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南
(江蘇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6)
翻譯是用一種語言將另外一種語言所傳達的內容及思想準確和完整的表達出來,而文化則是通過人們長時間的生存和發(fā)展積累起來的人們共性的認識,人類的共性決定著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在語言文化間存在共性,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歷史不同所以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在文化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只有重視這種文化的差異才能使翻譯工作得以順利的進行,沒有障礙,達到通暢的交流,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這種。
在談論文化因素給翻譯工作帶來的影響之前必須明確兩個概念,那就是文化和翻譯。
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來說文化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比如文學、藝術宗教等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都算作廣義的文化范圍之內,反映的是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而狹義的文化是說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結構,包括一些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等。文化是由民族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在民族的發(fā)展中形成了民族的傳統(tǒng),我們人類的言行和舉動都表現(xiàn)出了相應的文化特征。
本文主要是討論的英漢互譯,而翻譯的過程中牽涉的文化因素有時往往比翻譯本身更有難度,中西文化更多的是一些差異,例如在中國,晚輩不可以直呼長輩姓名,甚至不能和長輩名字中的字相同,這在西方是完全可以的。這也是本文主要闡述的問題,若想準確的做好翻譯工作,不僅要精通語言形式的表達,更要有相應的跨文化知識。
翻譯的概念就是將一種語言活動的言語產(chǎn)物轉換到另一語言中去, 完整而準確的把原文的意義在譯文中表達出來。很多時候,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遇到的難題不在于不同的句法結構,而是來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翻譯工作難以進行下去,有些細節(jié)由于譯者不了解當中的社會文化則無法準確地將其翻譯出來,這就說明語言和文化在翻譯工作中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必須重視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通過語言這種工具將原文想要表達的思想和含義準確的翻譯出來。
在思維方式方面,西方的思維方式是由具體到整體的思維方式,而中國的文化則是習慣從整體到具體的思維方式,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翻譯一個地址的時候,“Room 2606, Building A, No.2, Lane 58, Shenjian east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City, P.R.China”從上面的地址的描寫就可以看出西方的地址的描寫是要將范圍較小的地址放在前面,即“Room 2606”將范圍較大的地址放在后面,即“China”。當把這句話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我們就不能翻譯成“2606室A座2號58弄莘建東路閔行區(qū)上海市中國”,翻譯的時候我們要符合中國的文化,那就是將范圍大的地點放在前面即先翻譯“China”后翻譯范圍較小的地點,即“Room 2606”,所以這句話正確的譯文就應該是“中國上海市閔行區(qū)莘建東路58弄2號A座2606室”
另外,中國人的思維重視綜合、暗示、迂回的表達方法,表達一件事的時候常常將形容此事的語言先表達出來,慢慢引入到最重要表達的信息,這是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重視心領神會。而西方的思維方式則是將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開門見山,然后再進行對這件事的形容和概括,這是受到西方文化“人物分立”的影響,例如:在翻譯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就能明顯看出中西文化的不同:
January 8, 1976 saw the death of Zhou Enlai,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R.C,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這句話的譯文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委員, 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同志于1976 年1 月8 日不幸逝世?!?/p>
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我們都有各自的歷史典故,這是由于人類長時間發(fā)展而隨著時間積累來的,這些典故傳承到現(xiàn)代的就有著它的引申意義,例如在西方,圣經(jīng)的故事眾所周知,所以翻譯的過程就要考慮到歷史典故的含義引用到現(xiàn)代是要表達什么意思,而不是單純的將這種典故翻譯出來,例如:在圣經(jīng)的《舊約創(chuàng)世紀》中,有這樣一句話:“Can't you see it is an apple?”表面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難道你看不出這是個蘋果嗎?”但是根據(jù)西方歷史典故,圣經(jīng)的故事中我們都知道夏娃吃了善惡樹上的蘋果而觸怒了上帝從而給人類造成災難,所以“apple”在這句話中絕對不是指我們平時吃的簡單的蘋果,而是引申為陷阱的意思,所以在翻譯中我們就要翻譯成:“難道你看不出這是個陷阱么?”所以歷史典故中的文化也對英漢翻譯有著一定的影響。
