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彪 董 鑫 潘明艷
(十堰市農業(yè)行政綜合執(zhí)法支隊 442000)
十堰市自20世紀70年代成立國內植物檢疫機構以來,植物檢疫人與危害農業(yè)生產安全的檢疫性病蟲草害及外來入侵生物進行了近半個世紀的斗爭。如果說外檢是嚴把國門的話,國內檢疫就是進行控制與消滅的過程。十堰市幾十年來的植物檢疫工作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從疫情普查到實施產地檢疫,從設立公路檢查站點、鐵路貨運站設現場辦公點,到通過多種途徑強化調運檢疫;從爭取多方支持,到采取果斷措施圍殲了多種入侵生物,確保了我市農業(yè)生產與生態(tài)的安全。本文通過本地區(qū)多種檢疫性病蟲草害的發(fā)生與防治情況案例分析,以期對防范目前面臨的疫情風險提供一定的參考。
柑桔在十堰地區(qū)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柑桔大實蠅在十堰發(fā)生也最早,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危害損失也逐年加重。目前全市共有柑桔3.47萬hm2,該蟲害在2003年危害面積達1.02萬hm2,嚴重發(fā)生的桔園落果率達80%以上,一些桔農在無奈之下將已成齡的桔樹砍毀改種其他作物;柑桔這一重要的支柱產業(yè)遭受到了大實蠅的重創(chuàng),發(fā)展前景令人擔憂。從20世紀90年代初,檢疫人員開始探索研究柑桔大實蠅在我市的發(fā)生規(guī)律,通過用沙網封閉整株桔樹,并從其它桔園挖一些柑桔大實蠅的蛹放入封閉在沙網中的土壤內,觀察、記載其化蛹時間、化蛹數量、蛹歷期、成蟲出土時間、產卵開始至結束時間、成蟲取食特點,以及存活期、蛆柑脫落始期及終期等數據;經過近2年的觀察研究,基本掌握了柑桔大實蠅在十堰地區(qū)的發(fā)生、危害規(guī)律。并試驗研究出了一套綜合防治對策,該成果于1996年被市政府授予科技進步三等獎。針對柑桔大實蠅逐年加重之勢,隨后我市全面組織柑桔大實蠅防治技術推廣工作,通過4年的實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柑桔大實蠅防治的關鍵技術是從切斷其生活史(成蟲→卵→幼蟲→蛹→成蟲)中薄弱環(huán)節(jié)入手,大范圍、大批量地消滅其部分蟲態(tài),使其無法完成正常生活史,從而無法繁殖后代延續(xù)其危害。其技術要點是把好“四關”。一是成蟲誘殺關,二是蛆果銷毀關,三是毒土封殺關,四是調運檢疫關。
從2004年開始,丹江口市、鄖縣、房縣及城區(qū)桔園連續(xù)三年按照十堰市植檢站制定的“柑桔大實蠅防治技術方案”組織實施,2004年到2007年4年累計防治面積7.8萬hm2,控制柑桔大實蠅的效果十分顯著。據各地調查,部分發(fā)生重的桔園最高落果率已從80%下降到2004年的52%、2005年的34.5%、2006年的12.2%及2007年的2.91%;目前應用該項技術進行綜合防控的桔園平均落果率控制在3%以下,基本沒有大的危害。雖然成效顯著,但蟲害尚未徹底根除,還要采取多種舉措,綜合防治,也需要各相關部門持續(xù)的投入和支持。
美洲斑潛蠅,原國內檢疫對象,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重視。該蟲害自傳入我國后,隨著蔬菜、花卉的南北調運,迅速擴散蔓延,1996年傳入十堰市,并在五縣一市迅速蔓延。為此,省政府下令在全省主要公路交通要道上設置了多個檢疫站點,嚴格調運檢疫。并且開展了綜合的防控消滅措施:一是嚴格檢疫,防止美洲斑潛蠅擴散蔓延,嚴禁從疫區(qū)調運蔬菜、花卉。二是農業(yè)防治,清潔田園,收獲后徹底清除殘株落葉、深埋或燒毀,消滅蟲源。三是生物防治,盡量使用對天敵無毒或低毒的藥劑,保護利用天敵,控制為害。據觀察美洲斑潛蠅的主要天敵有潛蠅姬小蜂、潛蠅繭蜂等多種寄生蜂,在大發(fā)生年度,天敵的寄生率達到了90%以上,效果十分明顯。四是選用化學藥劑防治。
由于綜合措施到位,美洲斑潛蠅現已經成為次要害蟲。
假高粱的穎果可隨播種材料或商品糧的調運而傳播,特別是易隨含有假高粱的商品糧加工后的下腳料傳播擴散,在其成熟季節(jié)可隨動物、農具、流水等傳播到新地區(qū)去。假高粱于1995年傳入十堰市,據普查發(fā)現假高粱的疫情點僅限于運送糧食的專用鐵路邊有零星的發(fā)生,應該是隨著進口糧食的調運傳入十堰市的。
據我市植物檢疫站觀察,假高粱在十堰以根莖繁殖蔓延,每年的2月上旬至4月開始出苗,5月~6月上旬抽穗揚花,6月中旬~7月上旬開始結出穎果,株高1.2 m~2.51m。假高粱適生于溫暖、潮濕、夏天多雨的亞熱帶地區(qū),是多年生的根莖植物,以種子和地下根莖繁殖。因十堰極端氣溫低,種子不能成熟,未發(fā)現種子繁殖現象。假高粱耐旱不耐寒,它的根莖喪失了耐寒性,將早春、夏秋季收獲的根莖暴露在-3.5℃或更低的溫度下會被凍死,假高粱耐高溫性特別強,在鐵路邊夏季40℃的高溫下,其它雜草干枯死亡,假高粱仍然生長茂盛。
該疫情發(fā)生后,檢疫部門高度重視,向相關領導作了專題匯報,市政府安排專用經費進行鏟除。市植物檢疫站采取雙管齊下的辦法進行控制與消滅,一是通過人力鏟除,二是噴施滅生性的除草劑,目前疫情基本上得到了根除。
該檢疫對象是在50年代從國外引種或進口糧食過程中傳入我市的。毒麥是小麥田對人有毒的惡性雜草,他生長力很強,種子在土內10cm深處仍能出土,11月上旬出苗,次年5月上中旬抽穗,比小麥遲熟7d~14d,比小麥高20cm~30cm,在田間非常明顯,易于發(fā)現。
防除方法可采用在小麥抽穗至揚花期,強化宣傳,發(fā)動群眾到田間巡查,發(fā)現毒麥及時拔除燒毀,連續(xù)進行2年~3年即可根除。目前我市采取以上措施,發(fā)生過疫情的鄉(xiāng)鎮(zhèn)已很少見到毒麥了。
通過分析上述多種危險性病蟲草等有害生物在本地區(qū)的發(fā)生、發(fā)展、危害與鏟除消滅的過程,說明只有綜合治理,全民參與才能在防范危險性有害生物入侵的戰(zhàn)爭中處于主動地位。一是各級領導要充分認識到近年來外來物種不斷侵入,給我國的農業(yè)生產安全與生態(tài)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必須高度重視;二是只有強化植物檢疫的執(zhí)法力度與科研力度,才能有效防范與鏟除外來有害生物;三是要強化宣傳,通過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與相關生物知識的宣傳,讓全社會都能認識有害生物的危害;四是要不斷增加投入,只有政府有效的投入才能把疫情消滅在萌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