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科, 管遠保, 胡道連, 陶 冀, 馮湘蘭, 劉建聰
(湖南省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設計院, 湖南 長沙 410007)
湖南森林恢復與發(fā)展項目經營模式設計
廖 科, 管遠保, 胡道連, 陶 冀, 馮湘蘭, 劉建聰
(湖南省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設計院, 湖南 長沙 410007)
為恢復雪災受損森林資源,提高湖南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對氣候災害的適應性和抗逆性,在世界銀行貸款湖南森林恢復與發(fā)展項目支持下,以發(fā)揮森林生態(tài)效益為目標、以多功能森林經營為指導思想、以近自然經營技術為實現途徑,考慮林分現狀和適地適樹原則,提出了以造林恢復經營、補植和天然更新等為手段相結合的8種森林經營模式,以增加樹種多樣性、改善林分結構,充分發(fā)揮森林的多功能效應。旨在為保障湖南國土生態(tài)安全,促進綠色湖南建設,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增加森林碳匯貢獻力量。
森林恢復與發(fā)展; 生態(tài)功能; 抗逆性; 森林經營模式; 世界銀行貸款; 湖南
2008 年年初我國南方遭受的大范圍持續(x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給森林資源造成了重大損失[1-2]。湖南省122個縣(市、區(qū))的林業(yè)普遍受災,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破壞嚴重。其中:177個國有林場、99個國有苗圃、114個森工企業(yè)和采育場、1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33個國家森林公園、274個木材檢查站受災嚴重,林業(yè)直接經濟損失165億元,林區(qū)受災人口達923.6萬人,受害的森林占全省森林蓄積量的35.28%和面積的43.19%。受災范圍內的大部分林分(特別是純林)嚴重腰折、翻蔸、斷梢、凍死,爆裂(竹林)或劈裂(經濟林)以及折枝,致使有林地變?yōu)槭枇值鼗驘o林地、經濟林地變?yōu)闊o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變?yōu)闊o林地,資源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惡化,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劇?;謴筒l(fā)展因罕見雨雪冰災天氣而嚴重受損的森林資源,促進湖南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建勢在必行。在這場雨雪冰凍災害中,不同樹種、不同造林方式、不同森林經營模式對極端惡劣天氣的敏感程度有很大差異,受災程度很不一樣。調查發(fā)現,純林比混交林受災嚴重,針葉樹比闊葉樹受災嚴重,外來樹種比鄉(xiāng)土樹種受災嚴重,單層林分比復層林分受災嚴重,過度利用比正常利用的受災嚴重。這說明,過去在重視造林速度的同時,對造林質量和森林結構重視不夠;在重視森林經濟功能的同時,對森林生態(tài)功能還重視得不夠;在重視外來樹種的同時,對鄉(xiāng)土樹種還重視得不夠。因此,建立新的森林經營模式,增強森林的適應性和抗逆性已成為當務之急。 災害后三年來的觀察證明,由于種源或傳種機制缺失,林地通過自然更新而恢復的比例很?。挥捎谌鄙偕值沫h(huán)境支撐作用,受害地區(qū)發(fā)生其他自然災害的風險在提高,土地退化和在上一個層次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在加劇。為了減緩和消除這些不利因素,把受災地區(qū)的林地或森林在提高其穩(wěn)定性和活力的目標下進行恢復或改造,是湖南林業(yè)發(fā)展的當務之急,是推動生態(tài)建設的重要途徑。
