堡大學的教學生涯中,不時提到鮑姆嘉登對他的影響。就在上面這個關(guān)于《自然地理學》的“綱要和預(yù)告”中,康德說:“在上一學期,我應(yīng)一些先生們的要求做了這種變更,取代了雖然更為基本的、但卻更為困難的鮑姆嘉登的說明,以此來滿足他們?!保?]10過了幾年,康德又說:“我可以通過一個小小的轉(zhuǎn)彎把我主要因為其教學方式的豐富和精確而選擇其參考書的那位作者,即A.G.鮑姆嘉登,引入同一條道路”[5]311,“我將按照鮑姆嘉登來講授一般的實踐世俗智慧和德性學說這二者”[5]314。對鮑姆嘉登的接受從某個方面證明康德在前批判時期已經(jīng)開始考慮到純粹理性批判與鑒賞力批判之間的關(guān)系。

    1765年,康德又在《1765—1766冬季學期課程安排的通告》中說:“我將講授第一個類別的邏輯學(指‘健康知性的一種批判和規(guī)定’——引者注)?!谶@里,同時材料上非常接近的淵源關(guān)系也提供了在理性批判的時候也關(guān)注一些鑒賞力即美學的機會,其中一方的規(guī)則在任何時候都有助于闡明另一方的規(guī)則,而它們的區(qū)分也是更好的理解二者的手段?!保?]314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前批判時期的康德將“感性完美的科學”與“健康知性”——準確的先天的概念或范疇的領(lǐng)域——相結(jié)合的努力,而他將“理性批判”與“鑒賞力批判”,即美學相互融通的作法作為他批判時期美學理論的基礎(chǔ)。康德所理解的“美學”就是“鑒賞力批判”,在我們今天看到的由康德的學生林克整理出版的《自然地理學》中保存著豐富的有關(guān)“鑒賞力批判”的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康德地域美學思想的豐富性,而且通過這些分析我們還可以得到一個基本判斷:對各個地域環(huán)境中的藝術(shù)風格及其審美趣味的考察和批判不僅是康德自然地理學理論的重要內(nèi)容,而且也是康德整個美學思想理論體系的有機構(gòu)成部分。

    二 “鑒賞的偏離”的闡釋

    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中描述到陸地的時候說:

    關(guān)于亞洲的西藏,更精確的知識會是最重要的知識之一。通過這種知識,我們會獲得所有歷史的鑰匙。這是最高的陸地,也可能比任何別的陸地都更早地有人居住,甚至可能是一切文化和科學的發(fā)源地。尤其是印度人的學問就以相當?shù)拇_定性源自西藏,就像反過來我們的一切藝術(shù)似乎都源自印度斯坦一樣,例如農(nóng)耕、數(shù)字、下棋等等。人們相信,亞伯拉罕就居住在印度斯坦邊界。我要說的是,人類的藝術(shù)和科學的這樣一個發(fā)祥地,很值得花費力氣做出更為仔細的研究。[3]230

    從今天的角度看,康德的某些觀點不無偏頗之處,例如認為“印度人的學問就以相當?shù)拇_定性源于西藏”,但考慮到康德關(guān)于西藏和中國的知識來源十分有限③,這種偏頗也就可以理解。但是,康德在這里把藝術(shù)的發(fā)祥地與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結(jié)合起來,“花費力氣做出更為仔細的研究”的方法無疑具有特殊的美學研究的意義。

    康德在30多年的“純粹哲學”的教學和研究的生涯中,始終致力于調(diào)和經(jīng)驗論與理性論,盡管他的這種調(diào)和是在批判期完成的,但是在前批判期的《自然地理學》中,康德已經(jīng)開始從美學的角度進行這種調(diào)和。謝·伊·波波夫認為,康德著述《純粹理性批判》時,把鮑姆嘉通源于希臘文aisthesis(意為感性知覺)的“美的學說”排除在純粹理性之外,認為對判斷力的批判“只具有經(jīng)驗的性質(zhì),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學”,但后來他改變了自己的觀點,在《判斷力批判》中把對美的批判評價也列為“理性的一般原則”[6]34。這使康德的美學思想出現(xiàn)了矛盾,美的判斷力到底是感性經(jīng)驗的知識還是“理性的一般原則”的知識,這個矛盾在《自然地理學》中已經(jīng)有所顯露??档抡f:

    至于我們的知識的源泉和起源,我們?nèi)家词菑募兇饫硇砸词菑慕?jīng)驗汲取知識的,此外,甚至理性也在指導著經(jīng)驗。[3]157

    但是,與其說這是康德美學思想的矛盾,還不如說這是康德在試圖以鑒賞力的分析來調(diào)和經(jīng)驗論與理性論??档乱环矫娉姓J我們的知識既來自純粹理性,又來自經(jīng)驗;另一方面又認為理性高居于經(jīng)驗之上,對經(jīng)驗具有指導作用。在這個基本觀點的決定下,康德肯定了人的鑒賞力存在著彼此的偏離。他說:

