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霜,唐祖敏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中文系,湖南婁底417000)
詩歌意象一般都含有豐富而強烈的感情色彩,體現(xiàn)出詩人獨樹一幟的精神和品格,寄托著詩人特有的情感傾向。據陶學研究者粗略統(tǒng)計,在陶淵明120余首詩中,含有“鳥”意象的作品有30多首。這種獨特的文學現(xiàn)象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作品中形象獨特、意蘊深厚的“鳥”意象反映了詩人的主觀情感,充分展示了他的內心世界,清晰地勾勒出詩人一生從猛志出仕到官場困惑,再到最后歸隱田園的心路歷程。本文擬對陶淵明詩歌中豐富眾多的“鳥”意象作較為深入的探討,并辨析詩人人生歷程中的生命價值取向。
作為陶淵明少年時代生命的藝術載體,高鳥意象飽含著詩人年少時的理想與信念,展現(xiàn)了一個猛志出仕和大濟蒼生的抒情主人公的偉岸形象。
陶淵明青少年時期就充滿了大濟蒼生的理想,這種“猛志逸四?!敝硐氲男纬稍从诩易鍤v史和儒家思想對他的影響。
六朝社會最大的政治特點是門閥制度的實施。在門閥制度下,世族壟斷了官場,出身寒微的士子很難躋身仕途、平步青云。陶淵明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但其家族曾有著非常輝煌的歷史,其曾祖、祖父、父親三代為官,陶淵明曾經對此頗為自豪。他在《贈長沙公》詩中,稱自己的家族為“令族”,稱長沙公為“宗族之光”;在《命子》詩中,詩人緬懷了祖先的光榮歷史:“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賓,歷世重光?!雹倭钊烁械酵锵У氖?,父親的官微與早逝使得陶氏家族至陶淵明時已經衰微了,然而,陶氏家族的光榮歷史已經深深地根植于陶淵明心中,使得青年時期的陶淵明始終沒有放棄追求仕進的理想,光宗耀祖、留名青史便成為了陶淵明重要的人生理想。
另一方面,陶淵明早期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早年便有了步入仕途的心愿。作為漢代以來中國文化的正統(tǒng)思想,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文人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無論玄學思想在魏晉時期對世人有多大的影響,儒家思想依舊保持著其正統(tǒng)地位。陶淵明少年時期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的教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十六),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他,使得他渴望建功立業(yè),期盼留名青史。他曾在《感士不遇賦》中談及自己的人生信念與理想:“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奉上天之成命,師圣人之遺書。發(fā)忠孝于君親,生信義于鄉(xiāng)閭,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他慨嘆時光易逝、功業(yè)未就:“總角聞道,白首無成”(《榮木序》);他時時不忘先師孔子的遺訓:“先師遺訓,余豈云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梢娫娙瞬桓视谡紊系南?,對于自己虛度光陰、功名未就,他深感內疚。儒家思想培養(yǎng)了陶淵明堅貞的人格和高遠超逸的情懷,使他在困難面前始終堅持自己的人格理想。
在眾多鳥意象中,“高鳥”最能體現(xiàn)其少年時代的人生追求。陶淵明在他的早期詩歌中多以“高鳥”意象表達建功立業(yè)的理想與抱負?!案啉B”即展翅高飛的鳥,鳥的高飛遠舉象征陶淵明的功業(yè)追求,它是陶淵明少年時代生命的藝術載體,寄托著詩人年少時的信念、理想和追求,展示出一個建功立業(yè)和猛志出仕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從總體上看,陶淵明早期詩中的“高鳥”意象主要展示的是詩人積極進取、胸懷猛志的自我形象。這一時期的很多詩中都出現(xiàn)了“高鳥”意象。如《雜詩八首》(其五):“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薄膀q翮”即展翅高飛。在作品中,詩人把自己年少時期的遠大抱負和樂觀精神寫得意氣風發(fā)?!懊椭尽迸c“騫翮”對舉,把詩人超越四海的猛志和鳥兒振翅飛翔的雄姿融為一體,同時又通過“四?!焙汀斑h翥”兩個意象把詩的空間擴張得極其高遠廣袤,這兩個靜態(tài)意象里蘊含的是大海潮涌和高鳥飛翔的動態(tài)意蘊,體現(xiàn)出詩人少年時代超越四海的猛志和自由飛翔的理想。又如《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熬l(wèi)”是一只心懷遠大理想展翅高飛的鳥,陶淵明以《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為喻,歌頌精衛(wèi)和刑天不屈不撓、敢于抗爭的精神,并借精衛(wèi)的斗志表現(xiàn)自己的遠大抱負。對此,魯迅先生曾深刻指出:“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盵1]
