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正豐,余成玲,岳秀永
(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重慶404120)
肺癌是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危害最大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大多數城市,男性肺癌的發(fā)病率已位居全部惡性腫瘤之首,女性肺癌也位居第2位[1],其中80%以上屬非小細胞肺癌(NSCLC),臨床確診時約有80%以上已進入晚期,晚期肺癌的治療手段主要是放療和化療,但是放化療引起的毒副反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影響放療的順利進行。因此,尋找配合治療措施以減輕或消除不良反應成為晚期肺癌治療的研究課題。
正氣內虛,痰濕瘀毒是肺癌的病理基礎?!峨s病源流犀燭》認為“邪積胸中,阻塞氣逆,氣不得通,為痰……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認識到痰結而致胸中有形結塊的病機。肺癌的發(fā)生與正氣內虛,痰濕瘀毒交阻有關。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肺癌與肺、脾二臟密切相關,痰結貫穿于肺癌由原發(fā)到轉移的整個病程。肺癌早期,多見氣滯血瘀、痰濕毒蘊之證,以邪實為主;肺癌晚期,多見陰虛毒熱、氣陰兩虛之證,以正虛為主。
扶正祛邪,標本兼治是治療肺癌的基本原則。腫瘤發(fā)病的“內虛學說”在防癌、治癌方面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整體屬虛、局部屬實,正虛為本、邪實為標。肺癌早期,治當行氣活血、化瘀軟堅和清熱化痰、利濕解毒;肺癌晚期,治宜扶正祛邪,分別采用養(yǎng)陰清熱、解毒散結及益氣養(yǎng)陰、清化痰熱等法。
辨證分型治療。①陰虛毒熱型。表現為干咳或少痰,或痰中帶血,甚則咯血不止,胸隱痛,心煩寐差,低熱盜汗或高熱不退,大便干結,舌質紅舌苔薄黃,脈細數或數大。治宜養(yǎng)陰清熱,解毒散結。藥用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金銀花、蒲公英、桑白皮、地骨皮、紫花地丁、天葵子、重樓、石上柏、白花蛇舌草等。②氣血瘀滯型。表現為咳嗽不暢,痰少而黏,痰中帶血,胸悶氣短,胸痛固定,唇色紫黯,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細弦或細澀。治宜活血化瘀,行氣通滯為主。藥用當歸、赤芍、柴胡、枳殼、川芎、杏仁、桃仁、紅花、三七粉、陳皮、郁金、丹參、白前、莪術等。③痰濁蘊肺型。表現為咳嗽陣發(fā),痰多易咯,胸悶氣短,神疲乏力,納食欠佳,大便溏薄,舌淡黯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或細濡。治以健脾化痰、理氣肅肺為主。藥用黨參、黃芪、薏苡仁、豬苓、茯苓、瓜蔞、地龍、白芥子、葶藶子、蒼術、白術、陳皮、法半夏、浙貝母、砂仁、膽南星等。④氣陰兩虛型。表現為咳嗽少痰,咳聲低微,氣短喘促,神疲乏力,形體消瘦,心煩盜汗,口干少飲,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細弱或細數。治以益氣養(yǎng)陰、化痰止咳為主。藥用太子參、黃芪、黨參、玄參、天冬、麥冬、五味子、沙參、石斛、玉竹、鱉甲、枸杞子、女貞子等。
扶正祛邪,標本兼治亦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肺癌的基本原則。扶正就是用扶助正氣的藥物和治療方法,配合營養(yǎng)和功能鍛煉,增強體質,調攝精神,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達到戰(zhàn)勝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祛邪就是使用抗癌消瘤的藥物和治療方法如放化療等祛除病邪,消滅和縮小腫瘤,減少或消除復發(fā)轉移,達到邪去正復的目的。在腫瘤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正邪相互消長,不斷變化,因此在治療中,應把扶正與祛邪有機地結合,根據病情和臨床表現,結合中西醫(yī)多種治療手段,或以祛邪為主,或以扶正為主,或先祛邪后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合理治療,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個體化治療,辨證論治。肺癌患者有年齡、性別、生長環(huán)境、體質狀況、精神狀態(tài)、基因等差異,腫瘤有部位、大小、分型、分期等不同,根據具體情況可選擇手術、放化療、分子靶向治療、支持治療等不同方案,即使同一治療方案亦應有不同的治療策略。同一患者在疾病不同階段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及痰濕瘀毒輕重也不同,須通過審證辨證來掌握具體病機病因,辨清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屬性及邪實的輕重辨證,再根據證型給予相應治療。
結合中醫(yī)治療肺癌的研究成果,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治療。根據現代醫(yī)學研究,每種腫瘤都有大致相同的生物學特性、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病理、生理、生化改變規(guī)律,肺癌亦是如此。中醫(yī)治療肺癌主要機制為增強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分化和凋亡、防止轉移、逆轉多藥耐藥、抑制自由基、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放療增敏作用和化療減毒作用等[2],在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帶瘤生存時間、改善癥狀及增效減毒方面療效肯定。因此,在選方用藥時要盡可能既考慮證型辨證用藥,又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選擇有提高免疫力或抗癌作用的藥物,如石上柏、白花蛇舌草、太子參、黃芪、斑蝥、山海螺、守宮、山慈菇、半枝蓮、貓爪草、干蟾皮、藤梨根、龍葵、重樓、半邊蓮、莪術、生牡蠣、生薏苡仁、百部、八月扎等[3]。
楊新中等[4]認為,理想的療效=滿意的生活質量+最高的腫瘤緩解率+最長的生存時間??茖W合理的療效評價標準是進行臨床研究的基礎,也是制定肺癌中醫(yī)規(guī)范化治療方案的基礎。以往中醫(yī)采用的療效評價標準多為證候標準,雖然能夠突出中醫(yī)藥的治療特點,但主觀因素較強,缺乏統一尺度,不甚精確,相對于現代醫(yī)學標準明顯較低,不利于學術交流。現代醫(yī)學的療效標準以近期瘤體變化來判定,缺乏對遠期療效及生活質量的評價,其對應的是生物醫(yī)學模式下“無瘤生存”的治療理念?,F有技術條件下“無瘤生存”的目標不僅在實踐中很難達到,而且往往會造成過度治療,造成諸多醫(yī)源性損害。中醫(yī)療效的特點是通過穩(wěn)定瘤體、改善癥狀達到提高生存質量、長期“帶瘤生存”的目的。循證醫(yī)學強調療效評價中終點指標和替代指標的區(qū)別,在腫瘤治療中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存質量是療效判定的終點指標,腫瘤大小則屬于替代指標。因此,腫瘤的療效標準應從瘤體的反應性(或穩(wěn)定性)特別是生存質量和生存時間進行綜合評價,這樣不僅科學合理,而且能夠體現中醫(yī)藥的療效特點,同時與現代醫(yī)學所認可的標準相統一[5]。
[1]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全國腫瘤登記中心,衛(wèi)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部分市、縣惡性腫瘤的發(fā)病與死亡[M].第3卷(1998-2002)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6-164.
[2]李泉旺,胡凱文.中醫(yī)藥抗肺癌復發(fā)與轉移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6,21(8):494-496.
[3]楊雨微,卞慧敏,蔣鳳榮.肺癌與中醫(yī)藥治療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9,27(9):1934-1936.
[4]楊新中,熊裕家,劉通順,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腫瘤療效標準初探[J].中醫(yī)雜志,2000,41(8):497-499.
[5]劉浩,侯煒,趙煒,等.林洪生主任肺癌中醫(yī)規(guī)范化治療思路探討[J].中國腫瘤,2008,17(12):10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