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秋燕,王俊菊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早在19世紀末,認知心理學家就開始了對閱讀過程的研究(Cattell,1886)。自20世紀中期以來,受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建構(gòu)主義等學科發(fā)展和新興理論的影響,不同的閱讀過程理論逐漸形成。研究方法也由傳統(tǒng)的“眼動研究”等實驗心理學方法逐步過渡到“有聲思維”和“誤讀分析”等社會心理語言學方法。
誤讀分析模式最早為K.Goodman所創(chuàng)立,其指導(dǎo)理論被稱為閱讀界“哥白尼式的革命”(Goodman,1994)。研究者通過觀察學習者誦讀時的各種表現(xiàn)及深入分析誦讀誤讀,對書面信息在人腦中的處理過程做出推斷,以此了解學生的閱讀過程,幫助教師確定教學策略和干預(yù)措施(Goodman,1996)。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誤讀分析模式已成為研究閱讀過程本質(zhì)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國外備受推崇(Flurkey et al.,2008)。然而,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較少,且鮮見對這種方法的推介和使用(閆秋燕、王俊菊,2010)。鑒于此,本文擬從誤讀分析對閱讀過程研究的意義出發(fā),對Goodman的誤讀分析模式進行評介。首先分析誤讀的內(nèi)涵及這一模式形成與發(fā)展,然后綜述該模式在閱讀教學和研究中的應(yīng)用及影響,最后對其在國內(nèi)研究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前景進行探討。
誤讀是指誦讀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與原文不一致的現(xiàn)象,包括語音、詞語、句子等層面的差異。該現(xiàn)象在20世紀上半葉被稱為誦讀錯誤(oral reading error),是誦讀錯誤分析研究的對象,后被 Goodman (1969)改稱為誦讀誤讀(oral reading m iscue)以消除內(nèi)含的負面意義,并沿用至今。Goodman的誤讀分析模式是用以研究該現(xiàn)象的工具,研究者通過分析誦讀誤讀來描述、解釋并評估讀者對閱讀過程的掌控能力,被譽為“透視閱讀過程的窗口”(Ram ig,1975)。
Goodman的誤讀分析模式與早期的誦讀錯誤分析都著重研究誦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與原文不一致的現(xiàn)象,但二者因其指導(dǎo)性閱讀理念不同而有質(zhì)的差異。誦讀錯誤分析早在20世紀初就被用于閱讀教學測試。受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當時的錯誤分析著眼于量化分析,強調(diào)通過練習消除錯誤,閱讀者被視為被動的接受者,能否準確識別詞匯是判斷閱讀能力強弱的重要指標(Leu,1982)。Goodman(1967,1969)通過對兒童閱讀進行長期觀察和研究,發(fā)現(xiàn)誦讀誤讀是構(gòu)建意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每處誤讀對意義的影響不盡相同,它的出現(xiàn)并不意味著閱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有偏差,因此,以量化分析結(jié)果來確定閱讀水平會導(dǎo)致學生傾向于閱讀過于簡單的文本,對閱讀教學極為不利。Goodman(1996,2008)還認為,當時占主導(dǎo)地位的傳統(tǒng)實驗心理學方法多采用孤立的詞句或人為編寫的非真實語篇,不能反映真實的閱讀過程。同時,實驗室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閱讀環(huán)境相去甚遠,無法反映學生自然狀態(tài)下的閱讀情況。雖然默讀最接近真實閱讀,但學生的心理活動無法進行直接觀察。與此相對照,誤讀分析方法采用真實語料讓學生進行誦讀,更便于觀察學生的閱讀過程。通過分析誦讀誤讀,研究者可以推斷學生對語言線索信息及認知策略的掌控能力,從而深入了解學生閱讀能力的優(yōu)勢與不足,并據(jù)此采取相應(yīng)的閱讀教學策略和干預(yù)措施。
事實上,Goodman的誤讀分析模式是其本人及他的合作者們在其閱讀過程理論基礎(chǔ)上提出并加以發(fā)展而來的。