在展翅高飛的鳥意象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胸懷壯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正如曹道衡先生所說:“在陶詩中,飛鳥是詩人所經常歌唱的東西。他為什么喜歡寫飛鳥呢?原來在飛鳥的形象中,寄托了詩人自己的形象?!盵2]家族的熏陶、儒家思想的影響,使他把建功立業(yè)、光宗耀祖、名垂青史視為自己終生的理想追求。因此,在詩歌作品中,他常常以高鳥自喻,對展翅高飛的鳥兒充滿了向往之情,對自己的前途滿懷信心,希望在未來的仕途道路中大展宏圖,期盼有朝一日振興家族,實現(xiàn)個人的遠大理想。
步入仕途的陶淵明雖然受到種種挫折,但仍“猛志固常在”,內心充滿了期待與彷徨?!傲b鳥”意象是他13年出仕時期的真實寫照,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失意與痛苦的心境。
29歲的陶淵明興致勃勃地步入官場,他原以為,只要像古代圣賢那樣馳騁于仕途,便可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理想。但幾經周折,始終沒有一展“猛志”的機會,坎坷的仕途經歷和動蕩的時局使詩人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痛苦與煎熬。
陶淵明少年時代就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的遠大志向,他懷著大濟蒼生的壯志步入仕途,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出任江州祭酒。詩人出身庶族,受人歧視,甚不得意,終因“不堪吏職”而旋即歸解。辭職后,州里又讓他做主簿,他也再三推辭。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投奔桓玄。這時的桓玄正掌控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良機,陶淵明不愿意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更不肯與桓玄同流合污。次年冬,他借奔母喪之機辭職回家。桓玄兵敗之后,陶淵明便離家投奔劉裕,在其幕下任鎮(zhèn)軍參軍。占領建康之后的劉裕作風頗為不凡,東晉王朝的政治環(huán)境一直非常污濁,“百司廢弛”的腐化現(xiàn)象相當嚴重,但是經過劉裕的威禁整改之后,“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劉裕的才干、功績、性格等與陶侃頗為相似,因此曾使陶淵明對其產生敬佩之感。但是不久之后,劉裕的陰險與狡詐逐漸顯露出來,這使得陶淵明對劉裕非常失望,于是在義熙元年轉入江州刺史、建威將軍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替劉敬宣赴建康上表辭職,之后他也隨之去職了。同年秋,他由叔父陶逵介紹到彭澤任縣令,但是到任僅81天,便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田園。陶淵明13年的仕宦生活至此宣告結束。
陶淵明的絕望源于時政的黑暗與腐敗。詩人處在一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都非常尖銳的時代,正如范文瀾先生所言,六朝社會是一個“殺奪而濫賞”的社會,“統(tǒng)治集團中人得失急驟,生死無常,心情上表現(xiàn)緊張與頹廢……”[3]由于門閥制度盛行,士族掌控政權,壓制賢能,致使個性率真、崇尚自由、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陶淵明飽嘗仕宦之苦,深感仁政理想的虛幻性。陶淵明滿懷理想抱負步入仕途,但生不逢時,腐敗的社會讓他無法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負,在矛盾與彷徨中,詩人產生了擺脫現(xiàn)有生存方式來開辟新生活的想法,從而開始了痛苦的轉換。朱光潛先生對陶淵明痛苦的“蛻變”過程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淵明并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人,他和我們一般人一樣,有許多矛盾和沖突;和一切偉大詩人一樣,他終于達到調和靜穆。我們讀他的詩,都欣賞他的‘沖?!?,不知道這‘沖澹’是從幾許心酸、苦悶得來的?!盵4]
在13年的仕官生活中,陶淵明深感自己仿如困在“樊籠”的羈鳥。他在《感士不遇賦》中寫道:“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這里體現(xiàn)了作者的兩種情感傾向:第一,對官場的厭倦。仕途的艱辛、官場的腐敗使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實現(xiàn)壯志的重重障礙,因此他把社會看成一張無形的網,自己猶如網中的驚弓之鳥。第二,對自由的渴望。在這個根本沒有自由可言的社會中,詩人期待的是脫離官場、回歸自然,以求精神上的慰藉。