    我在這里把鑒賞理解為對普遍使感官滿意的判斷。觸及我們感官的東西的完美或不完美,我們將從人的鑒賞的偏離看出,在我們這里極其多的東西都基于成見。[3]318

    康德后來在《判斷力批判》中給鑒賞下的定義是:“鑒賞是評判美者的能力?!保?]210,注釋①但“鑒賞判斷不是知識判斷,因而不是邏輯的,而是審美的,人們把它理解為這樣的東西,它的規(guī)定根據(jù)只能是主觀的”[7]210。既然是主觀的判斷,鑒賞判斷就有差異性,就存在“鑒賞的偏離”。

    在《自然地理學》中,康德從眼睛的判斷、聽覺的判斷、味覺的判斷和嗅覺的判斷列舉了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因“鑒賞的偏離”而造成的審美的“成見”。例如,“大多數(shù)東方民族對大耳朵有一種特殊的樂趣”;“中國人不喜歡我們的音樂”;霍屯督人認為“用紅粉筆給自己畫出六道紋特別美”;“阿拉伯人用圖案給自己的皮膚刺身”;“中國人視之為美的人,高大肥胖,小眼睛,寬額頭,短鼻子,大耳朵,如果是男人,就有粗獷的聲音和大胡子?!袊倥蛲甑墓愣_大不過3歲孩子。睫毛低垂,從不露手,此外白皙且足夠美”[3]317-318;“中國金魚由于優(yōu)美的金色和其他顏色而為中國人鐘愛。它是自然界最美的魚,手指般長,從頭到半身都是紅的,其余的部分連同簇狀結(jié)束的尾巴都是鮮亮的金色”[3]343;暹羅(泰國)人“在繪畫上,他們像中國人那樣畫驚人的、純?nèi)徊豢赡艿氖挛铩保?]384;若開(緬甸)“這個國家的居民給他們的孩子在額頭上置一個鉛片,以便把他們的額頭壓寬。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美”[3]386;“孟加拉總的來說有很偉大的藝人。他們的畫布超越了一切可能的精致”[3]388;“明格列利亞、格魯吉亞和伊梅列利亞是美女的溫床”[3]406;“波斯人詼諧乖巧。 他們非常喜愛詩,甚至根本不懂波斯文的人也喜歡”[3]396;等等。康德在這里已經(jīng)將人物美、色彩美、服飾美、音樂美和繪畫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差異用“普遍使感官滿意的判斷”加以描述和闡釋,而這些藝術(shù)風格和審美趣味的差異來自于“鑒賞的偏離”。

    與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關(guān)于美的判斷不需要概念、沒有欲念功利和必然引起普遍快感的看法不同,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中基本上是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人的審美觀念的影響來展開他的“鑒賞力批判”的。具體來說,康德是從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制約和影響的人的種屬特征及其性格氣質(zhì)、體表形象、生活習俗、民族個性的不同來考察藝術(shù)風格和審美趣味的差異。如同康德哲學一般是就對象的顯現(xiàn)來探索它們的表象及其先天判斷的合理性一樣,康德所闡釋的各個地域環(huán)境中的“眼睛的判斷”、“聽覺的判斷”、“味覺的判斷”和“嗅覺的判斷”實際上已經(jīng)涉及到如他自己所說的“完美或者不完美”的先天綜合判斷的合理性問題。由于他的“完美或者不完美”的審美判斷帶有明顯的德意志民族精英意識的痕跡,這使得他自己的鑒賞力判斷也出現(xiàn)了“偏離”,而這種“偏離”依舊受到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制約和影響,拿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在經(jīng)過德國、環(huán)繞整個地球的平行線以及這邊和那邊若干度上,也許是陸地上最高大和最漂亮的人”[3]310。