世界銀行貸款湖南森林恢復與發(fā)展項目(以下簡稱“世行項目”)涉及湖南省22個縣(市、區(qū)),主要分布于全省的東南部、西北部和中北部地區(qū)。其中分布于東南部的有郴州市的資興市、蘇仙區(qū)、永興縣、桂陽縣、汝城縣、桂東縣、安仁縣,衡陽市的衡南縣、常寧市、耒陽市,永州市的雙牌縣、金洞管理區(qū)。該區(qū)域是湘江上游,是湖南“母親河”湘江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地,其區(qū)域內森林植被恢復的主要方向是建設水源涵養(yǎng)林,保護湘江流域的生態(tài)安全,維護生物多樣性;分布于西北部的有懷化市的沅陵縣、麻陽縣,湘西自治州的瀘溪縣,常德市的鼎城區(qū)和桃源縣。該區(qū)域地處雪峰山與武陵山余脈交匯處,是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的過渡地帶,沅水穿境而過,部分縣是湖南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之一,土壤侵蝕模數每年在5000t/km2左右,局部地區(qū)每年達10000t/km2,其區(qū)域內森林植被恢復的主要方向是建設水土保持林,以確保沅水全流域和洞庭湖區(qū)的生態(tài)安全;分布于中北部的有長沙市的寧鄉(xiāng)縣,株洲市的醴陵市,岳陽市的岳陽縣、平江縣和邵陽市的新邵縣。該區(qū)域位于全國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內及周邊,人口稠密、經濟發(fā)展迅速,其區(qū)域內森林植被恢復的主要方向是加強礦山、石漠化地區(qū)的植被保護與恢復,建立城市生態(tài)景觀林,為“環(huán)長株潭”城市群提供生態(tài)屏障。
2.1以發(fā)揮森林生態(tài)效益為目標
根據世行項目提出的“以可持續(xù)森林經營生態(tài)效益為主導、探索新型森林經營模式、恢復損毀森林資源、提高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適應能力、促進生態(tài)建設發(fā)展”總體目標,“以生態(tài)效益為主的多功能森林經營”為指導思想,提出森林恢復經營模式,通過設計和經營混交異齡林分,考慮長期森林經營目標,從速生樹種向地帶型頂級群落樹種導向經營,通過 提高林木的徑級水平和提高森林活立木蓄積量來提高森林穩(wěn)定性和生態(tài)服務功能[3-4],并利用樹種的不同特性實現多功能生態(tài)林目標。
2.2以多功能森林經營為指導思想
發(fā)揮森林生態(tài)效益的目標可以通過多功能森林經營途徑得以實現[5-7]。多功能經營就是認識和應用森林與生俱來的多種功能和效用,并在項目的經營模式設計中得到表達和應用。如其目標,一方面是提高森林應對災害的適應性和抗性,造林模型和樹種選擇就應針對目前主要的自然災害,體現其相應的功能如抗低溫和雪災,耐干旱、貧瘠土地等;另一方面是改善生態(tài)功能,造林模型和樹種選擇就應明確針對目前項目區(qū)的主要生態(tài)問題[8-9],體現其相應模型對其生態(tài)問題的治理功能,如森林碳匯、涵養(yǎng)水源、防治水土流失、美化景觀等功能;并確定項目實施的主要區(qū)域。
2.3以近自然經營技術為實現途徑
近自然森林經營是一種以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多樣性和多功能性的分析為基礎、以整個森林的生命周期為時間設計單元、充分利用與森林相關的各種自然力、以目標樹為核心的撫育間伐和更新擇伐,并以促進天然更新為主要更新方式的森林經營模式[10-11]。近自然經營的基本特征是培育“近自然森林”——一種結合了人的愿望和自然可能的、主要由鄉(xiāng)土樹種組成的、具有混交復層和異齡結構的森林[12]。近自然經營通過不斷優(yōu)化森林組成結構和生長演替過程的各項經營活動,在實現近自然林的過程中實現持續(xù)的林分覆蓋和與此相關的森林生態(tài)、文化和經濟服務功能。
3.1垂直帶分級和土壤類型
海拔400m以下的區(qū)域是速生闊葉林、濕地松與常綠闊葉樹混交林的范疇。
400~800m海拔帶內適用大部分針闊混交林,謹慎使用落葉闊葉樹種。
海拔800m以上區(qū)域應謹慎使用馬尾松和部分常綠速生的闊葉樹種,針葉樹以杉木和落葉松為主,落葉闊葉樹種可廣泛適用。
避免在紫色砂巖的立地上種植杉木林,避免柏木科樹種在非石灰?guī)r的立地上種植。
3.2坡度級限制
森林經營強度主要由坡度決定,在坡度25°以下的區(qū)域可經營周期長的大徑級混交林,可以是針葉樹與軟闊葉樹的混交林,也可以是針葉-硬闊葉樹混交林,特殊情況下可以培育闊葉珍貴樹種混交林,關鍵在于大徑級林木的培育。坡度在25~35°間的地段以高比例闊葉樹的針闊混交林或闊葉林經營為主。坡度在35°以上的地段不得選為新造培育項目區(qū)。
