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晉曉
古詩文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古詩對話,與文化同行”的過程。通過古詩文這一特殊的載體,穿行在歷史的長河中,沐浴在文化的熏陶中,人本身的修養(yǎng)會不自覺的提高,所以積累與背誦一定數(shù)量古詩文,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們要談的古詩文包括古詩詞、文言文。
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1—6年級共12冊,每冊都錄入了3—5篇古詩文,而且分散在上半學期和下半學期兩個時間段中。加在一起也就50多篇古詩文。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160篇(段)。附錄中推薦古詩75首。很顯然,我們需要以教材為主進行發(fā)散性學習,讓積累與背誦成為老師和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習慣。
《牧童》、《舟過安仁》、《清貧樂·村居》是人教版10冊第2單元“永遠的童年”的講讀課文。詩詞中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讀著這些詩詞,頓覺清新的鄉(xiāng)土氣息撲面而來,濃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間。兩首詩可以一課時完成,有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要通過交流課外搜集的有關古代兒童生活的詩,全面體會童年的情趣和快樂,在學習中再次回味、體驗妙趣天成、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一節(jié)課下來,不但輕松學習了兩首古詩,還可以交流到更有趣的內容:《小兒垂釣》、《池上》、《所見》、《村居》、《宿新市徐公店》、《四時田園雜興》、《溪居即事》、《回鄉(xiāng)偶書》、《稚子弄冰》等,留下的板書是:臥月明、笛弄晚風、張傘、使風、垂釣、偷采白蓮、捕鳴蟬、放紙鳶、追黃碟、學種瓜、去卻門、弄冰、折菊,畫面和情景簇擁而至,那一幕幕的生活場景,在一首首古詩中重現(xiàn),我們穿越時空,感受了那遙遠的古代孩子們的童年生活。雖然事隔千年,卻就像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這樣真正達到了“品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的目標。
詩里詩外一脈情,學習古詩文,可以有意識地以主題歸類學習。
1.同一主題的詩詞的歸納?!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送別詩,可以結合的古詩有《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賦得古原草送別》、《別董大》、《山中送別》等,為了增加學習興趣,可以再感受送別的方式:以目光、酒、歌、話語等方式送別進行主題學習。
《牧童》、《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是田園詩,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可以結合古詩《四時田園雜興》等。
《秋思》是思鄉(xiāng)詩,可以結合的古詩有《泊船瓜洲》、《回鄉(xiāng)偶書》、《靜夜思》、《雜詩三首》、《月夜憶舍弟》、《水調歌頭》等。
王安石的《梅》是詠梅詩,可以結合的有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詩中的雪、梅都是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征,還可以結合盧梅坡的《雪梅》,詩中雪、梅為爭春發(fā)生了“磨擦”,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不同風格、不同角度、不同觀點的古詩文歸類學習,不僅有利于積累和背誦,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也會有很好的補充作用。
2.同一詩人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詩文的歸納。我們喜歡的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她的詞獨樹一幟,登峰造極,被稱為“詞國女皇”。她早年生活在文化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里,過著悠閑幸福的生活。人到中年,宋朝與金兵作戰(zhàn),節(jié)節(jié)敗退,李清照流亡江南,丈夫也去世了。她承受著國破、家亡、夫死的悲痛,晚年生活孤苦凄涼,作品的風格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
品讀一首詞,其實也是在品讀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我們還可以通過一組詞來完成這種感受、這種體驗。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寫的是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怡然美景躍然紙上。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人以其纖細的心靈去感受大自然的變化,見著了一夜風雨,不由自主有了惜花的愁懷,體現(xiàn)了女詞人純凈的心靈和高雅的情趣,“綠肥紅瘦”是對春光的留戀啊!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环N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詞是寫婚后丈夫南下,詞人對丈夫的思念,“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描述自己不僅無法暫時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fā)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悲苦,具有時代色彩,表現(xiàn)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一字一淚,纏綿哀怨。
這四首詞是精品,結合詞人李清照的生活背景串起了她的整個人生。積累這樣的古詩詞,除了對詩詞的品讀,更有對當時整個時代背景的感知。
3.文言文的積累與運用。文言文也是古詩文的一部分,所以把它歸進來。二年級上冊編排了寓言故事《坐井觀天》,二年級下冊、三年級下冊、四年級下冊分別編排了寓言故事《拔苗助長》、《守株待兔》、《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紀昌學射》、《扁鵲治病》,五年級下冊編排了古文《楊氏之子》,六年級上冊編排了古文《伯牙絕弦》,六年級下冊編排了古文《學弈》、《兩小兒辯日》,共11篇。
教材中從現(xiàn)代漢語的寓言故事到短小古文的編排序列,是一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過程,目的是要和初中的古詩文學習相鏈接,《語文課程標準》中7—9年級的古詩文學習閱讀要求是這樣表述的: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
課表附錄只推薦了135篇段,離義務教育階段閱讀總量240篇段還有很大一段距離。所以,我們不妨在學習寓言小故事的同時,再補充相應的文言文。例如:學習《坐井觀天》,我們可以結合韓愈的《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還可以結合《莊子·秋水》的原文對照著讀。《守株待兔》結合《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薄锻鲅蜓a牢》結合劉向《戰(zhàn)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蹦限@北轍結合《戰(zhàn)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薄犊讨矍髣Α方Y合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這些文言文寓言故事的共同特點是篇幅短小、易讀易背,用一個小故事闡述一個大道理。“道不遠人”,用最樸素的情懷感染學生,用最凝練的語言熏陶學生,潛移默化地把古詩文的教學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用這樣的方法學習,既幫助學生積累了古詩文,又加強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對世界認知的能力。
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讓我們一起努力,讓積累與背誦成為學習古詩文的一種習慣?!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古典文化的滋養(yǎng)和感染下,努力為孩子們的生命打出最亮麗的底色。
[1]于永正.教海漫記[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出版,1999.
[2]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小學語文教師[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