    康德所描述的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物美、音樂美、色彩美和繪畫風格上的“鑒賞的偏離”,實際上是地域?qū)徝烙^念使之然。地域不同、習慣不同、人種不同、民族習性不同自然帶來不同的鑒賞力判斷。在康德看來,這種“偏離”的基礎(chǔ)建立在“普遍使感官滿意的判斷”之上。也就是說,美的判斷具有“理性的一般原則”——康德后來把它表述為與知性為認識能力制定先天法則和理性為欲求能力制定先天規(guī)則一樣的由判斷力為愉快和不快的情感制定的先天規(guī)則[7]177——的特點。本來美的判斷不需要借助知解力和概念,美的對象既然是引起普遍快感的對象,它就應(yīng)該使人對同一個對象表現(xiàn)出同樣的美感,但就不同地域環(huán)境中的人來講,未必能夠達到此目的。因地域環(huán)境的不同而出現(xiàn)的這種鑒賞力的“偏離”,其實是他們所生活的“外部感官對象”,即自然界所決定的。因此,這種“偏離”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的理性給與我們純粹的理性知識;但我們卻是通過感觀獲得經(jīng)驗知識的。不過,由于我們的感官并不超出世界,所以我們的經(jīng)驗知識也只是延伸到當前世界”[3]157。按照康德“認識世界就是認識人和自然”的邏輯,“當前世界”包括了當下的人生活在其中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也就是說,特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特殊的審美鑒賞力,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的鑒賞力的形成首先受制于他所生活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康德對“鑒賞的偏離”的闡釋最重要的啟示在于,雖然美的判斷依據(jù)人的主觀情感,這種主觀情感對美的判斷具有一般的理性原則,即同一個美的對象的判斷對所有人在“愉快與不愉快”基礎(chǔ)上的判斷具有普遍一致性,也就是他后來在《判斷力批判》中所講的“鑒賞判斷本身就帶有審美的量的普遍性,那就是說,他對每個人都是有效的”,這種“普遍的有效”表現(xiàn)為“普遍贊同”[8]261-262。 但是,在受到特定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氣候所決定的人種屬性、性格氣質(zhì)、生活習俗等因素的影響下,一個美的判斷也會出現(xiàn)“鑒賞的偏離”。這說明在審美實踐中,美的判斷除了受制于主觀的情感因素的制約外,還受制于客觀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制約。

    三 山區(qū)氣候與鄉(xiāng)愁悲劇

    除了對“鑒賞的偏離”進行闡釋外,康德還在《自然地理學》中研究了不同氣候條件下人的性情氣質(zhì)及其對美的判斷能力。他認為,“冷淡麻木的氣質(zhì),純粹是長期居住在寒帶影響的殘余”[5]446,“在熱帶,人在所有部分上都成熟更早,但未達到溫帶的完善性”[3]314,“溫帶,尤其是溫帶中間部分的居民比世界上人的任何其他種屬身材都更漂亮、更勤勞、更詼諧、在其情欲方面更節(jié)制、更有理智”[3]316??档轮宰鞒鲞@種判斷,其原因在于“人是為整個地球創(chuàng)造的,而且正是由于人的身體由大自然如此構(gòu)造,以至于他通過適應(yīng)每一種氣候而即便是氣候極為不同也能夠居住,也許部分地產(chǎn)生出不同的民族個性”[3]238。很顯然,康德在這里所闡釋的氣候影響人的觀點與孟德斯鳩(1689—1755)的觀點一脈相承④。

    孟德斯鳩于1748年發(fā)表《論法的精神》,強調(diào)氣候影響人的體質(zhì)結(jié)構(gòu)和性格感情,從而影響人對社會的看法,而立法者的責任是盡可能地消除這種影響。他認為,特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人的情感氣質(zhì)有著直接的影響,不同的地域決定不同的審美情趣。他以歌劇為例說:“我看過英國和意大利的歌劇,同樣的劇目,同一批演員,可是音樂在兩個國家所產(chǎn)生的效果卻截然不同,一個靜如處子,一個動如狂漢,真是不可思議。”他甚至認為,北方氣候寒冷,“人的惡習少而美德多”,溫暖地區(qū)的人“惡習無常,美德也無常”[9]273-274。孟德斯鳩這種“關(guān)于人類從屬于自然的見解”[10]85,不僅對地理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對美學和人類學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康德是受其影響最為明顯的一位美學家。

    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中有一段關(guān)于山區(qū)氣候與鄉(xiāng)愁悲劇的分析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地域美學思想??档聫纳絽^(qū)的自然氣候、稀薄的空氣、肌肉的疲勞現(xiàn)象以及生產(chǎn)和生活資料的缺乏推導出山區(qū)地域環(huán)境影響人的兩個后果:一個是性格氣質(zhì),“圍繞山以及在山上居住的人們十分強壯和勇敢,并且力圖以所有的方式來捍衛(wèi)自己的自由”[3]246-247,“在山區(qū),人們堅韌、活潑、勇敢,熱愛自由和其祖國”[3]316;另一個是鄉(xiāng)愁悲劇,“據(jù)說山區(qū)的空氣是鄉(xiāng)愁,特別是瑞士人鄉(xiāng)愁的原因,因為瑞士人如果來到別的國家,特別是在聽到其民族歌曲時,就變得郁郁寡歡,甚至當人們不允許他們返回故鄉(xiāng)時因此而死”,但康德同時又認為產(chǎn)生鄉(xiāng)愁甚至悲劇的“另一個根據(jù)在于同一些人因養(yǎng)家糊口而必須花費更大的力氣”[3]247。他說:“瑞士人的鄉(xiāng)愁是意識到不可能時的一種渴望或者一種追求?!驗榇?,再沒有比意識到不可能達到目的時竭盡全力而更讓人難受了?!弊匀画h(huán)境的惡劣使人的生活變得十分簡單,而“生活越簡單,心靈和欲望的沖動就越強”[3]248。過了四十多年,在康德寫完他的“三大批判”以后,依然堅持這一觀點:

