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愷/CUI Kai
2009年初我出版了第二本作品集,取名“本土設計”。主要是表達設計應立足土地,建筑要接地氣的意思。當然,這里所指的土地不僅僅是作為自然資源的大地,也泛指飽含人文歷史信息的文化沃土?;仡欁约哼^往這些年的作品,之所以有些特色,都是因為那里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有特色,之所以被認可,也是因為那里的人們看到了他們所熟悉的形態(tài)語言。經(jīng)過了30年的思考與實踐,我漸漸地悟出來:設計原本就應該是這樣的啊!
但現(xiàn)實中的情景并非如此。大量的千篇一律的平庸建筑使我們的城市很快就失去了特色,許多城市未來的愿景圖中充斥著代表時尚潮流的玻璃塔樓,前者表現(xiàn)出重量輕質的短視需求,后者反映出求新追洋的不自信心態(tài)。在很多人眼里,建筑就像時尚商品一樣可以隨意挑選,隨便消費,而不少建筑師也就投其所好,畫出各式各樣的造型供其挑選,完全沒有理性的思考和原則,唯一的目的就是讓甲方滿意,賺取設計費,這也許就是許多建筑沒有“根”的根本原因吧!
幾年來,我以“本土設計”為題在國內外做過幾十場演講,得到了許多業(yè)內同行和高校學生的積極反響和歡迎,但也有一些質疑和不以為然的反應。我知道,任何一個學術觀點的提出都有一個質疑、討論、修正、完善的過程,我也認為,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多元化是一種必然和常態(tài),很難讓大家把關注點集中到這種比較寬泛的觀點上來。但我還是想在此對一些比較集中的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總有人問,本土設計與地域主義是什么關系?言外之意,既然有了地域主義的定義,是否還有必要提本土設計。我應該承認,自己提出的本土設計的概念其內涵有很多是與地域主義的觀點一致的,或者說是學習地域主義設計理論的結果。但是,其中的確有很大的區(qū)別:其一,本土的意思是立足土地,這土地是很具體的建設場地,并不是泛指一個地域,換句話說,其解決方案只針對某個地段、某個環(huán)境和某個目的,并不試圖代表這個地域的通用性。其二,本土設計強調的是一種立場,一種思考創(chuàng)作的路徑,一種方法論,而不特指某類建筑,也就是說,并不想定義某類建筑是本土建筑;而地域主義是定義與某個地域文脈相關聯(lián)的建筑作品或建筑傾向,它也比較強調對地域傳統(tǒng)和文脈的傳承。兩者比較,前者強調立場和方法,后者強調結果。以前者的立場和方法可以創(chuàng)作出適合特定環(huán)境的建筑來,可能是有地域特色的,也可能呈現(xiàn)其他的特點。其三,在業(yè)內,弗蘭姆普敦的“批判的地域主義”有很廣泛的影響和認同感,它特指在地域文脈的傳承上反對形式模仿,強調創(chuàng)新和與時俱進,這無疑是正確的,與我所說的立足本土的內涵是一致的,甚至說界限劃得更明確。但對社會層面來講,這個概念從字面上就較難理解,為什么說地域主義又要批判呢?是反對還是贊成?恐怕不看內涵、不詳細解釋便不容易理解。所以相對來講,本土設計更容易理解。
許多朋友擔心,講本土設計容易被理解為本土人設計,是市場保護的主張。我初時也有點兒糾結,因為開始翻譯成英文用“Native”這個詞的確有民族性的含義,而我又特別反對這種狹隘的立場。實際上,我一直認為建筑師的實踐活動應該是開放的,雖然建筑師對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的熟悉會使自己在當?shù)氐膭?chuàng)作活動有先天的優(yōu)勢,但這并不意味著這種關聯(lián)性具有排他性,換句話說,非本地建筑師并不會由于沒有這種優(yōu)勢便無法在這里設計出好的建筑來。其實關鍵在于建筑師對建筑所處環(huán)境是否有深入的了解,當然也取決于建筑師的職業(yè)水平和創(chuàng)造力。事實上,近些年來國內各地一批優(yōu)秀的建筑作品的確出自外國建筑師之手,而大量毫無特色的平庸建筑的出現(xiàn)反而是我們本土建筑師的作為。出現(xiàn)這種令人尷尬的局面并不奇怪,只要客觀地分析、比較中外建筑師在設計上投入的精力和時間、人力和物力的成本便可見一斑,更別說與他們在經(jīng)驗和水平上、尤其在創(chuàng)新能力上的差距了。