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羅靈軍
(1.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重慶 401121)
20世紀90年代,國家和部門對地理信息數據需求大增,涌現(xiàn)出大批地理信息數據庫,但因為缺乏地理信息共享的保障體系,加上政府職能條塊分割和行政保護,使得數據封閉、數據壁壘和數據壟斷嚴重,數據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近年來,為有效解決地理信息資源利用與共享的問題,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大力推動全國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的建設,通過“數字區(qū)縣”“天地圖”等工程全面構建國家-省-市三級節(jié)點的共享服務。2010年,重慶市開通了全國首個省級平臺,截止2012年底,29個省區(qū)開通了“天地圖”省級節(jié)點,有158個“數字城市”建設完成。但是,建成平臺只是工作的開始,構建一套完善的平臺保障體系才是維護平臺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重慶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內容主要包括5個方面:標準規(guī)范、數據資源、軟件系統(tǒng)、應用體系和保障體系。對于保障體系,目前各省市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也未能形成一套全面權威的框架。在具體的工作推動中,圍繞加大平臺使用范圍,加強平臺生命周期,重點開展了法律法規(guī)建設、機制建設、支撐環(huán)境建設、人員隊伍建設、經費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以解決項目建設不持續(xù)、應用范圍不全面等問題。
法律法規(guī)是平臺運行的重要基礎保障,建立地方性規(guī)章是省級平臺的保障。2011年3月,重慶市以政府令形式頒布了《重慶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全市各部門在地理信息共享實施工作中的職責,確立分類管理、分類負責的基本原則。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工作在省市立法的難度在于立法的必要性。由于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guī)尚未出臺,上位法缺失,省市立法機構審核立項的依據較為薄弱。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重點結合省級平臺的建設和應用需求,提出法律保障的必要性,特別需要結合平臺在委辦局的應用實踐提出的具體問題,引申出立法的迫切需求。立法工作的另一個重點是處理好委辦局職能職責的劃分,特別是充分處理好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明確省級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對于平臺的主要管理職能,強調信息化主管部門對于基于公共服務平臺之上開發(fā)建設的各類應用系統(tǒng)的指導、監(jiān)督和協(xié)調職能。
1)溝通機制。2004年,重慶市成立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測繪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全市各部門廣泛參與的地理空間信息協(xié)調委員會,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橫向溝通,打破原有地理空間信息的條塊分割、部門所有、封閉管理的模式。從2008年起,每年定期召開 “重慶市地理信息共享應用研討會”,邀請各行業(yè)部門重點對每年的平臺應用情況和工作需求進行研討,商議具體的工作計劃和安排,形成了需求-建設-總結-新需求的良性循環(huán),同時通過交流和研討,對平臺的發(fā)展提出了明確的方向。
2)管理機制。重慶市測繪地理信息管理部門探索了一條新型管理之路,通過職責的調整和劃分,形成由測繪成果質量監(jiān)督到成果匯交,再到平臺更新維護的更新維護模式。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前提下,落實基礎測繪地理信息成果在各機構之間的共享使用。對于公益性基礎性的平臺應用,采用免費使用方式提供,對于市場行為獲取的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由成果所有權部門授權或收取一定的成本費用后,提供平臺共享使用。