這兩種情感傾向在他的詩歌中不斷出現(xiàn)。如《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痹娙税压賵霰茸鳌皦m網”,說自己誤落其中,好像“羈鳥”、“池魚”一樣得不到自由。隨后詩人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情趣盎然,恬靜優(yōu)美的田園生活畫面,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自由的向往。尤其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回歸自然后無法按捺的喜悅。他本性率真自然,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步入仕途,但是卻被黑暗的現(xiàn)實擋住了去路,所謂的理想也淹沒在官場。陶淵明的心靈好像披上了枷鎖,時時感到拘束和壓抑,所以詩人用“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樣的詩句來形容自己的仕宦經歷。《飲酒》(其四)更是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詩人此時苦悶的心境:“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币恢皇褐B在日暮黃昏中獨自飛翔,心中充滿了恐懼與不安。詩人把自己時而歸隱時而出仕的生活看作是失群之鳥,從早到晚無依無靠孤獨地飛翔,這樣一只孤獨的鳥兒正是陶淵明本人在樊籠里孤苦無依的象征,表現(xiàn)了詩人失去自由的痛苦心情。與此相應,詩人在《閑情賦》中也以“鳥凄聲以孤歸”來表現(xiàn)自己無所依靠、形單影只的悲哀。
這一時期,陶淵明內心苦悶,雖然仕途的艱辛讓其身心疲憊,但是詩人“猛志固常在”,年少時期對“高鳥”的向往之情依舊在心底涌現(xiàn)。鳥的高飛遠舉曾經象征著詩人的遠大理想和鴻鵠之志,但是當陶淵明初入仕途時,望見天上自由飛翔的鳥兒卻有點自愧不如,他在《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作》中寫道:“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他對“高鳥”充滿著仰慕之情。《雜詩四首》(其三)中的“春燕應節(jié)起,高飛拂塵梁”也表達了詩人積極進取、渴望自由搏擊的心情。又如《停云》所云:“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笔惆l(fā)了詩人熱切盼望伯樂的賞識以及建功立業(yè)的心情。雖然仕途之路并不稱心如意,但是詩人仍然對功成名就充滿了期待,只是內心卻充滿了極度的彷徨與不安。
在幾度出仕與歸隱中,陶淵明的生命價值取向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詩人想通過出仕做官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以期獲得人生價值實現(xiàn)后的更大的自由。但實際上,他不但沒有獲得這種自由,反而失去了最本質的自由。仕途的艱辛和官場的黑暗使陶淵明深深地感受到了為官的痛苦與煩惱,冷酷殘忍的社會現(xiàn)實使他壯志無處施展?,F(xiàn)在的他已不是當年那個胸懷猛志的少年,有的只是由做官引發(fā)的痛苦失落之情,他對官場十分厭惡,一心想要脫離主流社會,詩人從此開始追尋避隱退世的自由空間。
陶淵明經過了立志高遠的少年時代和十年出仕時期的拘役之苦,晚年的他充滿了對自由的向往,其筆下的“歸鳥”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的靈魂凈地。
“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一直在追尋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和歸宿,這與他年少時期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及玄學自然觀對他的影響密切相關。陶淵明從小生活在農村,酷愛大自然,家鄉(xiāng)靜美的鄱陽湖風光陶冶了其率真的性情。他從小與蟲鳥為伴,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他向往真樸的生活,內心充滿著恬淡與自然。他個性中的率真、樸實是其最終歸隱田園的心理基礎。
同時,玄學的自然觀對陶淵明也有著很深的影響。魏晉玄學家們崇尚自然,他們摒棄人工雕飾,認為自然清真是最佳的審美風范。在玄學家們眼中,“道”是與世間萬物相互融合的精神實體,它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存在于萬物之中,其最高法則是自然無為。這種思想對陶淵明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追求自然的情懷便成為他崇尚玄學思想的必然結果。在經歷了仕途的黑暗與社會的腐敗,陶淵明越來越崇尚自然,其詩也以平淡自然的風格特征得到后人高度的評價。當代著名學者袁行霈曾這樣評價陶詩:“陶詩的美在于天真,也就是自然。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詩不存祈譽之心,生活中有了感悟就訴諸筆墨,既無矯情,也不矯飾,一切如實說來,真率而又自然?!盵5]陶淵明的“真”性情、玄學思想的影響以及坎坷仕途,使他最終決定歸隱。
棄官歸隱后,詩人仿佛找到了生存的意義,身體、精神頓時釋然。陶淵明最終選擇了歸隱,并在這一方心靈的凈土上找尋到了靈魂止息之處,其筆下的鳥則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歸鳥”形象。