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著名的國際大師們對我們的本土文化似乎更敏感,更尊重,也更善于用當代的、甚至他們個性化的建筑語言巧妙地表達,創(chuàng)造出讓我們中國人也引以為豪的、代表中國文化的標志性建筑。這其實可能也是許多地方政府更愿意邀請外國名師來參加競賽的原因。由此看來,我們常常抱怨的“崇洋媚外”現(xiàn)象也有一定的道理吧。其實,我個人更愿意把建筑師分為負責任的建筑師和不負責任的建筑師,負什么責任呢,就是社會的責任,文化的責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責任,當然也包括為客戶服務的責任,這也是最起碼的責任。所以,我認為本土設計不應該是本土人設計,事實上,我們大多數(shù)建筑師并非只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做項目,更多的是在我們并非特別熟悉的其他地方做,甚至還要走向世界,因此市場保護主義并不是我們所情愿的。
也有不少朋友有點兒疑慮,談本土設計會不會把大家引回到已經(jīng)爭論很多年的“繼承傳承”、“民族形式”的“形似和神似”的老話題上去,畢竟在今天全球化的語境下,這種保守的、懷舊的情結并不太容易被大家接受。其實我也是這么想的,如果我們總是在歷史傳統(tǒng)面前畏首畏尾、躊躇不前,勢必影響我們的建筑創(chuàng)新,而且也不能對這個時代做出應有的解釋。所以,我們說的本土設計、或者說以土為本的設計,概念的內涵是遠遠大于“傳統(tǒng)”、“民族”的概念的,其中的要素既有人文的、又有自然的,既有歷史的、也包括當代的,只要能影響到建筑所處的環(huán)境的要素都在其中。而本土設計就是要從這眾多的要素中尋找思路,用當代的設計語言巧妙地將其表達出來,從而成為有本土特色的建筑作品。我們自己在不同的項目中一直堅持采用這種策略,從項目所處環(huán)境中提取有特點的要素作為切入點,然后選取恰當?shù)慕ㄖZ匯去表達,在結構和設備的技術系統(tǒng)方面也研究如何有效地可控,力圖讓建筑空間的形態(tài)與建筑功能的要求貼切地吻合,最后還要把握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與建筑的整體協(xié)調性。避免因為建筑的夸張語匯與功能相左,避免建筑設計與其他專業(yè)設計不協(xié)調,避免徒有其表的純裝修手法,避免里外兩層皮的拼湊而成的面子工程。總之,我認為在本土中提取的要素不應被簡單、直白地用在設計中,而應將其轉化成建筑的語匯,最好與當代建筑美學還能接上軌。
盡管含義寬泛的本土設計并不糾纏于傳統(tǒng)、民族形式的傳承問題,但顯然這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尤其是當今社會大眾在批評我們的城鄉(xiāng)建筑缺乏特色的時候,往往言下之意指的是我們的建筑缺乏大家所熟知的傳統(tǒng)特色。于是,許多地方為了打造特色,也為了旅游的需求,往往大規(guī)模地復建或重建所謂的歷史風貌街區(qū),這種很普遍的造假歷史的現(xiàn)象是我們擔心的,也是不包括在我們所說的本土設計范疇之中的。那么,到底如何處理這類問題呢?我個人認為也可以采用本土設計的策略,依據(jù)具體場地環(huán)境的條件來定。比如,在歷史遺存建筑較多的古城街區(qū),設計就宜于采用比較傳統(tǒng)的形式,或者以繼承為主的手法去協(xié)調,但也要注意有所區(qū)別,避免造成歷史真實性的混淆。而在歷史遺存較少的地段上,就可以比較創(chuàng)新地、變異地、多元化地表現(xiàn)建筑的地域性,這中間還可以有對比的過渡式的手法,只要把握好度,一樣可以形成統(tǒng)一中有變化的有機生長出來的混搭風貌,不僅不會影響總的特色,甚至更豐富、更精彩。這種因地制宜的方法使原來停留在標語口號上的泛泛而談的民族形式可以因時因地的落地、具體化,而不是概念化、統(tǒng)一化、范式化,這其實也會更有利于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因為歷史的本質是發(fā)展,而不是停滯或者回歸??