3.3坡位限制
在同一個坡度級內,一般溝谷和山麓地帶的水分和土層厚度均高于山坡和山脊地段,基于此,可設計不同的經營模式,在山脊、山坡、山麓、溝谷不同地段,因地制宜、適地適樹,設計不同的經營模型,形成立體植物帶和“兩坡加一溝” 的自然景觀。
3.4目標胸徑下限規(guī)定
森林中大徑級林木是森林經營目標的主要承載體,從森林建群開始計算,只有不足初始林木株數20%的優(yōu)勢林木能生長到樹高基本停止的極限高度,這時的優(yōu)勢木胸徑范圍即可認為是大徑級范圍,即近自然經營技術體系中定義的“目標胸徑”。由于森林的生態(tài)效益是與林木持續(xù)生長和林分蓄積量呈正相關的,所以通過各種技術可能把部分林木培育到目標胸徑的水平,這就意味著實現了最大化的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及生產服務的功能。因此,建議世行項目和湖南省培育大徑混交林的基本徑級限制指標為針葉樹更新成熟的目標胸徑不低于35cm、軟闊葉樹不低于45cm、硬闊葉樹不低于55cm。由于區(qū)域、樹種和立地的差異,同一個經營模式在不同地段達到目標胸徑的時間可能會有不同,所以更新采伐不規(guī)定嚴格的時間周期,而是由確定的保留木是否達到目標胸徑的下限來決定,并建議在更新采伐時保留45株/hm2左右的優(yōu)勢木作為下種母樹,采用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方法更新,以保證基本的生態(tài)功能能夠持續(xù)維護。
由于立地環(huán)境和具體地段對森林功能要求不同,一個森林經營模式下可能需再劃分出不同的林分模式來導向具體的森林經營活動。林分模式是在一個森林經營模型內根據立地和功能要求差異而設計的、與特定立地和樹種組成相關的、經營目標和培育方法長期穩(wěn)定的具體林分實施模式[13-14]。一個具體的林分模式設計由三個部分構成,即目標林相、當前作業(yè)措施和生命周期經營計劃設計等三個方面的內容。所有模式的根本目標都是要實現可自我更新的恒續(xù)林,項目的經營施工設計應該包括立地適應的樹種選擇、適應林地現有林木格局和天然更新狀況的可變株行距或群團狀補植設計,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林木和天然更新格局形成近自然狀態(tài)的森林。
經過詳細的實地考察、召開專題座談會研究等,世行項目森林經營模式設計為8個,包括4個造林恢復經營模式、2個補植促進恢復經營模式、1個竹喬混交林經營模式和1個促進天然更新的恢復經營模式。
4.1造林恢復經營模式
4.1.1 針葉樹+一般闊葉樹造林經營模式 該模式選擇的針葉樹種主要為杉木、馬尾松、濕地松等,選擇的一般闊葉樹種為楓香、木荷、檫木、櫟類、南酸棗等,其目標功能主要是抗低溫和雪災,防治水土流失,馬尾松、濕地松等還具有耐干旱、貧瘠的功能;目標林相是有杉木(馬尾松)、檫木、楓香、櫟類等構成的復層混交林,目標胸徑45cm,林下具有群團狀幼苗幼樹天然更新層;主要布局于湘南、湘北和湘西北區(qū)域。
在400m以上垂直帶(濕地松除外),中高海拔段的山麓、下部,選擇Ⅰ級苗實生苗,采用小塊狀混交造林,初植密度1667株/hm2;按目標樹單株撫育作業(yè)體系經營,目標胸徑45cm,培育周期30年以上。選擇目標樹后,每10年一次進行促進目標樹生長的撫育采伐,直到達到目標胸徑的林木出現為一個經營周期,當第一個經營期出現以后,如果主林層優(yōu)勢樹種依然是杉木等針葉樹種,則按照前25年的經營方式作業(yè);如果主林層優(yōu)勢樹種杉木過熟林出現退化現象,則后期改變目標林相,以軟闊葉樹為目標林相,目標胸徑50cm,且林下具有群團狀幼苗幼樹天然更新層。
4.1.2 針葉樹+珍貴闊葉樹造林經營模式 該模式選擇的針葉樹種主要為杉木、馬尾松、柏木、落葉松等,選擇的珍貴闊葉樹種為楠木、鵝掌楸、櫸木、樟樹、南方紅豆杉等,其目標功能主要是抗低溫和雪災,防治水土流失,涵養(yǎng)水源,馬尾松、柏木等還具有耐干旱、貧瘠等功能,落葉松能適應于湘西北高寒地區(qū);其目標林相是有杉木(馬尾松)、楠木、鵝掌楸、櫟類等構成的復層混交林,目標胸徑45cm,林下具有群團狀幼苗幼樹天然更新層;主要布局于湘南、湘北和湘西北區(qū)域。