上世紀50、60年代,隨著行為主義的失勢和喬姆斯基在語言學界引發(fā)的革命的影響,研究者開始把目光轉(zhuǎn)向不可觀察的心智活動,并開始以全新的視角看待語言習得。閱讀能力的習得過程也成為關(guān)注的焦點,擺脫了行為主義思想束縛的研究者們也重新開啟了閱讀過程研究。在當時的學術(shù)背景下,Goodman意識到閱讀過程本質(zhì)研究對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開始尋求探測閱讀心理活動的有效方法。60年代初,Goodman開始借助描述語言學理論來理解語言系統(tǒng)在閱讀過程中的作用,認為語言線索系統(tǒng)對閱讀理解具有促進作用(Goodman,1965)。后來受喬姆斯基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理論的啟發(fā),Goodman認識到閱讀的重點不在于每個字詞的準確辨識,而在于獲取文本的深層結(jié)構(gòu)意義。在以上認知的基礎(chǔ)上,Goodman自1963年始通過觀察學生課堂中誦讀行為及分析誦讀過程中的誤讀來獲得對閱讀過程的認識,并以實證研究為基礎(chǔ)制定了誦讀誤讀分類標準(Goodman,1969)。至此,誤讀分析模式初具雛形。
70年代,認知心理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發(fā)展使Goodman受到皮亞杰、維果斯基等學者觀點的影響,對語言學習的社會性和學習者的主動性有了更深的認識。Goodman 60年代后期即提出閱讀是“心理語言的猜測游戲”,強調(diào)閱讀者不是語言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意義的積極構(gòu)建者。基于對閱讀過程認識的更新,Goodman(1970,1973)提出并更新了閱讀過程模式。他的妻子Y.Goodman及其他合作者一起以誤讀分析標準為基礎(chǔ)開發(fā)了誤讀分析量表。(Y.Goodman&Burke,1972)該量表明晰了誤讀分析的具體操作,方便在課堂教學中的推廣使用,被后人視為Goodman的誤讀分析模式形成的標志。
80年代以來,功能語言學對語言使用及其社會功能的強調(diào),使Goodman重新審視閱讀者對語言系統(tǒng)的運用,而當時興起的讀者反應(yīng)論也更新了Goodman對閱讀過程本質(zhì)的認識。受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影響,Goodman認為詞語和句法不可分割,強調(diào)語言的整體性,認為閱讀教學應(yīng)在有意義的環(huán)境中進行,需要是提高閱讀興趣的主要因素。同時,Goodman還指出閱讀是通過語言積極構(gòu)建意義的選擇性過程,是與文本溝通的過程,可以改變閱讀者的知識圖式(Goodman,1996),而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通常借助音形、句法、語義、語用等線索并結(jié)合背景知識來理解文本,因此需要使用預(yù)測、證實、推斷、糾正等策略。因此,誦讀誤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讀者對文本信息的處理和已經(jīng)具備的背景知識,應(yīng)置于文本和社會文化語境之中(Marek,1999)。
Goodman閱讀過程模式和理論框架指導(dǎo)下的誤讀分析方法在美國也逐漸得以推廣,為眾多研究者和教師所采用,其具體操作也逐步改進和完善。至90年代中期,Goodman通過汲取其他學科發(fā)展的營養(yǎng),進一步完善了他的閱讀理論,并稱之為交易性社會心理語言學閱讀觀(Goodman,1994)。該閱讀觀把閱讀視為通過研究思維過程、語言及社會文化背景之間的關(guān)系積極尋求意義的過程,閱讀者和語篇都會由此有所改變。Y.Goodman,Watson&Burke (2005)的誤讀分析模式為最新版本,吸收了多年誤讀分析研究成果,闡釋了誤讀分析的理論基礎(chǔ)、具體步驟及其在閱讀評估及教學中的作用。
誤讀分析為了解閱讀過程中的語言線索信息及認知策略的使用打開了一扇窗,成為探測閱讀過程的主要方法之一(Brown et al.,1996;Farrington,2007)。幾十年來,誤讀分析及其研究從美國逐漸推廣至其他國家,從英語閱讀研究擴展至其他語言的閱讀研究,從母語閱讀研究延伸至二語及外語閱讀研究,從正常兒童的閱讀過程研究過渡到有閱讀障礙者的閱讀過程研究,在教學和研究領(lǐng)域得以廣泛應(yīng)用(Goodman et al.,2008)。
Goodman的誤讀分析模式在閱讀教學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主要表現(xiàn)在閱讀測試、師資培訓和教材選編等方面。Goodman的閱讀理論在教學領(lǐng)域的深遠影響由全語言教學理念的興起和發(fā)展可見一斑。在上世紀80年代,強調(diào)意義整體性的全語言教育理念開始沖擊以字母拼讀法為主的閱讀教學,并一度據(jù)主導(dǎo)地位(Goodman,1986)。誤讀分析作為測試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工具成為教師培訓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通過誤讀分析,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閱讀觀,對學生處理文本的策略加以推斷,并由此確定學生閱讀中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便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個體特點和問題實行必要的干預(yù)。教師還可通過誤讀分析加深對閱讀及閱讀過程的認識,可以獲知標準化測試所難以揭示的閱讀興趣、閱讀態(tài)度以及家庭閱讀環(huán)境等信息。此外,誤讀分析對閱讀材料評估和教材編寫也頗有啟發(fā),有助于判斷語篇的難易程度是否適合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其內(nèi)容能否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等(Goodman et al.,2005:4)。