    在瑞士人(而且如我從一位見多識廣的將軍口中聽到的那樣,一些地區(qū)的威斯特法倫人和波莫瑞人也一樣)被安置在別的州時侵襲他們的鄉(xiāng)愁,是通過喚回其少年時代的無憂無慮和鄰里聚會的景象而激起對他們曾享受的非常質(zhì)樸的生活樂趣的那些地方的一種渴望的結(jié)果,……這種鄉(xiāng)愁侵襲一個缺少錢財,但卻通過兄弟關(guān)系和親戚關(guān)系結(jié)合起來的行省的那些鄉(xiāng)下人,要甚于侵襲忙于賺錢、把patria ubi bene[活得好的地方就是祖國]當作座右銘的人。[4]171

    這實際上已經(jīng)將“悲劇的誕生”放在由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經(jīng)濟生產(chǎn)要素相結(jié)合的土壤上來考察了??档滤U釋的生長于瑞士山區(qū)的人的鄉(xiāng)愁甚至悲劇形成的原因,體現(xiàn)了康德地域美學思想的獨到之處,這就是以人為中心,雖然重視人地關(guān)系,但并不單純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出發(fā),強調(diào)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決定性作用,而是結(jié)合人的現(xiàn)實生存社會環(huán)境,尤其是受人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所影響的情感來分析某一個地域中的審美意識。這使得他的地域美學思想克服了孟德斯鳩氣候環(huán)境決定論的缺陷而顯示出完美的批判色彩,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闡釋的人地關(guān)系及其美學思想和阿爾夫雷德·赫特納提出的“美學地理學”提供了批判的對象。

    康德關(guān)于“山區(qū)氣候與鄉(xiāng)愁悲劇”的闡釋對我們認識先秦時期秦國的“高上氣力”和屈原的悲劇不無啟發(fā)意義。從秦地出土的直首豎尾、四肢卷曲、虎視眈眈的陽陵虎符和氣勢恢宏的秦故都雍城布局以及《詩·秦風》中可以看到,先秦時期的秦國是一個崇尚武力、以“尚首功”為最高榮譽的國家,秦民族也是一個“手可裂虎兕”的民族,而這種民族精神來自于秦國的地理環(huán)境。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關(guān)中沃野千里,民好稼穡,“及秦文、德、繆居雍,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獻公徙櫟邑,櫟邑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11]3261。班固也說,秦之“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zhàn)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故《秦詩》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攜行’”[12]1644。地處山林、迫近戎狄的地理環(huán)境使秦民族從一開始就以“十分強壯和勇敢,并且力圖以所有的方式來捍衛(wèi)自己的自由”的民族個性登上“爭于力”的歷史舞臺,并最終成為掃蕩六合、一統(tǒng)天下的強國。而作為秦國地域?qū)徝酪庾R表現(xiàn)的《詩·秦風》也以車馬兵戎、尚武田狩為主題,表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見 “‘在其版屋’,則知秦野西戎之宅”[13]卷四《三都賦序》。

    屈原懷抱選賢任能、強楚一統(tǒng)的政治抱負,以九死未悔的精神上下求索,終至“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依彭咸之所居”,屈原的悲劇也是“意識到不可能時的一種渴望或者一種追求”。另一方面,屈原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作出彪炳千秋、感動天地的具有濃郁荊楚地域色彩的作品,其原因在于“江山之助”和他“心靈獨有的安寧”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講到“三楚”之地的物產(chǎn)及其風俗習慣時說:“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郢之后徙壽春,亦一都會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與閩中、干越雜俗,故南楚好辭,巧說少信。江南卑濕,丈夫早夭?!保?1]3268司馬遷的記載有一點非常重要,這就是“南楚好辭,巧說少信。江南卑濕,丈夫早夭”。這里的“好辭”與他在《史記·屈原列傳》中稱揚屈原“嫻于辭令”和“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的“好辭”的意思一致,大概是說語言的華美和注重修辭的口才,而“好辭”是作賦的前提。