《歸鳥》組詩是陶淵明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一云:“翼翼歸鳥,晨去于林。遠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風不洽,翻翮求心。顧儔相鳴,景庇清陰?!逼涠?“翼翼歸鳥,載翔載飛。雖不懷游,見林情依。遇云頡頏,相鳴而歸。遐路誠悠,性愛無遺?!逼淙?“翼翼歸鳥,相林徘徊。豈思天路,欣及舊棲。雖無昔侶,眾聲每諧。日夕氣清,悠然其懷?!逼渌脑?“翼翼歸鳥,戢羽寒條。游不曠林,宿則森標。晨風清興,好音時交。矰繳奚施,已卷安勞!”縱觀陶淵明的一生,我們便不難理解這首組詩。作者出仕時處于動蕩不安的年代,社會矛盾非常尖銳。他在出仕與歸隱的邊緣徘徊著,即使在歸隱之時他也依舊心系世事,沒有放棄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但是仕途的不順使陶淵明倍感受挫,雖有滿腔熱血和壯志雄心,但現(xiàn)實使其自信日益消退,最終徹底歸隱。這組詩用四季鳥的飛翔棲息來訴說詩人內心的情感,概括了詩人幾度出仕與歸隱的矛盾心情。第1首寫鳥的去林:悠然自得的歸鳥“晨去于林”,想要在高空盡情飛翔,展示自己的英豪之氣,但是由于“和風不恰”,便轉頭尋找自己心中要到達的目標。這首詩正隱喻著陶淵明胸懷大志卻事與愿違,便轉而歸隱田園的情形。第2首寫見林:鳥兒對樹林有深深的依戀之情,所以當它在外飛翔的時候,遇到頡頏云間的鳥兒們便“相鳴而歸”,這正是詩人渴望本性復歸的精神寫照。第3首寫相林:“日夕氣清,悠然其懷”,顯然,陶淵明的態(tài)度非常自然,這是他的真性情沒有泯滅的緣故。第4首寫止林:“戢羽”即斂翅,寫冬日的鳥兒棲止于樹林,再也不想離開,象征著詩人經過內心徘徊和仕途顛簸之后的徹底歸隱。這組詩借“歸鳥”來表現(xiàn)詩人的內心世界,在倦飛的歸鳥中,詩人感悟出與奔走仕途實現(xiàn)遠大理想抱負截然不同的生命價值取向。“總見當世無可錯足,不如倦飛知還之為得,‘已卷安勞’是全篇心事?!盵6]詩人以鳥喻人,其間真切地流露出他在回顧自己一生時的復雜情緒,《歸鳥》組詩很形象地表達了其追求真樸的心路歷程。
研讀陶詩,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30多首有關鳥的詩中,寫鳥兒歸還的詩竟多達8首,占到總數的近四分之一:“翼翼歸鳥,戢羽寒冬”(《歸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其五),“日入群動息,眾鳥趨林鳴”(《飲酒》其七),“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詠貧士》其一),“晨鳥暮來還,懸車斂馀暉”(《于王撫軍座送客》),“翩翩新來燕,相將還舊居”(《擬古》其三),“厲厲氣遂嚴,紛紛飛鳥還”(《歲暮和張常侍》),“云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連夜獨飲》)。陶淵明對鳥如此情有獨鐘,特別是“歸鳥”這一意象更是頻繁出現(xiàn)。這正體現(xiàn)了詩人崇尚自然的真性情,最重要的是他能以“自然”來化解人生的苦惱。經過一系列的出仕與歸隱和痛苦的內心掙扎,詩人最終形成了追求真樸、回歸自然的生命價值取向。在陶淵明看來,生活本應像飛鳥一樣瀟灑自在,像歸鳥一樣有家可依。但實際卻并非如此,人們往往為外在利祿奔波辛勞,從而丟失了最寶貴的精神家園?!皻w鳥”意象之所以反復出現(xiàn)在陶淵明的詩中,正是因為晚年的他對內心深處精神家園的強烈渴望和一再追求:詩人在痛苦與失意中體味著生命,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摒棄煩惱,在欣賞自然中感悟生命,在寄心歸鳥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李建中先生在《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一書中描繪了陶淵明所達到的精神境界:“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鄴下或金古文人那樣依附于權貴,也無須像竹林或蘭亭文人那樣耽溺于某種玄思。他是獨立的自由的個體,他身后是自然溫馨而神秘的擁抱。”[7]陶淵明終于尋覓到了自己的理想勝地,他的歸田并非草率的選擇,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葉嘉瑩先生對此曾這樣評價:“自淵明詩中,我們深刻的體悟到,他是怎樣在多岐而黑暗的仕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滿智慧之油膏的燈火,終于覓得了他要走的路,而且在生活與心靈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棲止之所,而以固執(zhí)超逸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的決志?!盵8]
綜上可見,陶淵明一生充滿了坎坷,但他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陶詩中的飛鳥意象不但數量多,而且形態(tài)各異,尤其是高鳥、羈鳥、歸鳥三類意象意蘊尤為深厚。它們非常形象地反映出詩人人生歷程中的三個重要階段以及在各個時期中詩人所特有的生命價值取向。
注釋:
①本文所引陶淵明詩均出自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03年版,不再另注。
[1]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22.
[2]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178.
[3]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83.
[4]朱光潛.詩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293.
[5]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6]黃文煥.陶詩析義:卷一[M]//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陶淵明卷·下編.北京:中華書局,1961:29.
[7]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13.
[8]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