Goodman的誤讀分析模式及其分析方法在研究領(lǐng)域同樣得以廣泛應(yīng)用,從最初的正常兒童母語閱讀研究,逐漸推廣成人的閱讀過程乃至有閱讀障礙者的閱讀研究,并從母語閱讀研究延伸至二語以及外語的閱讀研究,全面揭示了閱讀過程的本質(zhì),并為閱讀教學提供了翔實的資料。相關(guān)研究表明,正常兒童的閱讀是建構(gòu)意義的過程;盡管存在個體差異,但基本閱讀過程是大致相當?shù)?學生通過結(jié)合背景知識,參照音形、句法、語義等語言線索,運用推斷、糾正等認知策略來解讀書面信息(Beebe,1980; Brown et al.,1996;Francis,2004;Goodman,1996)。除英語外,誤讀分析還被用于研究西班牙語、漢語、阿拉伯語等語種的閱讀過程(Al-Fahid&Goodman,2008;高霞,2006;O’Neill,1988;閆秋燕、王俊菊,2011)。這些研究不同程度地驗證了Goodman關(guān)于閱讀“普遍過程”的假設(shè),同時表明基于特定語言系統(tǒng)的閱讀過程存在差異。
誤讀分析對有閱讀障礙者的研究促進了閱讀障礙的診斷和干預(yù)。譬如,誤讀分析量表可用于診斷閱讀水平較差或有閱讀障礙學生的問題,為閱讀專家提供診斷信息并據(jù)此制定相應(yīng)的干預(yù)措施(Ram ig,1975;Laing,2002)。相對于標準化閱讀測試而言,誤讀分析能更好地檢測個體閱讀者的優(yōu)勢與不足,有助于提出針對性補救方案(Brown et al.,1996;Martens,1998;Warde,2005)。此外,通過誦讀誤讀的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有閱讀障礙者不同于正常閱讀者的問題,還可以對失語癥患者的閱讀過程加以研究,以此了解不同的失語類型并加以診治。
近年來,眾多研究者青睞使用不同的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將誤讀分析應(yīng)用于二語或外語學習者的閱讀研究(Flurkey et al.,2008)。例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二語學習者處理書面信息的策略與操本族語者基本一致(參見Tatlongharl,1984),而文化圖式在閱讀理解和策略使用中至關(guān)重要(Malik,1990)。這些研究表明,誤讀分析還可用來研究與語言和文化差異相關(guān)的閱讀過程特征,這有助于改進不同層面的閱讀教學和完善閱讀過程理論。
國內(nèi)的英語閱讀研究近年來呈明顯上升趨勢,主要表現(xiàn)為閱讀研究類文章的增多,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層面的拓展。單就閱讀過程而言,除了傳統(tǒng)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外,有聲思維以及啟動、反應(yīng)時等心理語言學方法都被應(yīng)用于英語閱讀的實證研究,但鮮見運用誤讀分析方法的研究,相關(guān)文獻資料也少之又少(閆秋燕、王俊菊,2010)。
筆者認為,為了促進國內(nèi)閱讀的教學與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外語學習者的閱讀問題,有必要引介并推廣誤讀分析方法。首先,誤讀分析方法的信度和效度已基本得到證實(Murphy,1999;Sadoski et al.,1999)。通過誤讀分析,研究者可以收集書面信息加工中產(chǎn)生的誤讀數(shù)據(jù)來推斷心理加工活動,從而深入了解閱讀過程的本質(zhì)。其次,誤讀分析方法有突出的生態(tài)效度。與對變量進行嚴格控制的實驗研究相比,誤讀分析所采用的語料是真實完整的語篇,收集的數(shù)據(jù)更接近真實的閱讀過程,其環(huán)境更為自然真實,被認為更能反映真實閱讀過程。第三,作為研究方法,誤讀分析可以與實驗研究進行相互印證。傳統(tǒng)的實驗心理學方法、有聲思維和誤讀分析都從不同側(cè)面揭示閱讀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都是研究者了解閱讀過程的重要途徑。因此,誤讀分析方法在中國外語研究領(lǐng)域的缺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國內(nèi)閱讀研究在方法上的單一性,值得加以引介并推廣使用,從而全面揭示中國學習者使用外語進行閱讀的過程及其本質(zhì),促進外語閱讀理論的發(fā)展。