    屈原和他的弟子皆為南楚之人,故《隋書·經(jīng)籍志》有“宋玉、屈原,激清風于南楚”[2]1090之譽。 劉師培也以為“水道交通有數(shù)益焉。輸入外邦之文學,士之益也;本國物產(chǎn)輸入外邦,商之益也;船舶交通,朝發(fā)夕至,行旅之益也;膏腴之壤,資為灌溉,農(nóng)之益也”,“而荊、吳、楚、蜀之間,得長江之灌輸,人文蔚起”[14]《南北學派不同論·總論》。 楚有江河湖泊之利,物產(chǎn)豐富,水利交通較北方發(fā)達,所以能成為人文薈萃之地。交通發(fā)達帶來文化交流的頻繁和人際交往的增多,由此出現(xiàn)“好辭”的社會現(xiàn)象。作為“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的屈原,不會不受到“南楚好辭”之風的影響。后人以“楚辭”來命名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南楚好辭”的地域文化色彩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事實上,班固就這樣看。《漢書·地理志》說楚國:“信巫鬼,重淫祀?!汲t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于吳,招致天下之娛游子弟,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興于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亦都壽春,招賓客著書。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文辭并發(fā),故世傳《楚辭》。 其失巧而少信?!保?2]1666-1668如果說司馬遷所講的“江南卑濕,丈夫早夭”指的是楚國的自然氣候?qū)Τ俗晕曳毖艿挠绊?,那么班固所講的“信巫鬼,重淫祀”則是指楚國的社會習俗。但是,二者有著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敖媳皾?,丈夫早夭”的自然氣候決定著楚人對生命和死亡的態(tài)度;楚人好巫、家為巫史的現(xiàn)象又來自對死亡的恐懼所產(chǎn)生出來的對死亡的超越。

    從康德的論述可以看出,瑞士人的鄉(xiāng)愁和悲劇意識,無不受到特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這種影響使藝術(shù)作品浸染上鮮明的地域?qū)徝烙^念。地域?qū)徝烙^不是單純的鄉(xiāng)土觀念,與所謂的“地域色彩”也有所區(qū)別。地域?qū)徝烙^是特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在人們頭腦中的審美創(chuàng)造性的反映,它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審美意識。只有當作家或藝術(shù)家觀念地改變著自然界和把改變的自然界納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維時,才能形成地域?qū)徝烙^。從理論形態(tài)上看,地域?qū)徝烙^是一個集合式的同心圓。如果從整個地球來看,一個大陸可以有圍繞這個大陸中心所特有的審美趣味,例如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中所闡釋的歐洲大陸與亞洲大陸的地域?qū)徝烙^念;而每個大陸中的國家又有這個國家因疆域而形成的獨特的地域?qū)徝烙^念,一個國家中由于區(qū)域環(huán)境的不同又培育出各不相同的地域?qū)徝廊の?。康德在上面所列舉的各個大陸、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藝術(shù)風格以及山區(qū)氣候與鄉(xiāng)愁悲劇之關(guān)系的分析已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黑格爾所比較的古希臘的道芮斯、伊俄尼亞和科林特三種柱式⑤,以及中國古代的齊魯、燕趙、秦晉、巴蜀、吳越地區(qū)表現(xiàn)出來的審美趣味的差異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這一點。

    四 地域環(huán)境與審美趣味

    從康德的美學思想中可以看到,他在試圖用審美判斷力來彌合人的認識能力和人的欲望能力之間的鴻溝時,并沒有忘記審美經(jīng)驗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我們可以在他的《自然地理學》中發(fā)現(xiàn),他所闡釋的“鑒賞的偏離”及其產(chǎn)生這種“偏離”的“普遍一致性”,實際上成為他關(guān)于“判斷力批判”體系的有機構(gòu)成部分。

    鄧曉芒認為,康德的整個哲學思想具有明顯的人類學立場?!罢怯捎谶@種人類學的視野,才使康德在把他的眼光放到作為人類學一部分的美學中來的時候,具有遠遠超出就事論事的經(jīng)驗派美學家們和脫離人而構(gòu)思的唯理派美學家們之上的敏銳性和深刻性?!梢姡瑥娜祟悓W的意義上來探討他在《判斷力批判》中所涉及的美學思想,不論對理解他的《判斷力批判》還是對理解他的美學,都是極其重要的”[15]3。鄧曉芒指出的康德美學思想的人類學特征無疑是正確的。其實,康德的《自然地理學》正是他在地理學研究的人文轉(zhuǎn)向中以人類學理論體系和自然科學理論體系相結(jié)合來展開研究的產(chǎn)物,從某種意義上說,康德的《自然地理學》實際上也可以被看成是一部人文地理學的專著。但我們更想說的是,康德的人類學思想與他的美學思想都離不開他的自然地理學思想,就像他的太陽系起源的天體演化假說之于他的純粹理性批判思想一樣,他的地域美學思想是他建構(gòu)整個美學思想體系的基礎(chǔ),也是他重視審美經(jīng)驗的前批判期美學向重視理性分析的批判期美學的過渡思想。因此,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中所涉及到的地域美學思想對于理解和掌握康德的整個美學思想體系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再注意到當代中國的實踐存在論美學、生態(tài)美學和環(huán)境美學以及文學地理學——“文學地理學”這個學科概念也是最早由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中提及⑥——的探討,康德《自然地理學》的美學思想就更值得我們?nèi)グl(fā)掘了。

