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穎,呂向陽,管芙蓉
(1.廣東工業(yè)大學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3.大同市區(qū)域文化學會,山西 大同 037003)
論“大同”文化內涵對軟實力提升的意義
姚 穎1,呂向陽2,管芙蓉2
(1.廣東工業(yè)大學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3.大同市區(qū)域文化學會,山西 大同 037003)
作為古今中外人們共有的美好政治理想和社會愿望,“大同”思想形成于我國的春秋時代,其本質特點是“天下為公”,是社會所有成員的平等。在東西方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大同”思想的內涵不斷豐富拓展,使它具備了跨時間、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本質特點和巨大的文化軟實力蘊涵。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大同”思想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顯而易見的。發(fā)掘“大同”思想的文化內涵,積極提升“大同”思想的文化軟實力,舉足輕重,不容忽視。
“大同”思想;天下為公;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意;軟實力;提升
提到“大同”,人們往往會有兩種聯想:一是山西的第二大城市、北魏古都和譽享中外的煤都——大同;二是從孔孟到孫中山、康有為等幾千年來圣哲先賢所憧憬的“大同世界”中的“大同”。不難想象,山西人首先聯想到的或許是古都大同,而在思想界和知識界,聯想到的則可能是《禮記·禮運》中所說的“大同”。本文所論及的是政治意義、文化意義和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特別關注的文化軟實力的“大同”。
“大同”作為一種渴望公平、反對奴役的社會思想,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早期就已經產生?!对娊洝分芯陀小笆艑⑷ヅm彼樂土”,“逝將去女,適彼樂國”,“逝將去女,適彼樂郊”,“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的詩句。[1](P200~202)毫無疑問,這些都反映了遠古人們對貧富不均、分配不公的社會現象的不滿情緒,表達了當時人們對和諧公平的大同社會的向往。不過,由于當時的人們從早到晚都在為生存辛勞,對于自己已感覺到的社會生活中的這種不公平現象無暇過多地思考,不可能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社會思潮,也不會留下更多的表達這種社會愿望的記載。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生活中的不公平現象日益嚴重,人們對“大同世界”的向往日益急切,于是“天下為公”、“天下大同”就成了一種強烈的社會呼聲。據《禮記·禮運》記載: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是“大同”一語在我國史料中的第一次出現。如此觀念明確、內容具體的社會政治向往的出現,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已經產生,其內容也基本形成。與孔子同時代的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有這樣的論述:“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2](P174)并認為“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2](P174)表達了對“損不足以奉有余”社會現象的不滿,向往“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的政治體制和人人平等、貧富與共的社會生活。
儒家對理想社會“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著名論述是對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大貢獻?!按笸彼枷胱鳛橐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思想和政治愿望在春秋時期的出現,是中華民族逐漸形成并日臻成熟的具體體現。幾千年來,人們向往“大同”社會,向往著在這樣的“大同”社會中,民眾整體道德水平很高,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大家和睦相處,沒有罪惡,沒有戰(zhàn)爭,安定祥和,人人幸福……
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大同”思想在春秋時期形成,并進而上升為一種美好的社會愿望。從此,這種對公平、安定社會的向往和追求,便成了中華文明史上很時髦的話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激發(fā)了歷代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的發(fā)生。到今天,“大同”一語,已完全成了一個膾炙人口的政治文化符號。
“大同”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天下為公”,因為只有“天下為公”,才有可能實現“大同”,才有可能實現公平。西漢學者劉向在《說苑·至公》中記載了如下的故事:
“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亡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也?!笨鬃勇勚唬骸叭テ洹G’而可矣?!崩像趼勚唬骸叭テ洹恕梢印!?/p>
楚共王打獵丟了弓,不讓左右去尋找,認為楚國人丟了弓,楚國人會撿到,又何必去找呢?意思是反正都在我們楚國之內,為我們楚國人使用,沒有必要再找了??鬃勇牭竭@事后認為,應該把“楚”字去掉,變成“人亡弓,人得之”,這樣去除國界,就“天下大同”了。老子聞之則建議,干脆連“人”字也去掉,變成“亡弓,得弓”,就可以“取”之從容,“丟”得其所,來自于天地,復歸于自然,天人融為一體,達到“合而為一”的最高境界。拋棄狹隘的國界觀念,建樹“天下為公”的廣闊胸襟,“公而忘私”、“大公無私”,“至公至善”,全人類和諧共榮,與自然和諧相處,先秦時代的先哲們已經開始對人類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有了美好的向往。
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動,在新的社會制度孕育和分娩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關于理想社會的思想伴隨始終。除儒家的“大同”以外,還出現了頗有社會影響的農家“并耕而食”的理想和道家的“小國寡民”理想,然而最有影響的仍是儒家的“大同”思想。