屬于這個經營模式類型的可以是適應于地處高海拔但水分條件較好的山麓地段現有退化杉木林分,或中低海拔地段立地條件較好的受損馬尾松林分,通過針葉樹種與珍貴闊葉樹混交造林恢復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時有長期珍貴樹種培育的森林文化服務的功能[15-16]。其中香樟、柏木等珍貴樹種的栽培和文化承載歷史悠久。如柏木耐寒、耐旱、耐瘠薄,成活期多可超過千年,是在困難立地上生態(tài)恢復使用的優(yōu)良樹種,也是傳統(tǒng)的多功能高價值樹種。
在400m以上垂直帶,中高海拔坡中上部,選擇Ⅰ級苗實生苗,采用小塊狀混交造林,初植密度1667株/hm2;通過將杉木等針葉樹種小塊狀混交優(yōu)良樹種楨楠和鵝掌楸等兩個頂級群落樹種,使林地逐步向珍貴鄉(xiāng)土闊葉林的方向經營。按目標樹單株撫育作業(yè)體系經營,目標胸徑45cm,培育周期30年以上,選擇目標樹后,每10年一次進行促進目標樹生長的撫育采伐,直到達到目標胸徑的林木出現為一個經營周期,當第一個經營期出現以后,如果主林層優(yōu)勢樹種依然是杉木,則按照前25年的經營方式作業(yè);如果主林層優(yōu)勢樹種杉木過熟林出現退化現象,則后期改變目標林相,以硬闊葉樹為目標林相,目標胸徑60cm,且林下具有群團狀幼苗幼樹天然更新層。
4.1.3 闊葉樹混交林造林經營模式 該模式選擇的樹種主要有楓香、木荷、木蓮等軟闊葉樹或樺木、青岡、香樟等硬闊葉樹,其目標功能主要是耐干旱、貧瘠,涵養(yǎng)水源;其目標林相是楓香、欒樹等鄉(xiāng)土闊葉樹構成的混交林或單一鄉(xiāng)土樹種的闊葉林等幾個林分模式;主要布局于湘西北、湘南和湘北的低海拔區(qū)域。
屬于這個經營模式類型的可以是適應于坡度較大土壤瘠薄立地下的現有受害林地,特別是在多代連作針葉純林或是存在立地退化跡象的地段,有必要使用這個經營模式來克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脆弱特征,起到長期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和正向發(fā)展的功效。
可在低海拔山麓、下部,在退化的杉木、馬尾松立地上更換目的樹種為闊葉樹主導的恢復經營類型。選用楓香等軟闊葉樹或樺木、香樟等硬闊葉樹為建群種,搭配木荷、木蓮等闊葉樹種,密度為1110株/hm2,保留少量天然更新的其他闊葉樹為伴生種經營的近自然森林,軟闊葉樹采用速生闊葉林作業(yè)法為森林的生命周期經營計劃,目標胸徑為50cm;硬闊葉樹采用慢生闊葉林作業(yè)法為森林的生命周期經營計劃,目標胸徑為60cm。這個類型可靈活應用到小片狀的地段,通過大徑級林木培育和持續(xù)的森林覆蓋途徑,既實現了生態(tài)恢復目標,又可以滿足部分生產用材林和改善經濟收益的要求,還具有改善立地條件和景觀游憩的服務功能。
4.1.4 珍貴高價值闊葉樹造林經營模式 該模式選擇的樹種主要為黃檀、楠木、甜櫧等,其目標功能主要是耐干旱、貧瘠,涵養(yǎng)水源;目標林相是有優(yōu)良樹種黃檀、楠木和其他闊葉樹構成的復層混交林,目標胸徑50cm,林下具有群團狀幼苗幼樹天然更新層;主要布局于湘南區(qū)域。
在800m以下垂直帶,背風向陽、水肥條件好、紅壤立地,坡度大于25°的受害林,闊葉樹存在的地區(qū),保留和促進其他寄生或伴生的闊葉樹種,通過小塊狀混交優(yōu)良樹種黃檀、楠木等樹種,密度為1110株/hm2,按目標樹單株撫育作業(yè)體系經營,目標胸徑50cm,培育周期30年以上,選擇目標樹后,每10年一次進行促進目標樹生長的撫育采伐,直到達到目標胸徑的林木出現為一個經營周期。這3個樹種是這個地段適生的樹種,具有良好的早期耐蔭性和強大的后續(xù)生長能力,可生長到30m高,是用于退化林地改造的首選樹種,可使林地逐步向珍貴鄉(xiāng)土闊葉林的方向經營,促進森林文化恢復發(fā)展。前提是立地等級較好,才能盡快實現優(yōu)良材培育目標。
4.2補植促進恢復經營模式
補植促進恢復經營模式的對象是受損林分已經存在的800~1200株/hm2需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樹。這樣的林地中已經出現萌生的杉木和天然下種實生的油桐幼樹,這些幼苗幼樹可以經過間株定株去弱留強和選優(yōu)、割灌、修水肥坑等撫育措施改進條件而加速幼樹生長,在天然更新不足的地段可采用群團狀或小片狀補植造林措施,即可使林地得到快速恢復和質量進步。這就是“天然更新撫育+補植作業(yè)”經營模式的基本內涵。
4.2.1 針葉樹+一般闊葉樹經營模式 該模式選擇的補植樹種為楓香、木荷、檫木、櫟類、南酸棗等,其目標功能主要是抗低溫和雪災,防治水土流失;目標林相是有杉木(馬尾松)、檫木、楓香、櫟類構成的復層混交林,目標胸徑50cm,林下具有群團狀幼苗幼樹天然更新層;主要布局于湘南、湘西北區(qū)域。
