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學報》是由原《西北地震學報》改刊而成。
《西北地震學報》創(chuàng)刊于1979年,由原國家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現(xiàn)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聯(lián)合陜西省地震局、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地震局、青海省地震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局和國家地震局第二測量大隊(現(xiàn)中國地震局第二監(jiān)測中心)共同主辦,可謂名副其實的“西北”地震學報,后期,又得到了中國地震學會的大力支持,成為主辦單位之一?!段鞅钡卣饘W報》以報導全國尤其是西部地區(qū)地震科學研究成果為重點,以其綜合性為學科特色。無論在地震監(jiān)測預報、地球物理、地震地質、大地測量、地震儀器及地震工程等研究領域,還是在創(chuàng)新學術思想、鼓勵技術革新等方面都發(fā)表了許多很有學術影響力的文章,在宣傳報道地震科學研究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對推動中國地震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顯著的歷史性貢獻。在《西北地震學報》三十四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在學術期刊評價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入選“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其影響因子在自然科學領域同類期刊中位居前列。
進入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地地震頻發(fā),其中,2001年的印度古吉拉特幫地震,2004年的印尼蘇門答臘地震,2005年的巴控克什米爾地震,2008年的中國汶川地震,2010年的海地地震以及2011年的日本東部大地震,它們不但震級超大型,多個地震的震級達到了罕見的9級,而且造成的災害和負面影響也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本世紀以來前12年因地震造成的人員死亡數,已經達到了上個世紀100年的地震人員死亡總數的75%。在中國大陸發(fā)生的2008年四川汶川8級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樹7.1級地震等也均造成了極為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及其所引起的災害問題受到廣大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我國人民和廣大科技人員在長期來的防震減災工作中也深感減輕地震災害,必須綜合運用多種防震減災措施,尤其要在加強地震監(jiān)測預報的同時更加關注采用工程措施來減輕地震災害。中國政府對此加大了地震科學研究的力度,尤其是在加強抗震防災研究方面支持力度更大,成效顯著,如近年來開展的城市地震活斷層探測工程和農居抗震安居工程等均取得了明顯的減災實效。由此,有關地震工程和抗震防災方面的研究論文也陡增,原來的刊物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廣大科技工作者,災害管理工作者,乃至廣大公眾探索、交流、轉讓和推廣防震減災學術研究成果的需要。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家的防震減災工作也相應進行了調整,從原先單純的地震監(jiān)測預報和地震科研轉變?yōu)榈卣鸨O(jiān)測預報、震害防御、應急救援和科技創(chuàng)新“3+1”工作體系,走綜合防震減災之路,防震減災工作的職能和服務領域更加廣泛。震害防御戰(zhàn)略也從有重點的局部防御轉為全面防御,其中,以地震工程為重要支撐的震災防御是切實減輕未來地震災害損失的主要途徑,基于防震減災新形勢的新要求,對原來的《西北地震學報》就有必要從名稱到內容進行適時的調整。
有鑒于此,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抓住這一歷史機遇,聯(lián)合以土木工程防災見長的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依托中國地震學會和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兩個全國性專業(yè)學會,對原來的《西北地震學報》更名改版,并于2012年6月,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復,更名為《地震工程學報》?!兜卣鸸こ虒W報》將堅持地震科學研究和地震工程研究并重的辦刊原則,擬在保留原《西北地震學報》辦刊特色的基礎上,增設地震工程相關研究領域的論文,尤其是在巖土地震工程、生命線地震工程、工程地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既拓寬報道領域,又更加突出了辦刊特色。同時仍刊載有關地震地質、地球物理、地震監(jiān)測預報、儀器研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論文,促進地震科技事業(yè)全面發(fā)展。
新的《地震工程學報》實現(xiàn)了聯(lián)合辦刊,進行強強聯(lián)合,體現(xiàn)了專業(yè)學會、科研院所與高校之間更加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的學科交叉與學術交流。
要辦好一個學術刊物其實也不難,關鍵是要擁有盡量多的讀者。為了做到這一點,就要求刊物能不斷地組織優(yōu)秀的有創(chuàng)新思想的學術論文和稿件;能不斷地改進刊物的編輯質量,做到文字正確流暢,邏輯條理清晰,圖文并茂,使廣大讀者看得明白有收獲;最后一點就要加強刊物的流通,能使越來越多的讀者在尋覓《地震工程學報》時能真正做到“得來全不費工夫”。做到了以上三點,還需為實現(xiàn)刊物有較大的影響力發(fā)愁么?愿《地震工程學報》在今后辦刊的過程中不斷努力、蒸蒸日上,成為這個領域中的讀者、作者最愛不釋手的一本好刊物。
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刊學術指導委員會主任 謝禮立
2013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