從西漢中葉到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中國社會因為沒有形成新的生產力和新的階級,一直停留在封建社會時期。在封建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漫長歲月中,儒家的“大同”思想沒有出現新的模式,而農家、道家類型的“大同”思想卻有不同形式的體現。前者主要表現是利用宗教團體組織農民起義,如東漢末期張魯的五斗米教就是較早的典型。后者的“大同”思想,則集中體現在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形成了新的最有影響的代表。據《三國志·張魯傳》記載,張魯據有漢中后,廢除官吏,設“祭酒”分管部眾,各祭酒的轄區(qū)設義舍,放置義米、義肉,供行人無償取用。對部眾的管理強調用說服教育方式,對犯法的人也首先教育,寬恕三次不改而后處罰。這是中華民族向往“大同”社會并付諸實踐的一次了不起的嘗試。
膾炙人口的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幻想著一個與世隔絕的人間樂土,那里“屋舍儼然,雞犬相聞”,男耕女織,各盡其責,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爭,人們永遠生活在和平、寧靜和溫飽的環(huán)境之中,過著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對外部世界、王朝廢興、社會動亂等一無所聞,自秦末進洞,從未外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短一ㄔ从洝吩谥袊按笸彼枷氚l(fā)展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成了千百年來“人間樂土”的同義語和中華民族心目中理想社會的典型象征。
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引起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中國的封建社會逐漸解體,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生活,激發(fā)了農家和道家“大同”思想的復蘇。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和章太炎的《五無論》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不過,由于儒家文化幾千年來在中國根深蒂固的統(tǒng)治地位和巨大影響,它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仍始終處于無以取代的主流地位,受到近世許多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推崇和贊賞,常常被用來表達他們自己的社會理想和政治愿望,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康有為和孫中山的“大同”理想。
19世紀20世紀交替之際,康有為完成了他的驚世之作《大同書》。他認為,濟世救民,“昧昧我思,其惟行大同太平之道哉!遍觀世法,舍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求其大樂,殆無由也。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雖有善道,無以加此矣?!保?]設想未來的大同社會男女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國家、沒有戰(zhàn)爭、沒有貴賤等級。作為一代領袖人物的孫中山則提出土地國有、大企業(yè)國營、生產力高度發(fā)展、人們生活普遍改善,國家舉辦教育、文化、醫(yī)療保健等,供公民享用,并主張“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來實現自己的“大同”理想。
“大同”思想代表著幾千年來人類最崇高最美好的政治愿望,它不但是一個政治符號,而且更是一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符號,其內容之豐富,影響之久遠,是沒有什么文化概念可以與之相比的。1990年12月,日本著名社會學家中根千枝教授和喬健教授在東京召開“東亞社會研究國際研討會”,為費孝通80華誕賀壽。80歲的費孝通提出了“各盡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這是更高檔次上的現代版的“大同”思想的再現。
人類在很多方面是共同的,“大同”理想就是人類文化中共有的美好愿望。
(一)柏拉圖的《理想國》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Πλɑτων,約前427—347年)的對話體作品《理想國》是最有影響力的西方“大同”思想的政治概念和文化概念。它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給后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yōu)越的城邦。書中柏拉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tǒng)治階層、保衛(wèi)國家的武士階層和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為的“正義”等等。需要說明的是,柏拉圖的“理想國”不是純粹的政治幻想,而是討論諸多哲學問題的哲學著作,書中所描繪的“理想國”也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美好。因為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tǒng)治者無上的權力,甚至統(tǒng)治者“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如果我們拿《禮記·禮運》中所記載的儒家的“大同”思想和陶淵明《桃花源》中所描述的理想社會來做比較,《理想國》中所描述的社會并不理想,與平民大眾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相去甚遠。如果讓世人做選擇,相信選擇更多的是“桃花洞”,而不是“理想國”。因為社會有階級階層之分,當然就不可能有平等可言了,沒有平等,當然就不可能有“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了。
(二)《圣經》平等思想的影響 《圣經》的“大同”思想和平等思想是西方“大同”思想的源泉。首先,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一視同仁,賜福眾生。在它的影響下,平等、博愛、自由的思想幾乎滲透到了西方文化的各個角落。在英國14世紀中期的宗教改革中,工人出身的詩人John Ball(1338年~ 1381年)就寫出著名的詩句:
When Adam delved and Eve span,
Aho was then the gentleman?