    黑格爾在評價康德美學思想的時候說,康德“由于把自然和藝術(shù)中的美的對象,和適應(yīng)目的的自然產(chǎn)品聯(lián)系起來,康德接近于了解到有機體與生命的概念,不過他考慮這些對象和產(chǎn)品,卻純粹從判斷它們的主觀方面的思考著眼”[16]71。這樣的思考使得康德在面對同一個審美對象時往往從主觀方面來進行審美判斷。在《自然地理學》中,康德曾提到這樣一個事實:“從埃特納山的高處,人們極舒適地盡情眺望世界,不僅望到墨西拿城,而且望到整個地區(qū)和西西里島。這類山上的純凈空氣也使得人們從這里觀看比能夠設(shè)想的還更壯觀和更美得多的星空。但這樣的地區(qū)的居民多半像埃特納山附近的居民一樣對這樣的刺激無動于衷?!保?]257我們沒有材料證明到底是康德在這里描述的“星空”的審美差異引發(fā)了康德關(guān)于美的判斷需要建立在有修養(yǎng)的心靈之上的“普遍的正確性”的理論,還是恰恰相反,但康德以及他所提到的“山區(qū)居民”對同一個美麗的星空所產(chǎn)生的審美差異卻正好揭示出一個有關(guān)地域美學理論的普遍性原則,即地域?qū)徝烙^念的形成與判斷力的形成一樣,需要有一定的心靈修養(yǎng)和掌握審美的普遍的正確性。

    由康德我們知道,審美判斷是一種無利害關(guān)系的鑒賞力判斷。在審美判斷中,只要夾雜著極少的利害感在里面,那就不是審美判斷,而是一個認識能力的判斷,或者是一個欲求能力的判斷。但是在實踐中又的確存在著我們對同一個對象表現(xiàn)出不同判斷的事實,康德自己也指出過這個事實。他說:

    如果有人來問我,對于眼面前看到的宮殿我是否發(fā)現(xiàn)它美,我固然可以說:我不愛這一類徒然為著人們瞠目驚奇的事物,或是,像那位伊諾開的沙赫姆(美洲土人酋長——譯注)那樣來答復(fù),他在巴黎就沒有感到比小食店使他更滿意的東西;此外我還可以照盧騷的樣子罵大人物的虛榮浮華,不惜把人民的血汗浪費在這些無用的東西上面;最后我還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假使我在一個無人住的島上沒有重新回到社會里的希望,即使只要我一想念就會幻出一座美麗的宮殿,我也不愿為它耗費這種氣力,即使我已經(jīng)有了一個住得很舒適的茅屋。[8]250-251

    在對宮殿的表象進行判斷的時候,這里面如夾雜著利害關(guān)系(小食店,欲求的嗜好以及溫飽)或道德感(人民的血汗,大人物的虛榮浮華),這種判斷則不是審美判斷。如果是審美判斷,則必然涉及到審美趣味問題。

    審美趣味指的是對審美對象的享受并判斷其價值的能力。康德在啟蒙主義影響下,從人的本源共同性出發(fā),建立了審美趣味的普遍有效性,即如果對象對感官來說屬于客觀的感覺并聯(lián)系著情感,則這個對象給與感官的審美趣味就具有主觀的客觀性——對一切人來說這個對象都是美的對象。也就是說,審美趣味首先是建立在對象的客觀有效性和主體的普遍有效客觀性上。因此一個時代、一個民族和一個地域具有共同的審美趣味——如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中所描述的各個地域中的審美趣味——或者說是審美的“成見”。

    在地域美學的語境下,沒有“好的審美趣味”、“高尚的、正確的審美趣味”之說,只有不同的審美趣味的區(qū)分。我們不能說在康德生活的那個世紀中國婦女的“三寸金蓮”和“不露手臂”與歐洲貴族婦女的鯨骨雕花束胸裝誰美誰不美,誰的審美趣味正確或者不正確,誰的審美趣味低下或者高尚,因為這些各自保有的審美時尚是那個時代各自的民族個性,是她們美化日常生活的結(jié)果,自然也是她們的地域?qū)徝廊の兜慕Y(jié)果。

    我們之所以強調(diào)特定地域環(huán)境中的審美趣味首先建立在對象的客觀有效性和主體的普遍有效客觀性上,其根本原因在于康德所講的“一個具有客觀的普遍有效性的判斷也往往是在主觀上有效而已,那就是說,假使這判斷對于包含在某一概念里的一切是有效的,那么它對于每個用這概念來表示一個對象的人也是有效的”[8]260。也就是說,相同時間的不同空間下每一個獨立存在的地域環(huán)境就是一種共同的審美趣味產(chǎn)生的根源,生活在同一個地域環(huán)境中的人因為擁有共同的“心意狀態(tài)”而有著相同的審美趣味。這種審美趣味雖然說是每個人從心中對這個地域環(huán)境的各種表象得出的鑒賞判斷,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來自于他所生活的這個地域環(huán)境。因此我們可以說,地域?qū)徝琅袛嗍且粋€民族在特定空間和時間內(nèi)作為客觀判斷的全體共同的審美趣味,它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審美意識。每一個民族,甚至每一個部落、族群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它們沒有高下之分,只有“鑒賞的偏離”和“審美的成見”。