在400m以上垂直帶,高海拔區(qū)域、貧瘠-中等立地,選擇天然更新良好的杉木退化的地段,林分存在800~1200株的天然更新幼苗幼樹。通過小片狀林下補植優(yōu)良樹種檫木、楓香和櫟類3個頂級群落樹種而導向經營,補植原有密度的10%~50%苗木,按目標樹單株撫育作業(yè)體系經營,目標胸徑50cm,培育周期30年以上,選擇目標樹后,每10年一次進行促進目標樹生長的撫育采伐,直到達到目標胸徑的林木出現為一個經營周期;使林地逐步向鄉(xiāng)土闊葉林的方向經營。
4.2.2 針葉樹+珍貴闊葉樹經營模式 該模式選擇的補植樹種主要為楨楠、鵝掌楸、香樟等,其目標功能主要是抗低溫和雪災,防治水土流失;目標林相是有杉木(馬尾松)、楨楠、鵝掌楸、櫟類構成的復層混交林,目標胸徑60cm,林下具有群團狀幼苗幼樹天然更新層;主要布局于湘南和湘西北區(qū)域。
在400m以上垂直帶,高海拔區(qū)域、優(yōu)良立地,選擇天然更新良好的杉木退化的地段, 林分存在800~1200株的天然更新幼苗幼樹,通過小片狀林下補植優(yōu)良樹種楨楠和鵝掌楸2個頂級群落樹種而導向經營,補植原有密度的10%~50%苗木;按目標樹單株撫育作業(yè)體系經營,目標胸徑60cm,培育周期40年以上,選擇目標樹后,每10年一次進行促進目標樹生長的撫育采伐,直到達到目標胸徑的林木出現為一個經營周期;使林地逐步向珍貴鄉(xiāng)土闊葉林的方向經營。
4.3竹喬混交林經營模式
該模式選擇的補植樹種為南方紅豆杉、木荷等,其目標功能是提高竹林抗低溫和雪壓的能力、防治水土流失;目標林相是有竹、闊混交的復層林;主要布局于湘北和湘南區(qū)域。
在受冰災嚴重、土層薄、坡度大、有滑坡和水土流失風險的竹林,改造當前竹林向竹-闊混交林導向經營,補植中、陰性喬木樹種,補植75~150株/hm2(5%~10%左右),形成支撐木,提高竹林抗雪壓、抗冰凍的能力。
4.4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恢復經營模式
其目標功能主要是涵養(yǎng)水源、改良土壤;目標林相是有針闊構成的復層混交林,目標胸徑45cm,林下具有群團狀幼苗幼樹天然更新層;主要布局于湘北、湘西北、湘南的高海拔區(qū)域。
在高海拔、立地條件瘠薄、坡度較大地段,天然更新幼樹大于1000株/hm2,識別出有價值的幼樹幼苗,采取劈除多余萌芽條、割除纏藤、割除上方或側方遮陰的灌木和雜草、在幼樹根部做一個反坡向的魚鱗坑并盡可能采集堆入周邊枯落物來改善幼苗、幼樹根部的水肥狀態(tài),并對林中空地堅持適地、適樹原則進行補植闊葉樹種,補植10%~30%的苗木,使林地逐步向鄉(xiāng)土闊葉林的方向經營。
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2009年9月22日,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向世界莊嚴承諾:今后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并繼續(xù)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我國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hm2,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m3,這是國家交給林業(yè)部門的一項既光榮又艱巨的戰(zhàn)略任務。本文提出的世行項目8種森林經營模式,著力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增加森林碳匯,提高森林的穩(wěn)定性和抗逆性,阻止因冰雪災害所引起的森林退化,進一步改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和抗逆性,為保障湖南省的國土生態(tài)安全,促進綠色湖南建設,更好地發(fā)揮森林的生態(tài)服務功能。
致謝:此文得到中國林科院陸元昌教授悉心指導,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1] 李意德.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后的南嶺山脈自然保護區(qū)——亟待拯救的生態(tài)敏感區(qū)域[J].林業(yè)科學,2008,44(6):2-4.