由于人類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不同角落,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這就形成了中西方不同風俗習慣。例如由于英國的天氣風云變換,很可能早上晴天晚上就下雨,所以一般西方人打招呼寒暄的時候就比較喜歡從談論天氣而表示寒暄,作為正式交流的開場白。比如說“Lovely weather, isn’t it?”。但是在中國,熟人之間遇到打招呼時通常會用到:“到哪里去?”,“吃飯了嗎?”諸如此類的話,而其實問者并不一定真正期待對方的回答,只是表達一種關心罷了。但是如果將這些話翻譯成英語:“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那就不是真正的寒暄了,而是期待對方的回答。若用這些話在英美國家作為寒暄語,英美人對此的反應是“Why are you asking?”,甚至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因此,翻譯就要注意風俗習慣的影響,準確的表達出原文作者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
在宗教方面中西文化的差異是很大的,在中國,佛教十分盛行,人們相信佛家所講的因果報應等等。而在西方社會中,則是信仰基督教,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類,所以再語言中就很明顯的能體現(xiàn)出這兩種不同的文化,例如中國的一些成語“心心相印”、“借花獻佛”等等就是很好的體現(xiàn),而英語中則存在“God bless you”、“God be with you”(上帝保佑)等習語。
在翻譯中,由于不同的宗教傳統(tǒng)文化,有些詞語就需要在翻譯中適當?shù)霓D變,例如在中國文化中,“龍”是圖騰文化中最神話的象征,騰云駕霧是吉祥的寫照,而在西方文化中“龍”被譯為“dragon”,它卻是一種長有翅膀、身上長鱗、有爪子的能夠噴火沒有地位的爬行動物,在西方人的思維中這是一種邪惡丑陋的象征,甚至是禍害的象征,所以在中國我們的父母都“望子成龍”而翻譯的時候就要受到文化的影響,不能出現(xiàn)dragon這個詞,而是應該將它翻譯成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n excellent person”。
在客觀的事物上,東西方的文化對于同一客觀的食物所附加的情感也不同,這些事物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義的,例如“bat”蝙蝠這個詞在西方的文化中就是象征著一種邪惡的象征,因為它長相丑陋還喜歡在陰暗的角落出現(xiàn),另外還吸人血的vampire bat,所以一說到bat這個詞在西方人的頭腦中想起來就讓人毛骨悚然。所以在英文中“as crazy as a bat”,“as blind as a bat”直譯成中文就成了“和蝙蝠一樣瘋狂”,“和蝙蝠一樣瞎”在中國人的頭腦中就形成不了西方人那樣的心理效果,正確的翻譯則是“好像瘋了一樣”,“什么都看不見”
在中國對于西方“bat”蝙蝠被認為是幸福的象征。元稹《長慶集》十五《景中秋》詩:“簾斷螢火入,窗明蝙蝠飛?!?蝙蝠省稱“蝠”,因“蝠”與“?!敝C音,人們以蝠表示福氣,福祿壽喜等祥瑞。民間繪畫中畫五只蝙蝠,意為《五福臨門》。蝙蝠作為一個吉祥物,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民間的許多圖案上。紅蝙蝠的“紅蝠”與“洪?!蓖?,因此更是象征著大吉大利。
除此之外,狗在中西方的文化中也有著不同的意象,狗dog在英文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人的行為,沒有什么主觀的情感因素在里面,所以有些習語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應該被翻譯為“你是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則是“凡人皆有得意日” 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 ”, “累極了”是“dog - tired”。但是狗在中國人的思想中多帶有貶義的含義,例如我們形容壞朋友就稱為“狐朋狗友”形容叛徒就說“狗腿子”形容一個人沒有良心就說那個人“狼心狗肺”等等,所以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帶有不同文化情感的客觀詞語如何翻譯,僅僅是簡單的直譯那是一定不正確的。
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造成了不同國家的生產(chǎn)方式不同,所以形成的人的心理環(huán)境不同,有時這種地域環(huán)境引起的文化現(xiàn)象就對翻譯產(chǎn)生了影響,例如中國古代的時候是以農(nóng)耕社會為主,作為農(nóng)業(yè)大國,人們的生活來源就是耕地,所以牛耕地就是古代主要的耕種方式,所以漢語中很多詞語就和牛有關系。但是西方卻不同,英國是一個島國,他們也耕地,但是耕地的工具不是牛而是馬,所以在文化中,西方的馬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的中國的牛的含義,例如英語中的“talk horse”如果翻譯成漢語就是我們常說的“吹?!?,而英語中的“drink like a horse”就是我們漢語中日常所說的“牛飲”。
另外,正由于我國是農(nóng)業(yè)大國,土地很多很豐富,人們的生活都離不開土地,所以很多詞語都與土有關。相應的,由于英國是一個島國,,臨海水多,主要發(fā)展的是航海事業(yè),所以,英語當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就比喻的人鋪張浪費,大手大腳,翻譯成中文就不能是“揮金如水”而應該翻譯成“揮金如土”。另外,在英語中還有一些有關船和水的習語,例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我們就應該翻譯成“暫時歇一歇)”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就應該翻譯為“奮力圖存”,而all at sea 則是“不知所措”。
綜上所述,翻譯不僅僅依靠的是詞匯短語表面的意思,更不是幾個語法句式的排序,真正的好的翻譯應該考慮到文化因素給翻譯帶來的影響,翻譯要注意的是跨文化性,傳遞信息之外也要傳達文化和語句背后的情感,這樣才能是民族之間的交流更加的順利。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人員一定要具備兩種文化內涵,正確意識到原文中包含的文化意義和內涵,分析文化因素,在不違背語言表達的基礎上盡可能的展現(xiàn)出原文的文化含義,只有考慮了文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才能將翻譯做的準確和通順。
[1] 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 包惠南.文化語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 王佐良.翻譯:思考與筆記[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89.
[4] 李曉霞.淺論文化視野下的英漢翻譯[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12):126-127.
[5] 許炎鋒.淺談影響英漢翻譯的文化因素[J].海外英語,2012,(1):182-183.
[6] 奚明玉.文化背景因素對英漢翻譯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1,(33):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