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澤
公元前621年,晉襄公薨,趙盾執(zhí)政。熱騰騰上得臺來,頭一件事就辦砸了。他把襄公年幼的兒子撇在一邊,偏要去秦國把孩子他叔請回來當王,結(jié)果孩子他娘上訪、輿論大嘩。此事動機甚好,好得像圣人。但政治上,好動機不一定有好結(jié)果,正如好理念也不一定有好政治。趙盾不是知識分子,他不得不平庸而鄉(xiāng)愿地掂量政治可行性。當然,如果能豁出去,任晉國長滿草或者遍地墳,天下沒什么事不可行,不過趙盾顯然不打算這么實現(xiàn)他的理想。
所以,掂量完了只好妥協(xié)。娘娘當上了太后,尿床的娃娃當上了國王,孤兒寡母得到了公正,順天理而合人情,晉國人民很滿意。當然十幾年后這被證明是愚蠢的選擇,但此時誰知道呢?上天自有安排,人只能做眼前看來合于理性的事。
以上是大事?,F(xiàn)在,說說大事中的兩件小破事。
小破事一,趙盾和賈季翻了臉。兩位都是晉國重臣,趙是老大,賈是老二。評委會開會,老二看重了孩子他三叔,直接PASS,但接下來,老大選定了孩子他二叔。兩個人攥著拳頭眼對眼,對峙若干時辰,老二咳嗽一聲:那什么,我上個廁所……
然后,賈季就上馬狂奔,逃命去了。
總之,趙盾全勝。賈季若不是跑得快,一定沒命。但現(xiàn)在他跑了,投奔狄人去了,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放羊的人兒就是賈季。趙盾想了想,喚來親信臾駢,說:賈季的老婆孩子,你差人給他送去。
這就是風(fēng)度,賈季不跑,肯定活不成,但既然跑了,總不能拿他老婆孩子出氣,他老婆孩子又沒惹我,我趙盾沒那么下作。但問題是,趙盾不知道——我認為他不知道,我也不愿意下作地想象趙盾——臾駢和賈季是有過節(jié)的,現(xiàn)在,仇人的老婆孩子落在自己手里,臾駢會怎么干?
臾駢的手下都知道該怎么干,圍著臾駢搖旗吶喊:報仇出氣的時候到了,統(tǒng)統(tǒng)殺光!
可不可以?很可以。賈季是出逃的國賊,剩下的是手無寸鐵的女人孩子,英雄們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板磚和鐵鎖都是干什么用的?這時候殺人也不是殺人、搶劫也不是搶劫,這叫政治正確、替天行道。
但臾駢的回答是:“不可。”他說:“吾聞《前志》有之曰:‘敵惠敵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笨纯此窒履桥朔芍蹧]聽懂,就有后世的注釋家嘆口氣出來幫著解釋:敵,就是相等對稱的意思,也就是說,你要是給了人家恩惠好處,你不該要求人家的子孫報答你;你要是和人家有仇,也別恨上人家的孩子,否則就叫“遷怒”,就是下作。臾駢接著說:“介人之寵,非勇也。損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薄懔宋乙膊唤忉屃耍傊?,該先生的意思是,我和賈季有過節(jié),我自會和他了斷,拿他的家人煞火算什么本事?
當然,關(guān)于什么是勇什么是知什么是忠,我們和臾駢有嚴重分歧,臾駢認為不算本事,我們認為是好漢。但這等好漢臾駢不想做,他親自護送,把仇人的老婆孩子家當細軟一并送出國境。
現(xiàn)在說小破事二。
如前所述,趙盾選定了在秦國的孩子他叔,派了先蔑、士會兩位去請。兩個人都覺得這是美差,占盡春風(fēng)第一枝,比任何人都更早地接近了新任領(lǐng)導(dǎo),興沖沖地去了,事也辦得很妥當,誰知道回來時國內(nèi)形勢大變,王已經(jīng)有了,秦國那位不僅不是王還是王八蛋,必須發(fā)兵打回去!于是秦晉交兵,晉國大勝。先蔑和士會本來是站在正確立場上的,出了趟門回家發(fā)現(xiàn)隊形已經(jīng)變了,不知怎么就已經(jīng)站到錯誤立場上去了,“被”站錯隊了,這家再呆下去只怕小命不保,于是,不約而同,一走了之,都跑到秦國去了。
上次來是貴客,這次來則是喪家之犬。在秦國的日子想必很是落寞,一晃三年過去,三年里,士會竟沒有見過先蔑一次。聽說先蔑進了前門,士會趕緊從后墻跳出去了。
此事比較奇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現(xiàn)在,曾相識倒不肯相逢相混,手下的人很不理解:大家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何必裝著不認識,怎么就不能見見面打打麻將,黃土高原多悲風(fēng),就不能抱著取個暖乎?
士會答道:我和他走到了一條道上不假,但這可不說明我非得跟他做朋友,就得開個微博互相捧,老子本來就看不起他,“非義之也”,我為什么要見他?
說句公道話,這件事是士會的不對。既然站到了一起,都是秦國派都是孩子他二叔主義者,有了共同立場落進了同一個醬缸,不是朋友也是朋友,多喝幾次酒不就是朋友了嗎?談什么“義”呢?難道不知道哥們兒朋友就是最大的“義”嗎?
但士會固執(zhí),在秦六年,兩人終不相見。
兩件小破事,說完了也就完了。但異史氏忽接編爺來電,說近日文學(xué)有大熱鬧,說幾句唄。異史氏怨道:何不早說,都寫到結(jié)尾了!怨也無效,只好枯坐燈前,重看這兩件小破事。發(fā)過議論也不算,現(xiàn)在重發(fā)。
春秋時人和今人有所不同。經(jīng)濟不發(fā)達,文化不先進,表現(xiàn)之一是,他們認為米是米、水是水、鍋是禍、火是火,各論各的,不是一碼事?,F(xiàn)在呢,我們認為米就是水,水就是米,下到鍋里就是一鍋粥,天下所有的事就是一件事,就叫做立場,就叫做站隊,就叫做內(nèi)外或左右。
——這使得世界比春秋時簡單得多。至于簡單得多的世界是不是比春秋更好了些,這卻沒法說了。
孔子生逢春秋,他認為春秋不好,老想回到春秋前。吾不如夫子,能回到春秋就已經(jīng)慶幸,而且但愿能一落地就碰見臾駢、士會,哪怕是做他們的敵人。
摘自《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