此外,誤讀分析還可以作為一種閱讀能力的檢測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加以推廣應(yīng)用。眾所周知,現(xiàn)行的標準化測試只能揭示學生閱讀某方面有困難,卻不能反映造成困難的根源,而誤讀分析恰恰可以彌補標準化測試的不足。作為測試工具,誤讀分析可與傳統(tǒng)的閱讀測試方法互為補充。教師通過分析誤讀數(shù)據(jù),可以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推斷學生的優(yōu)勢與不足,以此針對個體閱讀特點實行適當?shù)母深A(yù)并通過不同手段提高其閱讀積極性。這樣的檢測方法,不但可以用于常規(guī)的閱讀測試,還可以用作教學過程中的評估手段,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潛力加以診斷估測,將分析結(jié)果反饋于閱讀教學,從而克服常規(guī)測試方法的缺陷,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可以預(yù)見,通過誤讀分析對閱讀過程的研究將會在國內(nèi)逐步展開。首先,在漢語和外語閱讀教學研究中,教師在自然課堂環(huán)境下收集不同學生誦讀同一文本或同一學生誦讀不同文本時的誤讀并制作文件袋,可對特定語篇的難易度及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評估。其次,同一年級學生多年誤讀對比分析或不同年級學生的誦讀誤讀對比分析,可揭示學生母語或外語閱讀能力發(fā)展過程中的規(guī)律性。最后,母語和外語誤讀對比分析可揭示母語和外語閱讀過程的異同,從理論層面深化人們對閱讀過程本質(zhì)的理解,為母語和外語閱讀教學提供更為科學的理論基礎(chǔ)。通過誤讀分析,教師將對誦讀中出現(xiàn)的誤讀有全新的認識并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更深入地認識,而學生也將改變誦讀中普遍存在的“重精確度而輕意義”的現(xiàn)象。簡言之,誤讀分析在國內(nèi)漢語和外語領(lǐng)域的開展將從理論和實踐層面豐富閱讀教學和研究。
可以看出,誤讀分析模式萌芽于60年代初Goodman對閱讀過程的研究,并隨著認識的深化及閱讀過程模式和理論的完善而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該方法著眼于相對自然的閱讀過程研究,通過分析誦讀誤讀推斷閱讀過程中語言信息線索和認知策略的使用,對閱讀教學和測試方法的改進提供了有意義的啟示。同時,誤讀分析對揭示閱讀過程的本質(zhì)也有頗多洞見,其有效性已在實證研究和實際教學中得到證實。幾十年來,誤讀分析方法在實踐中得以不斷改進和演變,在閱讀教學和研究領(lǐng)域發(fā)揮了重要影響。
然而,該方法也并非無懈可擊。首先,誤讀分析只適于小范圍收集數(shù)據(jù),不能大規(guī)模展開。無論是研究還是教學中的誤讀分析都頗為費時費力,教師或研究者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閱讀觀,分析每一個誤讀現(xiàn)象,這就決定了短時間內(nèi)收集并分析眾多學生誤讀數(shù)據(jù)的難度。因此,誤讀分析作為測試工具在人數(shù)眾多的大型考試中難以開展,適合于課堂小范圍內(nèi)的閱讀測試。其次,誤讀分析的理論假設(shè)在學術(shù)界尚存爭議。誤讀分析對閱讀過程本質(zhì)的反映是建立在默讀和誦讀過程本質(zhì)相同這一假設(shè)基礎(chǔ)上的。而默讀和誦讀過程究竟是否一致,目前學者們對此仍意見不一。誠然,任何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誤讀分析模式也不例外,研究者要做的不是對其批判并加以否定,相反應(yīng)該在批判中使用并對此加以改進,使之更能反映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因此,誤讀分析模式的不足之處并不能抹殺其在教學和研究中的貢獻,相反,它應(yīng)該作為其他方法的補充和印證在閱讀教學和研究中加以運用。
[1]Al-Fahid,J.M.&K.S.Goodman.The reading process in Arabic:Making sense of Arabic print[A].In A.Flurkey,E.J.Paulson&K.S.Goodman(eds.).Scientific Realism in Studies of Reading[C].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155-168.
[2]Beebe,M.J.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substitution miscues on reading[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0,15(3):324-336.