和前幾年直接使用測繪成果數據、開發(fā)GIS系統(tǒng)模式下的地理信息應用模式相比,平臺對于硬件和網絡等支撐環(huán)境建設上的要求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平臺的基礎性定位,要求在性能上能夠滿足多用戶的實時運行需求,支撐各部門的業(yè)務系統(tǒng),穩(wěn)定性要求更為嚴格;平臺的公共性定位,強調的是用戶的廣泛化,使用的環(huán)境、條件也五花八門,兼容的要求更加明顯。支撐環(huán)境保障的目標是實現(xiàn)7×24 h不間斷服務,實現(xiàn)多網絡環(huán)境的無差異服務。共享的思路不僅僅在信息資源建設中,也充分擴展到支撐環(huán)境的建設上。平臺充分利用了重慶市電子政務網的基礎設施,共享利用市政府公眾信息網的基礎硬件和網絡環(huán)境,實現(xiàn)了市政府辦公廳中心機房和測繪行政主管部門中心機房雙節(jié)點鏡像部署,每個節(jié)點再采用雙機熱備模式搭建運行環(huán)境,在網絡安全和基礎設施建設上,極大地節(jié)約了建設投資。同時,提供分平臺保障離線用戶的運行服務;利用電子政務網的覆蓋,將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環(huán)境延伸到全市各鄉(xiāng)鎮(zhèn);利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服務社會大眾,也為政務便民服務提供基礎的地理信息支撐。
1)建立專業(yè)的應用服務人員隊伍。從2000年開始的GIS應用系統(tǒng)建設高潮推動了行業(yè)部門對于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了解和使用,但其“專業(yè)性強”的概念也深入人心,部門在信息化建設中,“想不起”、“不想用”、“用不起”的觀念制約著人們對于平臺的了解和使用,建立專業(yè)的應用服務人員隊伍,從平臺的功能、使用、與業(yè)務系統(tǒng)的結合等方面,主動服務,積極服務,是平臺拓展用戶的重要措施。重慶市在平臺建設之初,就成立了專門的應用服務人員隊伍,上門了解需求,整理需求,將重點需求落實到平臺建設中。平臺試運行期,應用服務人員重點開展平臺的宣傳介紹、技術培訓、技術處理等工作,逐步從應對用戶需求向引導用戶需求提升,有效地延展了平臺的生命力。
2)建立地理信息資源的采集更新隊伍。平臺的部門應用需求和行業(yè)部門對于傳統(tǒng)測繪成果的需求不同,平臺用戶更多的強調地理信息的更新頻率和要素化的表達。在管理體制上,從需求出發(fā),重慶市建立了專門的地理調查隊伍,專題負責平臺中各類要素的動態(tài)采集更新。從采集模式上、手段上、技術體系上區(qū)別于傳統(tǒng)測繪手段,設計并構建了一套基于地理網格的地理調查體系,實現(xiàn)了平臺中重要要素的及時更新。
經費的支撐是平臺長效運行的重要保障。由于財政資金管理模式的限制,常規(guī)類項目都能獲取建設資金投入,但對于維護資金的投入未能有序保障。重慶市首先通過測繪主管部門內部固定投入資金維護,經過幾年的主動服務,逐步落實了市級財政固定投入資金維護平臺的模式,確保了平臺維護工作的有效開展。目前,重慶市市級財政統(tǒng)一投入的維護經費,主要保障平臺中各行業(yè)部門專題數據的處理、平臺軟件的升級、硬件網絡等支撐環(huán)境的維護、應用推廣的人力、資料等工作的開展。平臺中的地理信息數據內容,來源于多種途徑和渠道,特別是基礎測繪成果,平臺維護經費固化投入的同時,亦需加大對于地理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投入的力度,加大地理空間信息數據資源的覆蓋和更新頻率,確保平臺中的數據資源的及時更新。
在后續(xù)的工作中,公共服務平臺的保障體系工作既要切實落實現(xiàn)有工作內容,又要隨著地理信息向時空信息的提升,思考和探索云計算等新技術模式下,保障體系工作的新內容和新方法,持續(xù)推動平臺有效的運行和服務。
[1]陳軍, 蔣捷, 周旭, 等. “平臺”的總體技術設計研究 [J]. 地理信息世界, 2009, 7(3): 6-7
[2]張庶卓. 全國開展數字城市建設已達311個地級市 [N]. 中國建設報 2013-01-08(6)
[3]徐開明, 吳華意. “平臺”的用戶分類及服務分類 [J]. 地理信息世界, 2009, 7(3): 59-60
[4]何建邦, 胡志勇, 李新通, 等. 國家地理信息共享政策框架意見 [J]. 資源科學, 2001, 23(1): 6-7
[5]喬朝飛, 徐坤, 熊偉. 基礎地理信息共享政策的初步研究 [J].地理信息世界, 2009, 7(6): 5-6
[6]任福. 構建城市地理信息共享平臺標準體系的思考 [J]. 地理信息世界, 2009, 7(4): 6-7
[7]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國家”平臺”技術指南 [S].
[8]龔健雅, 高文秀. 地理信息共享與互操作技術及標準 [J]. 地理信息世界, 2006, 4(3): 10-11[9]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全國地理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國家地理信息標準體系 [S].
[10]蔣景曈, 劉若梅, 姜作勤, 等. 我國地理信息標準化政策研究 [J]. 測繪科學, 2008, 33(1): 4-5
[11]李培. 可持續(xù)發(fā)展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機制探討 [C].中國地理信息系統(tǒng)協(xié)會,中國地理信息系統(tǒng)協(xié)會第三次代表大會暨第七屆年會,北京, 2003
[12]余旭, 張興福, 王國輝, 等. 我國地理信息標準化綜述 [J]. 測繪工程, 2010, 19(6): 1-3, 8
[13]曹金璇, 黃淑華. 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立法問題探究 [J].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14(3): 4-5