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迎 周友鵬 孔瑞球
(浠水縣植保站 438200)
稻飛虱是浠水縣水稻生產上的主要害蟲之一。近年來,稻飛虱在浠水縣中晚稻上持續(xù)大暴發(fā),對水稻生產構成嚴重威脅,一般減產30%~50%,嚴重的絕收。長期以來,由于人們盲目、片面地追求短期防治效果,在防治過程當中隨意增加用藥量,減少噴液量,導致稻飛虱產生了抗藥性,使防治效果降低,造成用藥次數、用藥量逐年增加,蟲難防的惡性循環(huán)局面。農民叫苦不迭。為了有效控制稻飛虱的危害,我們從2006年起推行稻飛虱綜合防治技術,七年來,該技術的應用效果非常明顯,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推廣合理配方施肥和科學管水技術。早、中、晚稻每667m2純氮最高施用量應分別控制在11.5kg、14.5kg、12.5kg以內。同時根據土壤養(yǎng)分測定結果,確定硅肥的施用量。在灌溉條件較好的地區(qū),實行淺水勤灌、干濕交替、適時曬田。以科學的肥水管理方式控制稻飛虱的發(fā)生。
在防治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化學農藥用量,減少環(huán)境污染,保護和利用天敵,促進稻田生態(tài)平衡。推廣頻振殺蟲燈誘殺害蟲,推廣稻鴨共育技術。
中稻和晚稻分別實行“壓三控四”、“壓四控五”的防治原則。準確預報,科學防治,同時推薦使用高效、長效、低毒農藥進行防治。
通過綜合測算,幾年綜合技術防效比普通防效高出17個百分點,增產12%以上。2006年,我縣稻飛虱大暴發(fā),綜合防治區(qū)稻飛虱百叢蟲量為1000頭以下(防治標準1200頭/百叢),未造成減產,而普防區(qū)稻飛虱百叢蟲量為3000頭~5000頭,高的達2萬頭~3萬頭,部分田塊出現“穿頂”到伏,減產嚴重,一般減產10%~30%,高的達50%以上。
一方面推廣了頻振殺蟲燈誘殺害蟲,推廣稻鴨共育技術;另一方面準確預報,科學防治,同時推薦使用高效、長效、低毒農藥進行防治。所以,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降低了環(huán)境污染,保護和利用天敵,促進稻田生態(tài)平衡。
一是推廣健身栽培技術,開展農業(yè)防治,提高了水稻植株的抗病蟲能力,減少了用藥次數;二是開展科學防治,減少了農藥使用次數,降低了農藥用量,大大地節(jié)約了防治成本和投工。
七年來,全縣推廣應用稻飛虱綜合防治技術達5.8萬hm2,稻飛虱綜合防治技術比普通防治防效高17個百分點,每667m2節(jié)約成本10元,省工1個,每工按100元計,每667m2共節(jié)約開支110元。推廣稻飛虱綜合防治技術不但大大減少了防治成本,減輕了勞動負擔,增加了糧食產量,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而且避免了亂打藥,減輕了環(huán)境污染,延緩了害蟲的抗藥性,形成了良好的大田生態(tài)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