[3]Brown,J.,K.S.Goodman&A.M.Marek.Studies in Miscue Analysis: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M].Newark: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96.
[4]Cattell,J.M.The time it takes to see and name objects[J].Mind,1886,11:63-65.
[5]Farrington,P.A window into the mind:Using miscue analysis[J].Literacy Today,2007,52:10-11.
[6]Francis,N.Nonlinear processing as a comprehension strategy:A proposed typology for the study of bilingual children’s self-corrections of oral reading miscues[J].Language Awareness,2004,13(1):17-33.
[7]Flurkey,A.D.,E.J.Paulson&K.S.Goodman (eds.).Scientific Realism in Studiesof Reading[C].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
[8]Goodman,K.S.A linguistic study of cues and miscues in reading[J].Elementary English,1965,42:639-643.
[9]Goodman,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The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967,6: 126-135.
[10]Goodman,K.S.Analysis of oral reading miscues: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69,5(1):9-30.
[11]Goodman,K.S.(1970).Behind the eye:What happens in reading[A].In A.Flurkey&J.Xu(eds.).On the Revolution of Reading: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Kenneth S.Goodman[C].Portsmouth,NH:Heinemann,2003.59-86.
[12]Goodman,K.S.Miscues:Windows on the reading process[A].In Goodman,K.S.(ed.).Miscue analysis:Applications to Reading Instruction[C].Urbana,Illi-nois:ERIC.1973.3-14.
[13]Goodman,K.S.What’sWhole in Whole Language[M].Richmond Hill,Ontario:Scholastic,1986.
[14]Goodman,K.S.(1994)Reading,writing,and written texts:A transactional sociopsycholinguistic view[A].In A.Flurkey&J.Xu(eds.).On the Revolution of Reading: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K.S.Goodman[C].Portsmouth,NH:Heinemann,2003.3-45.
[15]Goodman,K.S.On Reading[M].Ontario:Scholastic Canada Ltd.,1996.
[16]Goodman,K.S.Miscue analysis as scientific realism[A].In A.Flurkey,E.J.Paulson&K.S.Goodman (eds.).Scientific Realism in Studies of Reading[C].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7-21.
[17]Goodman,Y.M.&C.L.Burke.Reading Miscue Inventory[M].New York:Macmillan,1972.
[18]Goodman,Y.M.,Watson,D.J.&C.L.Burke.Reading Miscue Inventory:From Evaluation to Instruction[M].Katonah,NY:Richard C.Owen Publishers,2005.
[19]Laing,S.P.Miscue analysis in school-age children[J].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2002,11:407-416.
[20]Leu,D.J.Oral reading error analysis: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2,17(3):420-437.
[21]Malik,A.A.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reading behavior of EFL-proficient readers using culturally familiar and culturally non-familiar expository text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0,27(1):205-223.
[22]Marek,A.M.Making sense of Kenneth Goodman[A].In A.M.Marek&C.Edelsky(eds.).Reflections and Connections[C].Cresskill,NJ:Hampton Press,1999.27-49.
[23]Martens,P.Using retrospective miscue analysis to inquire:Learning from Michael[J].The Reading Teacher,1998,52(2):176-180.
[24]Murphy,S.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miscue analysis[A].In A.M.Marek&C.Edelsky(eds.).Reflections and Connections[C].Cresskill,NJ:Hampton Press,1999.95-122.
[25]O’Neill,I.J.The production of comprehensible reading texts in Spanish.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at Columbia University,1988.
[26]Ramig,C.J.The readingmiscue inventory:A promising approach to diagnosis of the reading-disabled[J].Clinical Pediatrics,1975,14(4):326-334.
[27]Sadoski,M.,R.F.Carey&W.D.Page.Empiricalevidence for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miscue analysis as a measur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A].In A.M.Marek&C.Edelsky(eds.).Reflections and Connections[C].Cresskill,NJ:Hampton Press,1999.123-130.
[28]Tatlongharl,M.Miscue analysis in an ESL context[J].RELC Journal,1984,15(2):44-60.
[29]Warde,B.A.Reading miscue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J].Journal of College Reading and Learning,2005,36(1):21-36.
[30]高霞.中國英語學習者誦讀錯誤實證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6):54-58.
[31]閆秋燕,王俊菊.閱讀過程研究方法評述——回顧與展望[J].中國外語,2010,35(3):82-88.
[32]閆秋燕,王俊菊.誤讀觀照下的英語學習者誦讀過程:一項個案研究[J].中國應(yīng)用語言學,2011,34(2):62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