偟膩碚f,在本土設計的概念里,傳統(tǒng)文化不應再是個沉重的包袱,而應是我們的寶貴資源,適時適地地取用,適宜適度地發(fā)展,不斷推陳出新,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在本土概念的討論中,也有朋友提出,本土包羅萬象,有積極的一面,就一定有消極的一面。比方說,今天大家議論最多的那些標志性建筑往往反映出社會政治或經(jīng)濟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的心態(tài)。還有許多徒有其表和廉價的裝飾性古典建筑,也代表了我們今天社會的浮躁心態(tài)。那么,這些建筑也算是反映當下本土文化的建筑嗎?的確,我完全同意這樣的推斷。事實上,就像那句老話“建筑是石頭的史書”一樣,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化都會多多少少反映在那個時代的建筑上,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從本土設計的邏輯來說,真實、全面地表現(xiàn)當代文化狀態(tài)也是自然的。這也就是說,本土設計出來的建筑也未必都是好作品,這是肯定的。這也是為什么我一直只說本土設計而不提本土建筑的原因,因為在不同的利益和價值觀影響下,真是難以把由此產生于本土的建筑歸納為一個明確的定義,相反,強調本土設計的立場在概念上還是比較清晰的。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下中國建筑水平不高與這個時代的某些消極影響有關,是真實地反映本土現(xiàn)實的結果,但我認為,深入挖掘我們腳下這片沃土中的積極、善良、和諧、務實的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作出值得后代認同和珍惜的建筑,仍然是我們建筑師不能推脫的歷史責任。所以,在汲取本土中的營養(yǎng)時,還是應該剔除糟粕、取其精華,對領導或業(yè)主的一些價值觀和心態(tài),要積極主動地引導而不是簡單地迎合、追隨。這里面有一個建筑倫理的問題。實際上,通過包括建筑師在內的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在我們創(chuàng)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的同時,也能反過來消除或減少滲入本土之中的毒素。
我一直把本土設計的概念想象成一棵大樹,它深深地扎根在飽含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tài)要素的沃土中,通過立足本土的理性主義創(chuàng)作軀干,能夠生發(fā)出不同的建筑流派的枝條,既可以有文脈建筑,也可以有鄉(xiāng)土建筑;既有生態(tài)節(jié)能建筑,也有大地景觀建筑,最終呈現(xiàn)出枝繁葉茂的繁榮景象。我覺得這樣比較符合建筑的客觀規(guī)律,是一個可以越走越寬的大道,而不必再去尋找所謂唯一正確的獨木橋了。
10年來,我和我工作室的青年建筑師們一直在本土設計的方向上學習、研究、思考、實踐。坦率地說,正如我們的作品不太成熟一樣,我提出的本土設計理論也遠不夠成熟,甚至現(xiàn)在還只能說是一種立場和策略。但對我這個已過知天命年紀的建筑師來說,本土設計的理念的確像一顆定心丸,吃了下去心就平和多了。每每接到一個新項目,都用本土設計的立場去研究分析,找到合適的策略,選擇適度的方法去解讀問題。不用急躁,也不用有太多猶豫和壓力,構思好像總能比較自然、合乎邏輯地呈現(xiàn)出來。而這樣產生的構思方案拿出來與業(yè)主溝通,好像也比較容易得到理解和認可。這說明本土設計的立場和方法還是比較可行、實用的,而它的不成熟、不完整、不系統(tǒng)也在所難免,特別希望各位同行給予指教、補充。
最后,非常感謝《世界建筑》為我出版這本專輯!我衷心希望有更多優(yōu)秀的中國建筑師通過《世界建筑》搭起的橋梁走向世界,就像以前許多國際建筑師從這座橋上走過來一樣。人來人往,但建筑還應屬于它所在的那片土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