    五 余論

    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中從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制約和影響的人的種屬特征、性格氣質(zhì)、生活習俗等視域考察了18世紀各個國家和地區(qū)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和美的鑒賞,在孟德斯鳩“人從屬于自然和氣候”的思想基礎(chǔ)上建構(gòu)起他的地域美學思想體系??档碌牡赜蛎缹W思想是他前批判期的美學思想的代表,也是他整個美學思想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在《自然地理學》中所闡釋的受地理環(huán)境決定所產(chǎn)生的藝術(shù)風格和審美趣味的差異、鑒賞力的偏離、山區(qū)氣候和鄉(xiāng)愁悲劇的關(guān)系等有關(guān)美學思想,為他在批判期所作的《判斷力批判》奠定了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chǔ)?!蹲匀坏乩韺W》中所作的美學闡釋,大多是審美判斷的經(jīng)驗的闡釋,這些闡釋審美經(jīng)驗的觀點在《判斷力批判》中得到理性批判的升華。正如康德自己所說:“審美判斷之經(jīng)驗的解釋常??梢宰鳛殚_始,把材料收集起來供給一個較高級的考察?!保?]324如果說康德的《判斷力批判》較之于《自然地理學》是對美學的“一個較高級的考察”的話,那么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的美學思想,比如,審美判斷力出自知解力與想象力的自由活動、美是不借助概念和知解力而被感覺為一種引起普遍快感的對象等等,幾乎都可以在康德的《自然地理學》中找到理性批判的萌芽。特別是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中所指出的“鑒賞的偏離”和鑒賞是“對普遍使感官滿意的判斷”的思想,不僅成為他批判期美學著重研究的對象,而且以其所蘊含的人與自然環(huán)境、普遍與特殊、目的與手段、概念和對象的融合而成為地域美學思想的重要基礎(chǔ)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講,康德的《自然地理學》是地域美學思想的一部奠基之作。

    注釋:

    ①參:林克1802年所寫康德《自然地理學》的“編者前言”??档略诿枋龅綒W洲大陸的意大利時提到,“1751年,皮埃蒙特諸山之一成為一座噴火山”,這可證明康德的《自然地理學》著述于1751年之后和1802年之間。這個期間,康德完成了他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1787)、《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判斷力批判》(1790)。

    ②阿爾夫雷德·赫特納認為:“在主要論點上,格尼斯堡哲學家康德的有名的《自然地理學講演》基本上是贊同這兩部著作(指荷蘭地理學家呂洛夫斯的《關(guān)于地球的數(shù)理的和自然的知識導言》與瑞典地理學家托·貝克曼的《關(guān)于地球的物理描述》兩部著作——引者注)的,不過這些講演也牽涉到人類,并且以附錄的形式寫了一個簡短的地志。”〔參見:(德)阿爾夫雷德·赫特納《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zhì)和方法》,王蘭生譯,張翼翼校,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86頁〕。

    ③在康德撰寫《自然地理學》的時候,關(guān)于中國和西藏的知識在德國少得可憐??档隆蹲匀坏乩韺W》的編者林克在“附釋”中說:“關(guān)于中國,即便是按照最新的游記,我們確知的也不到一半?!R戛爾尼到中國的旅行幾乎根本沒有擴展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知識,而只是使得神話般的傳說廣為流傳?!倍P(guān)于西藏的知識則是通過喬治的《西藏詞典》(羅馬,1762)、塞繆爾·特納的《出使西藏大喇嘛宮廷記》(倫敦,1800)等著作“獲得許多啟蒙”(李秋零主編:《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邏輯學、自然地理學、教育學》,第234頁)。

    ④有兩個理由證明,一個是孟德斯鳩于1748年發(fā)表《論法的精神》,康德的《自然地理學》寫作于1751年之后;另一個是康德自己在《自然地理學》中論述到熱帶人和溫帶人的不同特征時說:“孟德斯鳩完全正確的判斷,正是使得印第安人和黑人如此懼怕死亡的那種嬌嫩,常常使他們比懼怕死亡還更加懼怕歐洲人能夠經(jīng)受的許多東西?!保ɡ钋锪阒骶帲骸犊档轮魅返?卷《邏輯學、自然地理學、教育學》,第315頁)

