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彩寧 何立新 王東升 李芝靜
自發(fā)性氣胸是基層醫(yī)院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胸腔閉式引流是治療自發(fā)性氣胸的常用方法。傳統的胸腔閉式引流應用粗硅膠管,需切開皮膚、分離肌肉,操作復雜,需外科醫(yī)生完成,不利于臨床廣泛推廣。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9例自發(fā)性氣胸患者采用改良式胸腔閉式引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9例自發(fā)性氣胸患者,其中男74例,女55例;年齡19~48歲。入組標準:(1)成年患者,年齡>14歲;(2)符合自發(fā)性氣胸的診斷標準;(3)中量氣胸以上(>20%)。
1.2 方法
1.2.1 材料:20G膀胱穿刺針、20G雙腔氣囊導尿管、小手術包、延長管、閉式引流瓶。
1.2.2 操作步驟:術前做好解釋工作,取得患者配合。根據胸片或胸部CT結合美容考慮在腋下定穿刺點?;颊呷∽换虬胱?,常規(guī)術野皮膚消毒、鋪無菌巾、2%利多卡因浸潤麻醉胸壁各層,緊貼肋骨上緣尖刀切開長約0.5 cm橫切口,4-0可吸收線U型縫合切口、但不打結,膀胱穿刺針側孔注入少量0.9%氯化鈉溶液,順肋間垂直置入膀胱穿刺針,側孔水柱有波動或有落空感,證明已入胸腔,拔出針芯,順穿刺鞘置入20G雙腔氣囊導尿管,氣囊注水15 ml,外拉緊貼胸壁,連接水封瓶,可吸收線纏繞尿管,無菌紗布覆蓋固定,導尿管氣囊側孔紗布包扎,防止脫管,術畢。
1.2.3 治療:在進行胸腔閉式引流的同時,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囑患者間斷做深呼吸動作,鼓勵其咳嗽、咳痰,促進肺復張,必要時給予吸氧、抗感染等對癥治療。
1.3 療效判斷標準 (1)痊愈,肺完全復張,氣胸消失。(2)無效,胸腔閉式引流3周,肺未復張;患者癥狀不緩解,持續(xù)有大量氣體溢出,需手術治療。
2.1 治療效果 129例自發(fā)性氣胸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經上述治療后,治愈120例,治愈率93%。無效患者行胸腔內注入粘連劑行胸膜粘連術,其中3例無效外科手術治療。
2.2 并發(fā)癥 129例患者發(fā)生胸痛6例,程度多較輕,都能忍受或經口服止痛藥后緩解,無皮下氣腫發(fā)生,無脫管、堵管發(fā)生。
自發(fā)性氣胸是指無外傷或人為因素作用下,肺組織和臟層胸膜因原有某種疾病或缺陷突然破裂而導致的胸腔積氣,是呼吸內科常見?。?]。目前自發(fā)性氣胸的常規(guī)治療中,根據氣胸的類型、發(fā)生頻次、肺壓縮程度、患者病情及有無并發(fā)癥等,可選擇保守治療、胸腔穿刺或閉式引流、經胸腔鏡手術或開胸手術等[2]。胸腔閉式引流的適應證為不穩(wěn)定型氣胸、呼吸困難明顯、肺壓縮程度較重、交通性或張力性氣胸及反復發(fā)生的氣胸。胸腔置管閉式引流是臨床上治療閉合性氣胸最常用的方法[3]。外科胸腔閉式引流手術需切開胸壁,分離肌肉,對組織損傷較大,患者疼痛明顯,粗硅膠管對胸壁刺激大,術后患者活動不方便,拔管后需縫合切口,需再次局部麻醉,且遺留瘢痕大,特別對女性來說影響美容[4]。相對于傳統胸腔閉式引流,改良式胸腔閉式引流操作簡單,單人即可操作完成。膀胱穿刺針側孔注水對于操作經驗較少者,可以了解是否進入胸腔,尤其對于肥胖患者尤為重要。因穿刺通道一次完成,外加氣囊的壓迫作用及導尿管足夠的引流量,皮下氣腫發(fā)生率明顯降低,本組患者無1例發(fā)生。因穿刺部位較前隱蔽、可吸收線刺激性小、穿刺創(chuàng)傷小,患者拔管后直接打結,減少了患者再次局麻的痛苦,術后瘢痕小,特別適合于女性患者。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改良胸腔閉式引流操作簡單、并發(fā)癥少、醫(yī)療費用低,值得在基層醫(yī)院開展。
1 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第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767-1768.
2 陳文彬,程德云主編.呼吸系統疾病診療技術.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308.
3 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10-115.
4 王毅,李德印,王寶梅.中心靜脈導管治療自發(fā)性氣胸45例臨床分析.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