(亞當耕田夏娃織布,那時誰是貴族?)除去《圣經》中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人生而平等”之外,這大約是西方渴望公平民主的較早的社會要求。16世紀17世紀之交一直到1620年,受迫害的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輪船西去美洲開發(fā)新大陸的《五月花公約》的出現,以清教徒為代表的“朝圣者”們,又一次表達了要建立一個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大同”社會的愿望。這種美好的“大同”思想作為建國的政治綱領,被杰弗遜寫進了《獨立宣言》,華盛頓為首的先賢們希望在新大陸上建立一個真實的“大同”社會。著名的曾被認為是世界演講文學第一名文的林肯《蓋提斯堡演說》的開篇之言就響亮地發(fā)出了“人生而平等”的呼聲,而且決心要建立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和政府。
(三)《烏托邦》 關于理想社會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烏托邦》。烏托邦是從拉丁文Utopia音譯過來的,本意為“沒有的地方”,引伸為“有向往卻不可能成的好事兒”,音譯“烏托邦”,恰恰表達了“不存在的(烏)寄托中的(托)國家(邦)”,譯文準確地表達了“空想的國家”的原意?!稙跬邪睢肥强障肷鐣髁x的創(chuàng)始人托馬斯·莫爾 (St.Thomas More,又作Sir Thomas More)的名著,書中他虛構了一個航海家航行到一個名為“烏托邦”的旅行見聞。在那里,大家穿統(tǒng)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產生,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按需分配,各取所需?!盀跬邪睢弊鳛橐环N“大同”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影響之大是鮮有可以與之相比的。19世紀與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齊名的英國才子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的話“一張沒有烏托邦的世界地圖是絲毫不值得一顧的”應是最好的說明。與我國的《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世外桃園”相比,堪為伯仲,都是人類“大同”思想的典范。
文化作為經濟活動內容之一,是古老的社會現象,但對文化作為一種產業(yè)進行理性研究和開發(fā),則是英國工業(yè)革命后的事情?!岸?zhàn)”迄今,隨著國際往來的頻繁,國際文化產業(yè)及其開發(fā)研究有了長足發(fā)展,涉及到人類社會及經濟領域的許多方面。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迅猛。根據聯合國的一項統(tǒng)計,1980年到1998年,世界印刷品、文獻、音樂、視覺藝術、電影、攝影、廣播、電視、游戲和體育用品的年度貿易額從953.4億美元增長到3879.27億美元。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之快可見一斑。
文化相對于領土、軍備、武力、科技進步、經濟發(fā)展、地域擴張、軍事打擊等有形的“硬實力”而言,近年被稱作“軟實力”,是當今風靡國際關系領域的最流行的關鍵詞。它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對國際關系的看法,使人們從關心轉向關注文化、價值觀、影響力、道德準則、文化感召力等無形的軟實力,并上升為各國制定文化戰(zhàn)略和國家戰(zhàn)略的一個重要的參照系。表面看,文化確乎很“軟”,但卻是一種不可忽略的偉力,任何一個國家在提升本國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同時,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更有其特殊重要的意義。本世紀以來,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樹立良好國際形象,成了中華民族面的當務之急。胡錦濤總書記2006年11月在全國文代會、作代會上發(fā)表講話,稱“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次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體學習時又指出,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有利于增強我國的軟實力”。顯然,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已經是我國進入新世紀后不容忽視的戰(zhàn)略要求。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不僅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zhàn)略重點,也是我國建設和諧世界戰(zhàn)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
“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Joseph S Nye)提出來的。1990年,他分別在《政治學季刊》和《外交政策》雜志上發(fā)表《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等一系列論文,并在此基礎上出版了《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一書,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硬實力和軟實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喻國明教授指出:“一個國家是存在兩種實力的,一種是硬實力,一種是軟實力。硬實力通常是指國家的GDP、硬件設施等,而文化、制度、傳媒等被稱為軟實力?!?/p>
本世紀初期,我國政府把文化產業(yè)及其開發(fā)作為經濟政策的戰(zhàn)略內容之一,把國家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和開發(fā)研究提上議事日程,文化資源豐富的我國文化產業(yè)空前得到了發(fā)展。但由于理論研究滯后,基礎薄弱,至今未能形成應有的規(guī)模,文化的社會化和產業(yè)化程度依然很低,結構不合理,發(fā)展不平衡,把作為文化產業(yè)及其創(chuàng)意、開發(fā)的重要支撐之一的跨文化交際理論及其成果擱置一旁,未能進行綜合研究與利用。麥當勞、可口可樂等一起涌進我國市場,站穩(wěn)了腳跟,好萊塢大片此來彼進,米老鼠、唐老鴨、哈利波特等形象為人樂道,膾炙人口,大量的西方元素以不易被察覺的軟實力形式服務于它們的國家,就連一千多年前的中國花木蘭也居然成了美國好萊塢最著名的動畫片形象。還有《功夫熊貓》,這些本來都是中國元素的文化符號,卻無端地“易幟”而服務于異鄉(xiāng)他國了。有資料顯示,2008年中國電影市場規(guī)模僅為美國的1/60,中國元素在國際上的傳播視野不寬,視線不遠。廣闊的國內文化市場固然可能在特殊情況下使我國經濟免于重創(chuàng)或渡過難關,然而不加快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國際競爭力,必然會帶來歷史的遺憾。