    ⑤黑格爾指出:“建筑風格上的差異最突出的表現(xiàn)在柱子上面,我們在這里只提各種柱式的主要特征。最著名的柱式有道芮斯、伊俄尼亞和科林特三種,這些柱式在美和符合目的性兩方面不但是空前的,而且是絕后的?!薄玻ǖ拢┖诟駹枴睹缹W》第三卷上冊,朱光潛譯,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版,第77—82頁〕朱光潛先生在翻譯時有個注解:“道芮斯(Doris),希臘北部的小山城;伊俄尼亞(Ionia)在小亞細亞西海岸上,古希臘的殖民地;科林特(Corinthia)在希臘北部一個半島上。這三種古典型建筑的風格差異主要從柱式上見出?!焙诟駹査赋龅牡儡撬怪降摹皣烂C的、樸質(zhì)無華的男人氣概”、伊俄尼亞柱式的“苗條和秀美動人”、科林特柱式的“細而長,雕飾得更富麗,顯出更高的審美趣味”以及它們各自在柱高與粗度的比例關(guān)系上不同而給人形成的美感不同外,還受到它們各自所處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即山地、海岸和半島的制約。

    ⑥“文學地理學”這個學科概念也是最早由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中提及:“歷史涉及就時間而言前后相繼地發(fā)生的事件。地理學則涉及就空間而言同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后者按照研究的不同對象,又獲得不同的名稱。據(jù)此,它時而叫做自然地理學、數(shù)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時而叫做道德地理學、神學地理學、文學地理學或者商業(yè)地理學?!保ɡ钋锪阒骶帲骸犊档轮魅返?卷《邏輯學、自然地理學、教育學》,第162頁)康德在這里提及“文學地理學”的事實證明,康德承認在特定地域里發(fā)生的文學現(xiàn)象也是地理學研究的對象之一,而文學是審美意識的形象化反映,也就是說,康德把地理環(huán)境中的審美意識納入到自己的批判視域進行研究,從學科的層面表現(xiàn)了康德的地域美學思想。

    [1]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魏徴,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3]邏輯學、自然地理學、教育學[G]//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學科之爭、實用人類學[G]//康德著作全集:第7卷.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前批判時期著作Ⅱ[G]//康德著作全集:第2卷.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蘇聯(lián))謝·伊·波波夫.康德和康德主義[M].涂紀亮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判斷力批判[G]//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8](德)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M].宗白華譯//宗白華全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9](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徐明龍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

    [10](德)阿爾夫雷德·赫特納.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zhì)和方法[M].王蘭生譯.張翼翼校.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

    [1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3]蕭統(tǒng).文選[M].李善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

    [14]劉申叔遺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15]鄧曉芒.冥河的擺渡者——康德的《判斷力批判》[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16](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9.

    On Kant’s Regional Aesthetics

    ZHONG Shi-lu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6,China)

    Kant’s regional aesthetics is fully demonstrated in his Physical Geography,in which starting from the geographically influenced characteristics of certain species,one’s character and temperament,one’s life style and custom,Kant does a survey on the artistic style and aesthetic interests of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18th century.Kant’s regional aesthetics is based on Montesquieu’s belief thatman is subjected to nature and climate.Regional aesthetics,as an integral part of his aesthetic system,is the transition from pre-critical period of aesthetics to critical period of aesthetics.All his thoughts expressed in Physical Geography,such as the artistic style and aesthetic interests are influenced b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ppreciation is the satisfied recognition as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ountain climate and nostalgia tragedy,laid a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Critique of Judgment.Thus,Physical Geography is one of themost importantworks in Kant’s aesthetic system.

    Kant;regional aesthetics;Physical Geography;geographical environment;the deviation of appreciation;mountain climate;nostalgia tragedy

    B83-02

    A

    1000-5315(2013)06-0063-09

    [責任編輯:唐 普]

    2013-03-21

    鐘仕倫(1953—),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康德趣味美學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nèi)感覺和注意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8
    藝術(shù)百家
    電影文學(2017年15期)2017-12-26 12:24:06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午睡的趣味
    特別文摘(2016年24期)2016-12-29 21:03:08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妙趣橫生的趣味創(chuàng)意
    康德是相容論者嗎?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5
    對康德空間觀的誤解及詰難的澄清與辯護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2
    厦门市| 琼中| 景德镇市| 昌平区| 两当县| 临猗县| 长岭县| 邹城市| 辽源市| 苍溪县| 武乡县| 友谊县| 博野县| 台南市| 贵南县| 库伦旗| 开鲁县| 历史| 德令哈市| 柘城县| 马关县| 阳城县| 永城市| 交口县| 武胜县| 阳山县| 原阳县| 沾化县| 嘉定区| 和硕县| 莱西市| 水富县| 安多县| 邳州市| 岳阳县| 扎囊县| 新安县| 九寨沟县| 珲春市| 沅陵县|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