[2] 徐雅雯,吳可可,朱麗蓉,等.中國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受損森林植被研究進展[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0,19(6):1485-1494.
[3] 陸元昌,甘敬.21世紀的森林經理發(fā)展動態(tài)[J].世界林業(yè)研究,2002,15(1):1-11.
[4] 惠剛盈,趙中華,袁士云,等.森林經營模式評價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02-106.
[5] 賈治邦.堅持科學發(fā)展,建設現代林業(y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貢獻[J].林業(yè)經濟,2007(3): 5-10.
[6] 陸元昌.近自然森林經營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6: 249.
[7] Schütz, J.P.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of biorationalisation of forest tending within nature-based management[M] //. Nature-based forestry in central Europe: alternatives to industrial forestry and strict preservation. 2006:39-46.
[8] 劉道平,何友均,李智勇.阿根廷人工林多功能經營實踐與啟示[J].西南林學院學報,2010,30(6):6-10.
[9]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多功能林業(yè)》編寫組.中國多功能林業(yè)發(fā)展道路探索[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0:10-13.
[10] 陸元昌,雷相東,洪玲霞,等.近自然森林經理計劃體系技術應用示范[J].西南林學院學報,2010,30(2):1-6.
[11] 陸元昌,張守攻,雷相東,等.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理論基礎和實施技術[J].世界林業(yè)研究,2009,22(1):20-27.
[12] 張浩.“適地適樹”的哲學意義[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3,10(2):4-6.
[13] 林同龍.杉木人工林近自然經營技術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2,32(3):11-16.
[14] 彭舜磊,王得祥,趙輝,等.我國人工林現狀與近自然經營途徑探討[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8, 23(2):184-188.
[15] 曾祥謂. 我國多功能森林經營中的珍貴樹種問題研究[D]. 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0:75-78.
[16] 劉憲釗.熱帶海岸木麻黃人工林近自然經營模式研究[D]. 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1:98-100.
(文字編校:龔玉子)
TheforestmanagementmodelsofHunanForestRehabilitationandDevelopmentProject
LIAO Ke, GUAN Yuanbao, HU Daolian, TAO Ji, FENG Xianglan, LIU Jiancong
(Hunan Institute for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ing, Changsha 410007, China)
With the purposes of recovery of forest resources damaged in blizzard, and improvement of the adaptability and resistance to the climate disasters of Hunan forest ecosystem, under the support by World Bank Loan-Hunan Forest Rehabilit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by taking the multifunctional forest management as guiding ideology, the close-to-natural technique as approach,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stand status and site adaptation as principle, to propose 8 forest management models combining of forest restoration management, enrichment planting and natural generation as means of increasing tree species biodiversity, improving stand structure, giving full play to forest multifunctional effect.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n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Hunan”, as well as to make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forest rehabilitation and development; ecological funciton; resistance; forest management model; world bank loan; Hunan Province
2012-12-10
2013-01-20
世界銀行貸款湖南森林恢復與發(fā)展項目8215-CN
廖 科(1981-),男,湖南省長沙市人,生態(tài)學碩士,從事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工作。
S 757
A
1003-5710(2013)02-0047-05
10. 3969/j. issn. 1003-5710. 2013. 02. 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