有人講過,中國軟實力的內涵和基本構成,必須和人類文明吻合并接軌?!按笸彼枷氲奈幕瘍群?,作為人類共同文化資源,其所蘊藏的文化軟實力是巨大的,有必要有價值予以重視與開發(fā)。《亮劍》、《激情燃燒的歲月》等鴻篇巨制不如一個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能進入西方國家主流電視頻道的警示,應當是打造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意,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最佳借鑒。發(fā)掘“大同”思想的文化內涵,積極提升“大同”思想文化軟實力舉足輕重,不容忽視。
人所共知,近20多年來國際競爭的重點已由傳統(tǒng)的硬實力競爭轉向了軟實力競爭,各國都先后制定了自己的軟實力競爭戰(zhàn)略方針。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意軟實力與世界各國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意軟實力的比拼,一方面是大、厚、重,一方面是奇、特、絕。奇、特、絕,中華文化可能大放異彩,為世界所矚目;大、厚、重,中華文化有如巨龍,堪與世界文化大國相比拼。因此,充分認識“大同”文化的內涵及其對中華文化軟實力開發(fā)的意義有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大同”,三千多年前中華圣賢提出的這一美好的思想概念,表達了幾千年來全人類對理想國家的政治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美好追求。人類的“大同”思想正如世界公認的圣人孔子一樣,是世界文化的財富,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由來之悠久,蘊涵之豐富,其跨時間、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本質特點,是任何人類思想難以相比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大同”思想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不容忽視的?!按笸彼枷朐谖覈泴嵙诵摹幕泴嵙Α械奶厥庾饔檬遣谎远鞯模岣邍椅幕泴嵙?,對“大同”思想文化軟實力的把握和開發(fā),是新時期充分發(fā)揮文化軟實力作用,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的舉措。
[1](春秋)孔 丘.詩經[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
[2](春秋)老 子.道德經[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
[3]康有為.大同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趙立人〕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Great Harmony" and its Valu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oft Power
YAO Ying1,Lü Xiang-yang2,GUAN Fu-rong2
(1.School of Busines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510006; 2.Datong Regional Culture Society,Datong Shanxi,037003)
"Great Unity"thought,as a social and political desire of the world people,was form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nature of which is that"the whole world"is a commonwealth of Great Unity and all the social members are equal.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the world history,the connotation of"Great Unity"thought,successive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have go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cross-time,cross-border,cross-nation,cross-culture and a great implica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It is self-evident that"Great Unity"thought plays a special role in the nucleus of the soft power of our country,i.e,the cultural soft power.The influence,cohesion and appeal of"Great Unity"thought is as clear as day since Chinese culture is moving toward the world and is being accepted all over.It is decisively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Great Unity"thought as well as to promote its cultural soft power,so that no one can neglect it.
"Great Unity"thought;a commonwealth of Great Unity;creative researches of cultural industry;soft power; promotion
D616
A
1674-0882(2013)02-0033-05
2013-02-28
山西省社科聯2011~2012年度重點課題(SSKLZDKT2011129)
姚 穎(1973-),女,廣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
呂向陽(1963-),男,山西山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同文化;
管芙蓉(1964-),女,山西臨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同文化。
·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